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关于打造旅游古镇调研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施甸县关于打造旅游古镇调研报告调研时间:2013年2月25日至27日以及2013年5月26日至27日调研地点:云南省保山市施甸县老城区西南片区约600亩空地以及施甸县下属的布朗族村寨、契丹族村寨和回族村寨。前言: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旅游业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成为国际贸易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大力加以发展。目前,世界旅游保持着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进入21世纪的中国旅游业继续持续快速增长,旅游产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产业的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云南省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长夜作为支柱产业进行培养,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整个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保山市依托自己的特色旅游资源,树立以健康旅游业为主体品牌形象,开拓发展思路,全面大力发展旅游产业,近年来保山市已成为云南省又一旅游新亮点。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保山市除施甸县外其它三县一区都先后编制了旅游发展规划。施甸县由于旅游业发展滞后,对旅游本底资源认识不足,旅游业一直处于自发发展状态,没有同意的部署和发展规划。有些旅游资源随开发商的兴趣进行投资,有些旅游资源完全自发式开发,整个开发水平表现粗、浅,没有品牌和规模效应;又有些旅游资源没有被深入认识,长期得不到开发。在保山市旅游局,施甸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施甸县计划着力培育和发展旅游业,力争赶上保山市乃至云南省旅游业大发展的步伐,使旅游业成为施甸县经济的又一新的增长点。主体:施甸县位于云南省西部边陲,怒江东岸,保山市南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长期处于经济较落后的发展状态,目前县城开始进入新的城市化发展时期,为此提出了“觅契丹足迹,品布朗风情,游山邑湿地”的战略,结合城市上山的契机,打算恢复和新建一个古镇,将把当地曾经的契丹历史文化,浓郁的布朗风情,已有的伊斯兰文化融入其中;将集民族民俗文化,旅游文化,休闲居住文化等为一体,将以此来推动县域城市化的进程;本次毕业设计的内容也就是依托施甸县旅游发展规划的目标,在老城区西南片区打造一个具有施甸县特色的旅游古镇,其中古镇的特色主要包括金布朗族、契丹族和回族这三个少数民族的文化、建筑、饮食和服装语言等特色,并且充分体现施甸县石文化的打造。力争在保山市一小时经济圈打造好施甸县的旅游产业,从而带动施甸县发展。本案位于施甸县城郊,用地约500亩,为山脚缓坡地带,附近有回族村落和散落的民族文化遗迹,靠近城市主干道和未来的高速公路,县第一中学将搬迁至相邻地块。为带动城市的旧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品位的提升,以古镇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居住品质,推动旅游经济,为城市特色的保护和更新探索思路。金布朗族是施甸居住着的濮人,自称“乌”,他称本人,俗称“花濮蛮”。从日老(今保山)迁来勐底(今施甸),现主要居住在木老元、摆榔两个乡。布朗族人口约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澜沧江下游两侧的山岳地带。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语族布朗语支,分为布、阿尔低两种方言。布朗族歌舞颇受傣族歌舞影响,跳舞时伴以象脚鼓、钹和小三弦等乐器。擅长跳“刀舞”,舞姿矫健有力。少男少女爱跳“圆圈舞”。逢年过节或婚娶佳期,盛行“跳歌”。布朗人有的信鬼神,崇拜祖先,有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观,有的崇信小乘佛教。