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市2012——2013学年高三年级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第Ⅰ卷(选择题,共44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填写在答题卷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3.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卷上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上交。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4.南北朝时期,南朝君主面对强大的地方豪强势力,一方面派皇家子弟到地方出任各州的牢事行政长官——刺史;另一方面又派出身低微、品级低下的官员到地方各州出任典签。典签职微权重,“一州之事,悉以委之”,州镇要事须典签批准方能实行,“诸州闻有典签,不闻有刺史”。上述史实表明南朝A.地方权力收归中央B.庶族地主的政治地位提升C.中央集权衰落D.皇室贵族势力下降25.唐朝后期学者李翱提出“复性说”。“复性说”主张:人性本善,圣人不为情欲所累,故未丧本性,一般人往往溺于情欲而迷失本性,以致世风口下,道德沦丧。要扭转道德沦丧造成的社会混乱,必须劝导人们灭掉情欲,从“弗思弗虑”中求得“至诚”。由材料可知,李翱“复性说”A.以佛教思想完善传统儒学B.体现三教合一趋势C.要求恢复儒学的正统地位D.带有佛、道融合的倾向26.历史学家黄仁字评述明代思想家李贽时指出:“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仁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李贽倡导的)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这段材料意在说明李贽的思想A.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有限B.民主色彩淡薄C.受到传统儒家思想的束缚D.遭到统治者的摧残27.明朝官员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材料反映丘浚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道德教化缓解土地兼并2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8.19世纪末问世的《适可斋记言》—一书写道:“江浙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名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遂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这段言论反映近代中国A.出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潮流B.男耕女织小农经济解体C.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增强D.传统农业社会的观念受到冲击2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初,中共实行土地收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给农民使用的土地革命政策。后来发现农民担心政府收回土地使用权,不热心土地的生产经营。中共又及时将政策调整为:土地归农民所有,农民可自由支配土地。材料反映中共A.改善民生的理念B.土地政策经历了由土地公有到私有的转变C.以发展农业生产为各项工作的中心D.维护了社会主义的原则30.历史学家吴于廑指出:“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白君权,出自一个立法者。”材料意在说明中世纪欧洲A.法制趋于完备B.深受古罗马习惯法的影响C.神权高于王权D.君权——定程度上受到约束31.19世纪30年代末爆发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议会议员不应有财产资格限制,使各选区得以选拔他们爱戴的人,不论贫富。”上述主张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B.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C.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D.反映工人阶级提高政治地位的愿望32.《全球通史》一书写道:“非洲人不再用奴隶、砂金、羽毛和象牙同欧洲人交换盐、料器、布匹、朗姆洒和杜松子酒(均为欧洲名酒)等。到19世纪末时,英国银币、奥地利元和美元已在这里(即非洲)普遍使用”这段材料反映A.非洲商业文明的进步B.非洲同外部世界隔绝状况开始改变C.非洲丧失了经济自主权D.欧洲对非洲的扩张从商品输出转向资本输出33.央视《大国崛起·德国篇》指出:19世纪中期英国打着亚当·斯密自由主义大旗。杀气腾腾涌人德意志经济领域……德意志经济学家李斯特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方:“当一个人已经登上高峰以后,就会把登高时所使用的那个梯子一脚踢开,免得别人跟着他爬—亡来。”为此,1841年,李斯特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幼稚工业保护论”。材料中的“梯子”是指A.殖民主义B.自由主义C.贸易保护主义D.民族主义334.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兴衰》一书中指出: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无论苏联领导人在改革方面唱的调子多高,他们也不想按照邓小平先生的做法进行大规模的农业改革,达到中国式的自由化程度。虽然情况很明显,苏联农业产量大大低于它的中国邻邦”。这段材料试图说明A.勃烈日涅夫农业改革遭到失败B.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根本性质不同C.戈尔巴乔夫改革并未突破旧的农业体制D.苏联继续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35.西方一位学者指出:20世纪50年代的经济全球化实际只是半球化,只有到了80—90年代,经济全球化才具有真正的全球性。材料所说“半球化”演变为“真正的全球性”,其主要原因是A.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B.两级格局的终结C.关贸总协定的推动D.知识经济的促进第Ⅱ卷(非选择,共56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42—43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2题,共37分)40.(25分)中国是世界上侨民最多的国家。近代以来,中国人川流不息地向海外迁移,其中有两次大规模的移民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也随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近代中国人口的海外迁移不仅受到延绵1000多年的海外迁移惯性力量的推动,更与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息息相关。