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的外部性效应探讨【摘要】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增长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随着旅游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国各地纷纷实施旅游战略,积极挖掘境内的各种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旅游是与环境,尤其是与土地相互依存度很高的产业,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大量土地的征用与开发,那么这些土地的开发会对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影响呢?本文将从正、反两方面对旅游用地的外部性效应进行讨论,以期为规范我国对旅游用地的管理,合理规划,并避免掠夺性开发对自然环境造成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从而实现对旅游土地利用的生态、社会、经济的最佳效益提供一些建议。【关键词】旅游用地;外部性一、旅游用地概念的界定与特点1、概念的界定目前,国家土地相关部门对旅游用地的规划尚没有具体明确的规定,国土资源部在2001年8月印发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没有把旅游用地纳入农业用地之列,也没有明确提出旅游用地的概念,而在建设用地大类中仅涉及到旅游业用地的一部分,如餐饮旅馆业用地,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瞻仰景观用地、文化用地等。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内容不断扩大,如休闲农业、“乡村游”等新的旅游方式的出现,旅游用地已不只局限于前面所述的类型了,还包括农业用地中的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此外,现行土地分类标准也没有把未利用地中的河流水面、冰川、沙地等包括在内。现在,学术界对旅游用地的概念大体认为:凡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保险、猎奇、考察研究等活动的土地,均可称为旅游(业)用地。2、特点旅游用地主要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类型多样化从内容上看,旅游用地包含的类型众多,不但包括餐饮旅馆业用地,居民生活和二、三产业服务的公用设施及瞻仰、游憩用地,瞻仰景观用地、文化用地等等,而且包括了农业用地中的果园、茶园、林地、草地等,此外还包括了未利用地中的冰川、积雪、高原、河流、湖泊等。(2)效益多重化首先,从生态效益来看,旅游用地的开发一般只作旅游观光的用途,如果能够合理规划与开发,通常不会消耗多少能源,产生太多的污染,甚至反而能使一些曾受破坏的景区得到修复、保护;其次,在经济效益方面,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仅使景区可以获取一定的经济回报,而且有利于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有利于推动当地服务业的发展;第三,就社会效益而言,旅游业还可以很好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和名誉度。如福建省的武夷山、广西的桂林山水等,都成为了当地城市的一张名片。(3)功能综合化从其用途来看,旅游用地具有多种功能,如游览、观赏、知识、度假、娱乐、考察研究等等,这些功能可以同时并存,而且功能越多,其旅游价值也相对越大,可以满足游客不同的消费需求。如福建省泰宁大金湖旅游景区既有包括地文、水域风光、生物等自然景观,又有古迹与建筑、革命历史遗迹等人文景观,这样,游客在游山玩水中又学到了许多人文知识。二、旅游用地开发的外部性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土地资源利用中普遍存在着的外部效应等问题。笔者拟从旅游用地开发的正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正外部性分析1、产权的回收,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很多旅游景区,特别是新近开发的自然风景区在开发之前是属于集体所有的,但是并没有专门机构进行管理保护,滥砍滥伐、毁林烧山、水士流失现象严重,生态物种不断减少,几乎完全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经政府设立为旅游景区后,旅游用地的所有权通常为国家回收,然后由政府设立并委托专门的管委会进行管理,这样,一些曾饱受蹂躏的自然生态保护区,由于有了专门的管理,不但自身的生态得到了保护,而且旅游观光业务的开展还为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旅游用地的开发,必然涉及到大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交通、电力,通讯等,既为当地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又为当地人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如福建省龙岩的冠豸山风景区身处福建西部山区,原来交通极其不便,现在经开发成旅游景区后,景区附近现在已经有两条高速公路(龙长、与永武),还有铁路(赣龙铁路),冠豸山机场,两条国道(205、319国道)。3、旅游业具有关联性强、波及面广的特点。旅游用地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当地的就业,而且也大大地推动了旅游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服务业产业链的打造。例如,作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所在地的福建武夷山市,该市面积虽然不大,但却拥有一百多家大大小小的旅行社,两百多家饭店、以及数百个旅行社驻外办事处等。4、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带来很好的社会效应,提高旅游所在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也具有一种示范和教育作用。发展旅游业对旅游景区所在政府来说,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并且因此使政府的公众形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对游客和当地居民来说,良好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二)负外部性分析1、旅游景区的一些违规建设或掠夺性开发造成了生态的破坏和物种的灭绝。