《新闻传播史》论述题易记版修订版20150404一、《泰晤士报》和《申报》的贡献思路:《泰晤士报》时间点:1785→1788→1789→1803→1815→英国领土扩张《泰晤士报》改革:小沃尔特→采编分开→社会力量→时效独家→言论独立→新技术→领土扩张《申报》时间点:1872→1912《申报》改革:企业化经营(广告)→中立→真实、时效、言论、副刊、社闻泰晤士报申报创办1785年元旦约翰·沃尔特创办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1788年3月改为现名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地位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通常被视为世界第一大报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上海第二份中文商业报纸,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综述消息灵通可靠、言论权威1789年法国爆发大革命,该报持续数年报道革命重大进展,扩大了影响力。《申报》的创办与飞速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发展到了成熟阶段改革1803年沃尔特的儿子小沃尔特接掌报纸,进行全面改革:①采编经营分开所有者主管经营、另聘专业人员担任总编辑即采编经营分开,这是报业发展的一个新标志,意义重大②形成社会力量以舆论界的代表身份与执政党内阁合作,而非完全依附,反映了英国报刊形成一种行业的社会力量③时效性和独家性大量国内外要闻,国内外热点地区采访独家新闻抢先报道1815年拿破仑滑铁卢战败消息国外影响力很大,报社驻外记者常被人们视为第二大使④言论独立了解基层情绪和意见作为评论依据,逐步成为舆论界的重要力量⑤应用新技术率先使用蒸汽印刷机、轮转印刷机技术,印刷质量和速度提高报纸曾达到每天12版,这在当时世界上是少见的,保证了发行量1912年史量才主持以后,在企业化经营方面成效瞩目,开创国人主办商业性综合日报的历史①企业化经营创办当年起就雇用报童街头售报,之后进一步加强外埠发行工作,在外埠聘请当地人建立分销处,负责当地发行史量才主持后,大力开展广告业务,聘用广告设计专业人员,制定广告章程及条例;在全国29个城市设立分馆,增加各地通讯;改革副刊《自由谈》和其他内容,适应读者需要;出版系列书刊兴办社会文化事业使申报馆成为以报纸为中心的文化群体还注意加强基建,更新技术设备②注重质量,不偏不倚《申报》从创刊之初就非常注重报纸质量;民国初年实行不偏不倚的方针,对于重要政治问题一般只作报道,少发甚至不发评论,用大量北京专电等政治新闻补充言论的不足③真实性、时效性;言论;副刊;社闻一直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注重真实性、时效性;首创刊载言论、文学作品;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河;不断拓宽新闻报道范围,刊登大量社会新闻背景《泰晤士报》的成功还有赖于英国对世界的扩张形成的强大的政治经济影响,由于英国从17世纪起200年内持续在全球扩张领土,因而英国最大的报纸《泰晤士报》的文化影响也就到达了世界各地。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提到最多的报纸是《泰晤士报》,这一事实也说明了该报影响力总结世界新闻传播史上的19世纪,一定程度上是《泰晤士报》的世纪,其他报刊的影响力远没有该报大,它是19世纪前期的唯一大报二、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建国后五家媒体的改革、改版思路:中央通讯社:1924→1927→1932三化→1937年《中央日报》:1928→1932四化、夜→抗战胜利后→1946年、晚《新华日报》:国统区唯一党报→1941年初发生皖南事变《解放日报》:论述了四性,确立了方针,加强了宣传,促进了发展《人民日报》:报道量、题材、言论、副刊;社会性、党报理论;新闻观念,实际出发1.中央通讯社①国民党最早的全党性质的传媒机构。1924年在广州创办,1927年迁南京,从政党的通讯社转变为官方通讯社。②1932年,新社长萧同兹改革中央社,对外独立经营,确定三条方针: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③1937年,中央社在全国建立了20多个“通讯员办事处”,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与美联社、路透社等交换新闻,切断了国内各报直接从外国通讯社取得新闻来源的渠道,控制全国主要新闻源④抗战后,其国内外分社数量发展近一倍。2.中央日报①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1928年创办于上海。②1932年新社长程沧任决定改革《中央日报》,提出了四化方针:经理部充分经营化,编辑部充分学术化,整个事业制度化、效率化。同年增出《中央夜报》和《中央时事周报》。③抗战胜利后,按照《公司法》改组为企业组织,发展成为报团,拥有12个分社④1946年在南京出版《中央晚报》。3.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的创办、发展和在当时发挥的特殊作用(1)抗日战争时期《新华日报》的创办与发展①1938年1月11日,《新华日报》在汉口出版,中共长江局机关报。同年10月25日,武汉沦陷,《新华日报》在武汉出版最后一期。同日,同一期号、不同内容的《新华日报》在重庆出版。10月26日,《新华日报》迁至重庆出版,南方局书记周恩来为董事长。②1939年元旦,《新华日报》华北版在山西沁县创刊,为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报。③1941年初发生皖南事变,9000新四军将士遭到国民党屠杀。周恩来在国民党检察官在《新华日报》天窗处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④1943年10月1日,改为太行版,系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机关报。(2)《新华日报》在当时发挥的特殊作用: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国统区唯一合法出版的党直接领导的报纸。该报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发展进步势力,发挥了特殊的重要作用:①改变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共产党在国统区不能公开出版机关报的状况②利用它更直接、更广泛、更及时、更有力地向国统区民众宣传共产党抗日救国的各项主张③该报和《群众》的出版也是国共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④在当时,《新华日报》针对国统区的实际情况,正确地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为中共在国统区赢得了民心,在我党新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⑤《新华日报》始终同国民党的新闻检查制度进行斗争。宁可违反法规也要宣传政治主张;“拒检”+“暴检”,即将国民党删改言论和报道的行径予以公开暴露4.