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说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1理论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了问题便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这一特点,要求社会科学研究活动与社会科学研究主体必须坚持以问题为中心,始终保持强烈的问题意识。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问题是时代矛盾的集中反映,问题中包含了时代的呼唤,现实的要求和矛盾最强烈的表现在人类所面临的矛盾之中。3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要善于提出问题,如果问题没有意义,或者是一个伪问题,而后的研究就会变得毫无意义。4社会科学研究的全部奥秘在于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而发展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社会科学理论产生于问题,它的发展是因为解决了问题,它的生命就是提出和解决了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5直面“中国问题”是社会研究的根本要求。二社会科学研究为什么不能停留在实践经验的水平上?实践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认识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首要的基本原则。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足实践需要研究理论。首先,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社会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科学研究不可能离开实践。只有把社会的认识至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上,才能确立科学方法的可靠基础(即社会科学研究模式:面向实践——概括实践——回归实践)。其次,实践的需要时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社会需要,社会科学研究要把握时代的精神、反映人民的愿望。最后,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蛇和科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对问题的研究,离开问题的研究不会有真正的理论。二是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即概括实践。首先,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理论源于实践,但不是停留实践经验,而是要超越经验。其次,研究不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研究问题不能从概念出发,只能从现实出发。最后,调查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调查研究是认识社会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论研究的根本途径,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归根到底是深入群众。三是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首先,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理论的归宿是实践(改变世界)。理论正确与否只能接受实践检验。其次,在实践中发展理论。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真理,实践是发展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最后,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本质上是一致的。只有冲破传统观念束缚,才能达到对社会生活的深刻认识。三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在检验社会科学真理性的过程中,有什么意义和局限性?文本标准和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两种方式。逻辑证明:即运用已知的正确的概念和判断,运用已经证实的经验事实命题、公理、定理和定义,通过逻辑演绎和推理,从理论上确立另一种判断正确性的方法。意识:逻辑证明是探索和检验真理的一种方式,在验证真理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局限性:任何任何逻辑证明都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对另一种理论进行检验,无法避免脱离实际,有形而上的危险。文本标准:即以文本作为衡量理论真理性的标准。经典文本的权威是实践赋予,是在实践中获得的。意义:实践赋予它的权威决定了它的有效性,是一定意义上实践检验真理的补充。局限性:任何经典文本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无法避免历史局限性。四联系自己的学科实际,谈谈如何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学科价值的理论问题?1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和入口,已成为共识,关键在于真正有意义的“问题”从哪来?我认为,真正有意义的问题来自于社会矛盾。问题是对矛盾的理性把握,问题意味着矛盾,但问题不同于矛盾,矛盾的存在于主体意识到矛盾是两回事。由于每个人的认识框架、知识结构、利益取向、价值追求和立场等不同,因此面对同样的矛盾时可能会提出完全不同甚至是截然相反的问题。矛盾虽是客观存在的,但问题并不是。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矛盾都可以提升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要想把主体之外的矛盾转化为主体意识中的问题,就必须依靠理性的力量。社会科学研究要想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矛盾中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学术价值的“真问题”,仅有“问题意识”还不够,还必须要有问题的“质量意识”。“问题”越有质量,“理论”才会越有分量因此,就必须要善于透过矛盾,提出问题,懂得科学合理地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转化为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问题。2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时社会中的矛盾,而社会中的矛盾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社会问题也在不断更新,这种发展变化推动着理论——“问题的理性解答”的创新与发展。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要想真正做到造福社会、造福人类,就必须与时俱进,紧密联系社会生活,深入了解社会矛盾,从而分析存在的真正问题。作为新世纪的学子的我们,更应该在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坚定自己的立场,始终做到以变化发展的矛盾为中心,切实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促进问题的解决。3善于从社会矛盾中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要求;科学回答时代的重大问题是社会科学创新的根本途径;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能力是衡量社会科学合理性与价值的根本标准。五运用复杂性分析框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外因: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处于矛盾凸显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因:利益失衡是发生群体性事件的根本原因,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和腐败现象的滋生,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政治根源,心理的不平衡和各种仇视心理是群体性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社会利益分配不均衡引发的干群矛盾。