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案气象灾害第一课时-1-第二节气象灾害(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常发且危害严重的几种主要气象灾害2、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3、结合实例认识各种气象灾害的危害及造成的损失4、学会当洪涝灾害发生时的一些自救方法【重点、难点】分析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问题引导,自主学习】一、了解气象灾害(一)什么是气象灾害?(二)主要的气象灾害有哪些?二、主要气象灾害分析(一)洪涝灾害1、什么是洪涝灾害?“洪”是指什么?“涝”又是指什么?2、洪涝灾害带来的危害:(1)对、、、和造成直接的破坏和经济损失;(2)通过、、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3)通过对、和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恶化。3、个人该如何应对洪水灾害呢?①洪水前:预习案气象灾害第一课时-2-②洪水中:③洪水后:(二)干旱灾害1、概念:干旱灾害是指,而导致的灾害。2、干旱灾害会带来哪些危害?预习案气象灾害第一课时-3-【预习检测】1.下列自然灾害中,属于气象灾害的是()①洪水②干旱③台风④泥石流⑤寒潮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③2、洪水和涝渍容易同时发生的地区是()A.江河上游地区B.河流下游低洼地区C.蒸发微弱的高纬地区D.降水丰富的山地3、某学生想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阐述和说明洪水发生的原理。下列实验的设计能说明暴雨容易引发洪水的是()A.快速地将一瓶矿泉水倒在海绵垫子上,水被吸收了B.快速地将一瓶矿泉水倒在水泥地上,水在水泥地上四处漫溢C.慢慢地将水倒在海绵垫子上,但连续倒上一天后,水也开始四处漫流D.分别将水倒在草地上和水泥地上进行比较,后者水四处漫流的可能性要大2003年6月下旬到7月上旬,淮河流域连降暴雨,降水量是常年的1~4倍,出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回答4-5题:4、造成淮河流域洪涝灾害的最主要原因是A.控制该区的暖湿气流势力较强B.冬季风提前南下,带来锋面降水C.台风频频登陆带来暴雨D.水土流失严重,下游河床淤积形成地上河5、能够调节淮河干流水位的湖泊是A.太湖B.巢湖C.洪泽湖D.鄱阳湖6、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7、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A..植树造林B.蓄洪泄洪C.围湖造田D.修建水库下图表示几种自然灾害的持续时间,读图完成8题。8.图中①②③④四种灾害分别是()A.火山、地震、干旱、洪涝B.地震、火山、洪涝、干旱C.干旱、洪涝、地震、火山D.火山、地震、洪涝、干旱我国江南丘陵地区时有灾害性天气发生,据此回答9—10题。9、对该地区水稻生长影响较为严重的干热少雨天气一般发生在A.3、4月B.5、6月C.7、8月D.9、10月10、导致这种干热少雨天气的直接原因是A.副高控制B.湖泊减少C.全球变暖D.地形影响11、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A.南北跨纬度广,气候差异大B.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预习案气象灾害第一课时-4-C.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D.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决定,从2003年起,全国高考时间由每年7月的7、8、9日,提前到每年6月的7、8、9、10日。这一调整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及考试阅卷的组织工作带来很大影响,社会各界要求将高考时间提前的呼声日趋强烈。据此回答12~15题。12.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自然灾害频发,对考生复习、应考会产生影响。这里的自然灾害主要是指()A.沙尘暴B.台风C.水灾D.泥石流13.上述自然灾害近年来频发地区主要是指我国()A.西北地区B.西南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下游地区14.我国大部分地区7月份的气温总体偏高,其最主要原因是()A.受锋面雨带的控制B.受太阳辐射的影响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D.受印度低压控制15.调整后的高考期间,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南极长城站已处于极夜期B.东部地区的大部分河流已进入主汛期C.东北地区的小麦已黄熟D.北印度洋海区洋流呈逆时针方向运动16.读我国洪水和干旱灾害分布图,回答:(1)洪涝灾害主要是由_______或_______造成的。(2)我国受洪水灾害影响最广的地区是_______平原、__________平原,此外______流域、______盆地及东北平原也常受到洪涝灾害。(3)受风暴潮灾害影响最大的东南沿海地区有__________省、__________省、___________省及江苏南部、上海市。(4)我国水旱灾害严重的地区主要是分布在气候比较湿润的_______________气候区,其原因是___________进退变化,常造成旱、涝灾害。(5)为了减轻旱、涝灾害的损失,要加强对______________治理,其中主要工程有:_________平原的治理及长江的__________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