首先,我国一些原始旅游风景区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严重滥砍滥伐,开山辟路等,致使一些生物物种的消失,并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的现象;其次,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中,由于许多国内外房地产、旅游开发商加速挤占一些湖泊水面以及自然风景区的土地面积,导致景区萎缩;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为了追求近期经济发展,在风景名胜区迅速扩建高档宾馆、饭店、疗养所和培训中心,以及索道、滑道、城市娱乐设施等,这些建设往往是采用大面积的建筑用地、交通用地替代自然的下垫面,如砍伐林地建设住宿娱乐设施、填埋池塘建设永久性建筑等,都将导致土地利用类型“人工化”取向。这些行为实质上给自然景区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而且影响了旅游用地的可持续发展。2、由于旅游用地开发带动的基础设施建设,如高速公路施工、铁路等交通建设均会对沿线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污染;在施工期间,由于公路、铁路的永久性占地、开山辟地、挖地填湖等工程会破坏植被,改变地形,造成新的坡面等,从而影响了部分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植被的生存条件;在营运期间,运输车辆排放出来的汽车尾气等会对沿线两侧的土壤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以及植物产生影响。3、旅游经营过程中也会对旅游用地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首先,旅游区通常有一个旅游容量,即承载量的问题,在节假日期间,很多旅游景点出现了过多的游客,同时由于交通工具的大量增加,带来大量废气排放,也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生活垃圾污水,对景区土地、水源和森林等资源都带来了超常消耗和不同程度的污染。其次,部分游客环境意识较差,乱扔垃圾,特别有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如可乐罐、玻璃瓶、快餐盒、电池,塑料包装袋等等,这些垃圾很大一部分由于不能得到有效的回收,给旅游区的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三、关于规范旅游用地开发建设的对策探讨笔者认为要规范旅游用地的开发、管理,也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着手。主要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1、合理规划旅游用地的开发。我们知道,土地的规划是在对土地分类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对于旅游用地来说,它有着其特殊性,在现有的土地分类试行标准中,它不属于农业用地,而是散见于建设用地中。随着旅游业用地内涵的扩大,它包容了包括农业用在内的各类土地。因此,笔者认为对于旅游用地的规划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类,而是在现有的土地大纲中,把其独列出来,即主体是以现行的土地规划纲领,旅游用地的开发不能随意与现行纲领相抵触,而是在现行纲领的基础上作适度的调整。其前提是,旅游用地的规划与开发必须要有一个详尽的可行性报告,其内容包括成本收益分析,生态环保,征地问题等等。2、建立科学的环境资源指标核算体系,就旅游用地开发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生态物种所造成的损失和收益进行核算,对造成的损失征收环境资源等相关的税收,而对于那些产生良好生态和环境效益的旅游景区则不但不征税,相反,应获得资金上的扶持,而这部分的费用则由征收来的环境资源税收或其他相关税收中抽取。3、对于一些产权归属比较模糊的旅游用地,应及早确定其产权,防止因产权缺失,从而导致经营者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我们知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境资源缺乏明确、清晰的产权。由于市场一般不会对没有产权的物品进行交易,使得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成为人人可以免费开采和竞争使用的公共物品,长此已往,必将造成资源的短缺和环境的污染与破坏。因此,要解决环境外部不经济性问题,关键要明确界定环境产权。4、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目前,由于旅游用地的界定模糊,使得旅游用地的规划存在着诸多不协调的地方,同时由于立法的滞后,没有相关法律来对旅游用地进行约束,导致旅游用地的开发建设中出现了一些与现行土地纲要相违背的问题。此外,除了要将旅游用地的规划纳入法律的范畴外,还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强制性规定应对土地利用前后的环境影响因素作科学、详尽的评价。5、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教育。由于产权并不能解决所有事物的问题,如河流、空气等不可能分段而治,因此,总会有公共领域的存在,这就使得外部性的问题难以避免,因此单纯依靠经济学手段和政府管制的方法难以解决外部性的问题,还有赖于一种共同意识的培养。参考文献:[1]李晓刚,徐梦洁,等.土地利用规划与旅游规划协调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21(4).[2]梁栋栋,陆林.旅游用地的初步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5(5).[3]钟京涛.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土地问题探讨[j].[4]杨荣金,周申力,等.旅游用地现状特点及发展变化研究—以广安市为例[j].生态环境与旅游开发,2007(3).[5]王小映.论土地利用规划的效率与公平[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3).[6]崔宇明,常云昆.环境经济外部性的内部化路径比较分析[j].开发研究,2007(3).[7]李云燕.环境外部不经济性的产生根源和解决途径[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6).[8]徐桂华,杨定华.外部性理论的演变与发展[j].社会科学,2004(3).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