城镇拆迁、旧城改造及开发区建设征地用地过程中出现的干群矛盾。官僚主义作风引发的干群矛盾。村委会选举不透明、不民主引发的干群矛盾。因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显失公平引发的干群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引发的干群矛盾。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当今社会矛盾呈现出以下复杂特征:1.非线性,2.不确定性3.动态性4.开放性乌坎村村委会将一块集体土地卖给开发商,几年来在当地居民不知情的情况下3200亩土地陆续被政府贩卖,卖地款项达七亿多元人民币,而补助款只有500元,其余全部被当地官员私吞,盗卖村民土地准备兴建滨海新区碧桂园的开发商为祖籍乌坎的港商陈文清,他于80年代成为香港的广东海陆丰商会会长,同时也是广东省人大代表。当地居民屡次上访无果,近期仅存的一块土地被卖给地产开发商,激发当地人于2011年9月21日游行示威,22日派出军警镇压而最终引爆骚乱。“乌坎事件”的启示:社会管理得好不好,不在于是否存在矛盾冲突,而在于能否很好地容纳和化解矛盾冲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迫在眉睫。六联系国际关系的实际,分析“中介”的方法论意义中介理论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掌握中介理论,在当前具有以下世界观方法论意义:第一,掌握中介理论,有助于我们树立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和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首先,“要真正地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其次采取辩证的思维方式,在同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同一,“除了?非此即彼?,又在适当的地方承认?亦此亦彼?”。再其次,我们就要学会具体分析和研究事物之间、矛盾的对立面之间联系和转化的条件,或是利用这些条件协调事物之间的关系,或是促进事物的转化和发展,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中介理论对指导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突出表现在自然科学之间、社会科学之间、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第三,中介理论对于指导我们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问题,也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必须处理好一系列重大关系,诸如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经济发展中稳定协调和速度的关系,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科学向直接生产力转化的关系,等等。这些关系都是对立统一的。由于中介对于维系和协调统一体的存在,促进事物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有重大作用,因此,在处理以上关系时,除了要注意解决矛盾双方自身的问题外,还要采取中介方法,努力找出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中介,发挥中介的作用。七如何认识和评价“文明冲突论”?文明冲突论的创始人,乃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Samuel·Huntington)。在冷战刚结束、苏联解体不久,亨廷顿就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早期提出了后来一直在许多国家的政界和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文明冲突理论(ClashofCivilization)。这些观点集中在《不是文明,又是什么?》,《西方文明:是特有的,不是普遍的》,以及专著《文明冲突与重建世界秩序》。亨廷顿还就文明冲突问题,在不少国家、大学、学术机构作过专题演说,但主体观点仍未突破他在上述学术文献中表达的思想。首先,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一种文化决定论。正像亨廷顿所理解的那样,文化有其独特的发展规律,不同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标准与价值理念,不同文化价值取向之间也的确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甚至存在冲突的可能,但冲突甚至暴力并不是解决文化关系的唯一方法,更不是解决文化关系的最好方法,文化矛盾与文化差异还可以通过对话用和平方式解决。事实上,文化问题的出现与解决并不完全是单纯的文化现象,更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与政治现象。亨廷顿不从文化之外去探寻文化差异与文化矛盾的原因,仅凭现有的一些文化现象就得出文明冲突的结论,自然是坚持了一种文化决定论的立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西方发达国家的根本利益。他不愿意让人们看到文化不平等与经济、政治不平等之间的联系,更不愿意让人们触动或改变制约文化不平等的国际经济与政治秩序,因为这一秩序更有利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生存与发展。其次,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表面上承认文化的多样性,实质上是一种内涵着文化霸权的理论。亨廷顿对普世文明持否定的态度.亨廷顿只看到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一面,却对不同文化间共存、融合的一面视而不见;夸大了文化差异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并且对这种表象的冲突试图通过西方与非西方的对抗来解决。他在展现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对非西方文明的发展没有抱以愉快、平和的心态,却为西方文明受到的挑战感到深深的忧虑。这恰恰反映了他“西方中心主义”的实质。“文明冲突论”正是为维护和巩固西方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强势地位,提出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合作。这样就将不同文化、文明的差异性、多样性推向了冲突与斗争的前沿。再次,从亨廷顿学术思想的脉络看,“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对美国本土问题在全世界的投影。在该理论提出初期,有学者认为“他的文明冲突论的起源还不在于他对国际问题的观察而在于他对国内问题的感受”⑾,他“把对美国前途的忧虑投射到全世界了。”⑿如果说这样的观点在当时只是推断的话,那么之后亨廷顿则亲自证实了这一推断。在2004年出版的《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亨廷顿详尽阐述了美国国内多元文化格局对美国国家特性造成的危机局面。我们不妨由此来反观“文明冲突论”,或许能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一理论。“文明冲突论”是对基督教文明在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忧思,也是对美国本土文化认同的考虑。对于西方人而言,世界越是加速西方式的现代化,普及西方价值观和制度,世界便越安全,从而西方文明体内或国内也越安全,只有使现代西方文明成为普世文明,才会有西方或美国内部的文化统一的巩固和安全。世界越是多元化,非西方文化越是自我伸张和兴盛,西方或美国内部的文化分裂的可能性就越大。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使人们对文化的作用产生了极大的关注,但冷战的结束并未使他摆脱冷战思维。在全球化迅猛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今天,不同文化间的冲突虽然不可避免,但文明间的对话恐怕更应提到首要的位置。八如何认识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从复杂性思维的角度,把社会发展理解成是一个复杂系统,以复杂系统探究方式来研究社会发展,是一种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它能为人类社会的发展的原因追溯,未来预测和横向分析提供更加强有力的理论支持。社会发展可以理解成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