一方面,自清朝乾隆以来迅速飙升的人口增长使中国人口在进入近代之前达到了4.3亿的最高记录;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没落,这种人口优势不仅没有转变为生产力,反而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导致农村经济破产的背景下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压力,人们被迫背井离乡,迁移成为一条谋生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以荚、法为首的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国的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也把目光瞄准了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尤其黑奴贸易废除后,美洲、澳洲和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价格十分昂贵,贩卖华工成为一件有利可图的事情。就这样,大量中国人口就被列强和商人以招募劳工的形式贩卖到欧、美、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另外,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签订的几乎所有不平等条约中都包括了赋予外国在华招募工人的权利这一项内容,从而把西方列强在华招募、掠夺劳工的行为合法化。1893年,清朝政府正式废除了延续了200多年的海禁政策,允许国人自由移民,并设立领事专职保护海外侨民的利益。……突飞猛进的近代航海技术最终将中国人带到了陌生而遥远的异国他乡。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再次掀起新的较大规模移民潮。这一时期,中国调整内外政策,实行改革开放,纠正了对“海外关系”的许多错误认识,广大侨眷及海外侨胞成为对外开放、对外联系的最活跃的4一部分,他们之中蕴藏着经济和智慧的潜能,是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时人们也认识到,中国的发展需要走向世界,自我封闭难以发展,中国必须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的知识才能走向繁荣富强。70年代后期,中国与长期敌对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关系的改善并建立了外交关系,放宽了移民政策,尤其是向发达国家派遣了大量留学生,为新移民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新移民突破了他们祖先的行业取向,涉足于居住国的商业、科技、教育、金融、服务等各行各业,其中有不少人崭露头角,成为本行业的精英。长期以来,华人移民大多数已融于当地社会,成为居住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参与当地的政治经济事务,其地位大有提高。……大陆新移民的形成,在某种意义上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中国大陆走向开放、走向世界的一种标志。(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出现海外移民高潮的历史背景。(12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现代中国移民高潮的新变化,(6分)说明现代中国移民高潮产生的重大影响。(7分)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上页图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12分)(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二)选考题(共15分)请考生在第44、45两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战结束后,美国单独占领日本。为了确保日本不再成为美国的军事威胁,从1945年9月开始,麦克阿瑟将军以本国政治制度为模式,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实施了大规模的社会5改革,力图将日本纳入美国的战略轨道,以便“最后建立一个以支持美国为目的而负责的政府”。麦克阿瑟推行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革,具体说来,主要集中于如下五个方面:第一,政治和军事方面的改革。麦克阿瑟实施了对日本法西斯的全面整肃政策,其目的在于清除日本政治生活中长期存在的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意识,使代表“日本人民自由意志”的新政治力量和新领导人能控制政权。第二,社会民主方面的改革。麦克阿瑟在接见新任日本首相币原时,将这套政策概括为“确保人权的五大改革”,即男女完全平等、促进工人的团结和组织、教育的自由主义化、将国民从专制政治中解放出来、日本的经济结构民主化。五大改革指令的发出,是促使日本社会按美国意图走西方民主化道路的重要措施。第三,修改宪法,改造日本的政治制度。基于消灭日本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的考虑,美国将解散财阀、解散大的家族联合企业和分散日本经济权力作为重要的改革内容。第五,农地改革;摧毁日本经济的封建主义基础。但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开始从“改造、惩戒”日本转向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公开地扶植日本,力图使其成为美国在远东地区遏制共产主义的“防波堤”。论及战后初期的日本改革,有学者说:“尽管今日日本的反美言辞越来越泛滥,但那些民粹主义的民族主义者,……却从未对战后美国的军事占领政策提出异议,因为这一政策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责任和殖民罪恶。”——摘编自信力建《二战后美国对日本的民主化改造》(1)根据材料说明二战后初期美国推进日本社会改革的主要目的与主要特点。(8分)(2)评析二战后初期日本民主改革对日本社会产生的影响。(7分)45.(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严复与梁启超都是近代中国具有极大影响的宣传家,在维新变法时期,由梁启超担任主笔的《时务报》与严复创办的《国闻报》南北呼应,作为同业,他们二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着政治上的一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等人仍然坚持君主立宪,走改良主义道路,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极为恐惧。辛亥革命爆发后,梁启超认为中国需要循序渐进,而袁世凯当初的民国是比较符合梁启超理想的,所以民国初年他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但后来袁世凯复辟帝制扼杀了梁启超的政治理想,梁启超于是转向倒袁。而严复在戊戌政变后继续固守自己的立宪主张,甚至在二十世纪初参加了为袁世凯复辟做鼓吹工作的“筹安会”。……在袁世凯帝制复辟发生之前,严复对梁启超对近代中国的贡献,基本上持肯定态度。他曾致信梁启超说:“连日晤谈甚欢,引为平生快事。近年来,国家多故,朝野不宁,然治之之道,确如老弟所言,必先安内固本,尔后方克对外。”经过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等一连串重大变局之后,严复由于政治上的孤立,加“以肺疾缠绵。几于闭门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