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姓名王柳力学号1210230050专业广播电视艺术学导师王艳玲论文题目4G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模式探究——以微博的个体传播为例选题报告时间2014年11月3日参考文献一、著作类[1]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有[M].华夏出版社.2001年[2]丹尼斯·麦奎尔.崔保国,李琨译.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3]雷跃捷,辛欣.网络新闻传播概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年[4]靖鸣,刘锐.手机传播学[M].新华出版社.2008年[5]童晓渝,张磊.第五媒体原理[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6]田青毅,张小琴.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7]夏忠宪.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8][英]罗杰.迪金森.单波译.受众研究读本[M].华夏出版社.2006年[9]赵士林,彭红.网络传播论[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年[10]闵大洪.数字传媒概要[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11]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殷晓蓉.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3]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14]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15]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6]熊澄宇.新媒介与创新思维[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7]喻国明.解析传媒变局—来自中国传媒业第一现场的报告[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年[18]曾华国.媒体的扩张[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19]李培林.读图时代的媒体与受众[M].新华出版社.2005年[20]特里·伊格尔顿王逢振.现象学,阐释学,接受理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二、论文类[1]史建婷.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D].四川大学,2007年[2]肖睿.3G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以微视频的个体表达为例[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3]彭涛.3G技术的应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4]冯晓芳.网络个人信息传播初探[D].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2001年三、期刊类[1]田中阳,肖赞军.3G时代与湖南移动文化产业开发[J].湖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6期[2]田中阳,王海刚.3G时代湖南手机报发展对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第6期[3]陆高峰.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2013年第2期[4]张佰明.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J].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6期[5]罗昶.拼图结构、嵌套话语与扩散时间:叙事学视域中微博传播特征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年第7期[6]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王斌.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J].青年记者.2010年第7期[7]赖浩峰.网络环境的受众分化与个人传播[J].中国传媒科技.2003年第9期[8]姚劲松.新媒体中人际传播的回归与超越[J].当代传播.2006年第6期[9]陈燕华.“使用与满足理论”与科学的受众研究取向[J].东南传播.2006年第10期[10][英]马克·维利.新闻与传播:走向网络空间时代[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1期[11]蔡月亮.QQ人际传播探析[J].东南传播.2006年第1期三、网站类[1]中华传媒网[2]新华传媒网[3]京华传媒网[4]凤凰网[5]《羊城晚报》数字报刊论文工作时间及工作安排2014年9月21日至2014年11月2日:查阅文献资料,与导师讨论确定选题,包括论文题目、国内外研究情况、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等,撰写好开题报告;2014年11月日至2015年3月1日:仔细阅读与论文有关的文献资料,认真思考,并撰写好论文初稿;2015年3月2日至2015年4月30日:在导师的指导下,认真修改论文初稿;2015年5月至2015年6月:定稿,规范各式,准备答辩。选题的理论依据21世纪,一种全新的将信息处理能力的提高与传播介质的变化完全结合起来的信息传播手段诞生了—那就是4G。与这一信息技术革新共生的还有人类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的转变。由于4G所具有的即时通讯等特征满足了现代社会人们自我呈现的心理预期,因此,在4G通讯网络作为全新的传播手段冲击传统大众传播活动,并以其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促进传播主体的日益多元化时,微博等社交媒体的网络个人信息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从整体上看,个人通过4G网络社交媒体发布新闻、表达观点、自我呈现,并体现出了相似的传播特征,如自主、个性、公开、互动等,这与已有的传播类型如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均存在差异。这表明4G网络中这些个人化的社交信息传播行为已经衍生出一种新型的传播方式。对传播学而言,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1.概念界定何谓4G网络?4G网络即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第一代模拟系统和第二代数字系统之间有着径渭分明的差异,而对于第二代数字系统向第三代系统的演进中,信号传输速率以及网络服务特性的改变是其重要区别。