试论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成效与意义: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1)改革: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共中央宣传部于颁布《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要求各地根据整风精神来检查和改造报纸,开启党报改革进程。4月1日《解放日报》在中共中央的指导下实行改版。《解放日报》发表改版社论,论述了党报的四性。①目的——要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使整个篇幅贯彻党的路线,反映群众情况,加强思想斗争,改进全党工作。②改版后各版的内容定位:一边区,二国内,三国际,四副刊,符合根据地实际情况③报纸确立了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工作原则④改进了文风,促进了新闻理论的建设与发展⑤提出了新闻的实质和本源⑥党报、党的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⑦确立“全党办报”的方针,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2)成效: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解放日报》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3)意义:①促进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②推动了新闻事业的深入改革③初步奠定了我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④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5.试论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以及它对丰富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贡献(1)改版情况介绍进入1956年后,人民日报社开始酝酿新闻工作改革事宜。4月,《人民日报》编辑部召开新闻工作改革动员大会,开启以改版为中心的新闻工作改革运动。7月1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其改版社论《致读者》公开承认《人民日报》的工作仍然存在教条主义和“党八股”严重等缺点,强调《人民日报》是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改版扩大报道范围,多发新闻1.5倍;开展自由讨论;改进文风。但是由于1957年以后党中央的指导思想发生“左”倾错误而夭折。《人民日报》改版后:①报道量大增,题材广泛,出现社会新闻,探讨生活中问题的解决②言论改进,出现了一些从实际中提出问题进行批评分析的好文章,表现了独立思考、发表意见的自由③副刊和读者通联工作进一步加强(2)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对丰富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贡献①改版是试图从战争时期一个党的报纸,部分地向社会性报纸转变的尝试体现了党尊重新闻规律的科学态度表现了党报政策与宪法关于言论、出版自由规定的一致性党报理论的重大发展②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有用成分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总结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三、建国前试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报刊的业务创新与发展:(背景: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思路:①自由讨论,真理辨明;②新青年发起,政论发展;③新文风,白话文;④副刊革新,四大副刊;⑤版面创新,特派通讯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下,我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发展,新闻工作进行了多方面重大改革。(1)开创自由讨论的风气,真理越辩越明,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五四”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报刊成为争鸣的主要园地,有形形色色的观点,甚至激烈的思想论战。但都是在自由讨论的气氛中展开的。有新旧思想的激战,有论战,如著名的三大论战(问题与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与伪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无政府主义),有学术、文化、思想等各方面具体问题的讨论。(2)政论传统的恢复与发展。从19世纪70年代末到20世纪初,我国报刊政论得到充分发展,树立了优良的政论传统。“五四”时期,自由讨论之风兴起,带来了政论的活跃与繁荣。《新青年》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广泛采用社论、专论等多种形式,打破民国以来万马齐喑的局面,政论重新受到重视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3)新文风的出现。《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报刊文风一新。《新青年》自第4卷起,白话文迅速增多,至第6卷时几乎全部采用白话。在《新青年》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4)副刊的革新。“五四”以前,我国报纸副刊一般多是消闲性读物,格调不高。在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重视副刊成为报界的普遍现象,有的报纸副刊比正刊更出名。当时出现了著名的“四大副刊”,即:①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②北京《晨报》第7版;③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④《京报》副刊。(5)报纸版面编排和新闻采写业务的改进。①版面编排方面,头版头条已是最新发生的国内外重大新闻,原先的“大总统命令”已被排在不重要的位置。版面形式多样,标题和专栏注重创新。②新闻采写方面,不少报纸聘特派记者,开辟国内外新闻来源,重视直接采访报道,使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如邵飘萍担任《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向欧美5国一次派7名特派员,其中被派往俄国的瞿秋白等人,成为我国赴苏俄采访的第一批新闻记者;周恩来担任天津《益世报》特约记者采写“旅欧通信”。四、建国后的新闻史发展1.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的报纸批评运动:思路:1950.04→三年间高潮→1953.04中宣部限制→1954.07骤降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