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克思附答案版本,2013-2014第一学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考题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注:大题会出在1-5章绪论1、马克思主义及其产生的条件。P2-P3(1)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从不同角度我们可以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作出不同的回答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③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产生条件P4(1)经济、社会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段的斗争日益激化(3)主观因素: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尤其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及其体现。P14-17最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体现:1.马克思主义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3.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4.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第一章3、哲学基本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4、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内容及其意义。P30-31内容: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5、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P30-31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意识从起源来看是自然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P56-57主要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它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6、马克思主义哲学运动观和时空观的主要内容。P32时空观:1.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与时间和空间不可分离证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运动观P32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3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这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7、世界统一于物质及其意义。P32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主要内容。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的特征: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丰富多彩。1.物质生产实践:基础地位,对其他形式起主导作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9、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①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外部客观世界的规律是人的有目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库管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不顾规律和违背规律只能把事情办糟。②在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论认识规律还是利用规律,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③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要重视实践,实践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的特点:①客观性②普遍性③多样性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是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九十五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P41最后一段到p42第一段。11、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斗争性)和统一(同一性)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这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1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辩证关系。P45最后一段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个性和共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2)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13、质变量变的辩证关系。p46什么是质:质是以事物区别一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什么是量:量时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什么是量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什么是质变: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这一题可先背辩证关系,老师说这一题是也要了解什么是质量,和质变量变)辩证关系: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14、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P475辩证否定观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九十五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客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现实意义: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否定之否定规律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发展和曲折性和前进性,具有指导意义。按否定之否定规定办事,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反对肯定一切和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第二章13、认识和实践的关系。P64-P65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14、认识的本质。P66-P67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它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反映的摹写性决定了反映的客观性。②反映具有创造性。反映的摹写性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15、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P68-70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①从实践到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实现认知的第一次能动的飞跃;②从认识到实践,将实践中认识到的正确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③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第二次飞跃意义更大。因为理论是否正确,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中是没有6得到证实的,也不可能得到证实。只有将已经获得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的检验,正确的理论才能得到证实,错误的理论才能被发现、纠正或推翻,并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使自身得到发展。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对事物的认识就没有完成。1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P72-731)真理的

1 / 1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