布朗族穿着简朴,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衣和黑色宽大长裤,用黑布或白布包头。妇女上着紧身无领短衣,下穿红、绿纹或黑色筒裙,头挽发髻并缠大包头。男子有纹身的习俗,四肢、胸、腹皆刺染各种花纹。妇女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饮食喜酸辣。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尤擅煮竹筒饭,煮时选一段鲜竹,装好米和适量的水,用火烧熟,剖开竹筒一人端一半以竹筒当碗用。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并以牙齿被染成黑色为美。喜欢饮酒,且大都自家酿制,其中以翡翠酒最为著名。喝茶是布朗族的另一个嗜好,并且善作茶。竹筒茶和酸茶是布朗族所特有的。民间还常把酸茶做馈赠亲友的礼品。布朗族的男孩与女孩到了十四五岁时要举行“漆齿”的成年礼仪式。届时男女少年相聚在一起,用铁锅片烧取红毛树黑烟,彼此为异性染齿。染齿意味着步入成年,可以公开参加村寨中的社交活动。“串姑娘”是布朗族传统的恋爱方式。谈恋爱有一种独特方式,叫“赠白花”,既男女青年在平时交往中,若小伙子看中了姑娘,便采一束白桂花,托自己的姐妹或较好的朋友将花送给女方,姑娘如果有意,就会说“请来玩吧!”。入夜,小伙子吹着葫芦丝登楼探访,其他人有意回避,让出火塘,由一对情人在火塘边娓娓交谈。定下终身后,姑娘就在发髦上用心上人送来的白桂花绕成圈,表示已有心上人。一对情侣婚礼要重复举行2至3次。第一次在定亲之后,姑娘被接到男方家行拴线礼仪式。此后新郎、新娘各回各家,尽管新郎每夜必宿老丈人家,但白天仍然回到自己家中劳动生活。直到第二次婚礼新娘才正式嫁到夫家去当儿媳妇。第三次仪式在婴儿出生后,要杀猪宰牛喝喜酒,招待全村寨的亲朋好友。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年节、祭寨神、洗牛脚等。过年节(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最隆重的节日。关门节(傣语叫“豪瓦沙”)布朗族住房建筑为干栏式竹楼,分上下两层,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布朗族村寨通常由三、五个至数十个同一血缘的家族聚居,住房干栏式竹木结构的二层瓦房,上层有正堂、卧室、晒台等,下层一般作为仓库、圈养牲畜的地方。屋内中央设置火塘,火塘边是家人吃饭、待客的地方,夜晚则在火塘四周安置床铺。但是在调研过程中当地的金布朗建筑主要是考虑了当地山地的限制因素建造一步进屋式的山地建筑,其形式即保留了干栏式建筑的风格又充分结合当地地形地貌,是布朗人民伟大智慧的结晶。契丹族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曾建辽国,为金所灭。调研过程中根据当地文化局介绍,施甸县在公园385年便存在,后来一直由契丹人领导施甸县,并且在施甸县有契丹长官司属遗址和许多契丹后遗文化。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後裔。现在本人分属十来个民族在距我国北方万里之外的南部边陲云南省施甸县和保山、临沧、大理、德宏、西双版纳等地,发现了15万契丹人的后裔,其中以居住在施甸县的为多。在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以前,主要从事游牧,辅以狩猎,过着食兽肉,衣兽皮,车帐为家的生活。旧史有云:“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契丹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其中夹杂了大量汉语词汇。原先契丹人信萨满教,后佛教传入后契丹人信佛为主。辽建国后,分别定制了国服与汉服,但国服也已参和许多汉服元素,保留有较多契丹元素的为田猎服。契丹人饮食长期保留了游牧民族的习惯——以肉、乳为主,后在汉化进程中也学会了种植蔬菜。契丹族传统节日主要有中和节,国俗节,国舅节,迎节,屠白犬节,戴辣为契丹人传统节日,其它节日为从中原汉族引进的节日。由于契丹人本为游牧民族,所以契丹人传统的居住方式是毡帐,随水草迁徙,到辽代则逐渐有了城郭宫室的制度。辽国都城建筑已经与中原城市建筑相仿,这些建筑不少是汉人工匠制造的,所以后期的契丹建筑也逐渐汉化。结尾:通过调研施甸县各个民族和地方特点,在下一步的古镇规划和建筑设计方面,既应该有每个民族建筑特色的突出点,但是整体建筑风格又应该保持一致性,并且在古镇的规划设计中应当充分体现出施甸县的石文化、契丹后遗文化以及金布朗民族情怀。所以规划区域内的广场及景观节点体现民族特色和建筑风格的融合是我们在下一步工作中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