为了能满足大流量数据业务的需要,世界标准化组织对4G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制定的标准是网络必须能够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速度。有了速度上的大幅提升及系统容量的扩展,4G网络比3G网络就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等媒体形式,这也注定了4G网络不再以话音业务作为主要服务,而数据业务是支撑4G顺利发展的最有力的推动力。何谓网络个人传播?至今学界仍没有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是在网络传播背景下,个人凭借一定的网络知识,自主掌握一个属于个人的媒体,自主接受和传播各种信息的方式。也有人认为个人传播是“以个人名义透过个人媒介及其专业通信软件所进行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行为”。笔者认为,网络个人传播是在网络上通过独立自控个人信息服务平台,将生产的个人信息向不定对象辐射传播,从而形成一种交叉互动的社会性的信息传播活动。其本质属性即是个人化、自主化。2.理论运用本文以此立意,以传播学中使用与满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受众为出发点,从传者本位转向受者本位,进而分析使用网络个人传播的可能和满足个人的可能。结合把关人理论:卢因提出的“把关人”理论认为受众接触到的媒介信息都是经“把关人”选择、加工、重构之后的信息。其最大特点是信息传播的单项流动性,传播者掌控信息传播的“生杀大权”,并对受众的信息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把关人”理论成为传播者施控研究领域中最具代表的学说。但4G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从技术层面上打破了传统“把关人”的信息垄断神话。毋庸置疑,在微博的个人传播中传统“把关人”角色已弱化,但并未消失。在4G时代网络个人传播中逐渐弱化的不仅仅是“把关人”角色,还有“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概念基本描述了这样一个现象: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然而迈入4G时代,传统话语垄断的坚固城墙被打开一个“闸口”,进一步演化成言论汹涌激荡的“洪流”。在微博这种个人传播方式更加自由不受控制的情况下,沉默的螺旋逐渐被淡化。与“把关人”和“沉默的螺旋”不同,微博的个人传播对议程设置并未消解,而是以一种更加多元分散的方式呈现。其议题的起点多是分散的,没有联系的个人意见。微博的信息内容既可以是对不同问题的看法,也可以是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既可以高举旗帜的推崇,也可以毫不留情的批判。由此形成一种自由多元的意见分为,4G也理所当然的成为多元信息的载体与集散地。总的来说,本文以使用与满足理论为支撑,在“把关人”理论、“沉默的螺旋”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中寻找深刻的理论阐释,以微博为例,对社交媒体的网络个人传播这一新型传播方式进行研究。阐述社交媒体网络个人传播的内涵、特征、功能,将其与传统的传播模式进行比较凸显其独特的传播特点。以微博这一新型载体为典型代表,从传播学角度来解读社交媒体网络个人传播的媒介功能、特性等,从而对社交媒体网络个人传播未来的发展趋势做出推断,最后对社交媒体网络个人传播无序化现状进行描述并提出有序化发展的对策。一方面从基础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另一方面对现状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意义也正是本文的价值所在。选题的意义目前,参与4G这一课题研究的多是信息技术专业人士和经济界的有关专家学者,他们一般研究4G技术的发展、实验应用、牌照发放,以及由此引起的手机运营商、电信、广电和对GDP和人们就业的影响等。这些议题在诸多专著及资料中都有所论及,而具体到新闻传播学科,相关资料则甚少了。以4G为研究主题的论著多集中于4G这一信息技术的革命所引发的媒体技术选择、内容生产的管理以及产业发展的市场策略等,以《手机:个人移动多媒体》一书为典型代表。而童晓渝的《第五媒体原理》则重点关注3G技术革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给人类的生产生活所造成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信息驾驭者的我们头脑必须冷静,无论环境如何,人类始终是社会的主宰,任何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以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为宗旨。”南昌大学的郑智斌教授最早提出了“个人传播”的概念,他认为个人传播是“以个人名义透过个人媒介及其专业通信软件所进行的信息传递的过程和行为”。而以此为研究主题的论文则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有赖浩锋的《网络环境下的受众分化与个人传播》,马妍妍的《对个人传播时代的冷思考》,史建婷的《WEB2.0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初探》,肖睿的《3G时代的网络个人传播——以微视频的个体表达为例》。将微博、微信作为研究载体的文章则更少,仅有张佰娟的《嵌套性:网络微博发展的根本逻辑》,喻国明的《微博:从嵌套性机制到盈利模式——兼谈Twitter最受欢迎的十大应用》,陆高峰的《从微博到微信》。但其对微博、微信的研究侧重点均放在发展及盈利模式之上,对其个人传播的方式及特性则涉及较少。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4G的研究多从其引发的媒介技术变革角度来探讨其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关于的研究多从其引发的媒介技术变革角度来探讨其带来的社会变革,新媒介的内容生产的管理以及产业发展的市场策略等。虽广度有余但理论深度不足,缺乏在传播学这一大的学科背景下分析其传播特性的研究。总的说来,学界对于4G这一新兴主题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新技术催生新媒介,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注入新的元素。4G这一信息技术革命引发了生存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新变革,又一次充分彰显了这一规律,显示了与传统媒介不同的新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其具有及时通讯,高度开放互动及族群传播等特性很好的满足了人们自我呈现的心理预期,传播主体日益多元,促使了网络个人传播的勃兴。本文以此立意,以微博、微信这一网络个人传播的典型载体为代表,探讨4G时代网络个人传播在模式特征、媒介功能等方面的新变化,从而总结出其独特的传播特点,希望对于即将到来的4G时代中的新闻传媒的研究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先导性作用。关于研究方法,本文主要采取:一、定性分析法:运用新闻传播学的学科理论对网络个人传播进行定性分析,概括总结这一传播方式的模式特征、媒介功能等。二、比较研究法:通过对不同的传播方式进行横向观察与对照,总结该研究对象的媒介特点。三、文献研究法:针对该主题目前的研究现状,查阅一批专家学者的专著文章,掌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