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液体渗透检测方法(PT)(渗透检测培训大纲-TC-4)PTⅠ级人员1引言1.1无损检测和液体渗透检测简史1.2液体渗透检测目的1.3液体渗透检测基本原理1.4工业液体渗透检测类型2液体渗透检测程序2.1工件的准备2.2充足的光照2.3给工件施加渗透剂2.4表面多余渗透剂的清除2.5施加显像剂及其干燥2.6检测及评定2.7后清洗3各种渗透检测方法3.1ASTM和ASME标准:ASTME1208,1209,12103.2各种渗透检测方法的特性3.3各种渗透检测方法的应用4液体渗透检测设备4.1液体渗透检测装置4.2液体渗透检测的照明4.3液体渗透检测的材料4.4液体渗透检测的注意事项PTⅡ级人员1概述1.1基本原理1.2各种方法的流程1.3设备2渗透检测方法选定2.1各种方法的优点2.2各种方法的缺点3检测及显示评定3.1概述3.1.1各种材料中的固有不连续性3.1.2显示的原因3.1.3显示的外形3.1.4显示出现的时间3.1.5显示的持久性3.2影响显示的因素3.2.1渗透剂的使用3.2.2前处理3.2.3采用的工艺3.3裂纹的显示3.3.1凝固过程中产生的的裂纹3.3.2加工过程中产生的裂纹3.3.3使用过程中产生的裂纹3.4气孔显示3.5特定材料形成的显示3.5.1锻件3.5.2铸件3.5.3板材3.5.4焊缝3.5.5挤压件3.6渗透检测显示评定3.6.1真显示3.6.2伪显示3.6.3相关显示3.6.4非相关显示4检测程序和标准4.1检测程序4.2标准/规范PTⅢ级人员1原理和基础1.1液体渗透过程原理1.1.1渗透过程变量1.1.2被检工件因素对过渗透程的影响1.2理论1.2.1渗透检测物理基础1.2.2渗透过程变量的控制和测量1.2.2.1表面张力,粘度及毛细管形成1.2.2.2渗透性,可水洗性和乳化的测量1.2.2.3对比度,亮度和荧光1.2.2.4材料污染1.3渗透方法的选定1.3.1渗透和其它方法的不同1.3.2渗透检测与其它方法的权衡1.3.3方法之间的潜在冲突1.3.4有资格/无资格(人员)使用渗透检测的因素1.3.5渗透检测技术的选择1.4液体渗透检测过程1.4.1工件的准备1.4.2对工件施加渗透剂1.4.3表面多余渗透剂的清除1.4.4显像剂的施加和干燥1.4.5显示评定1.4.6后清洗1.4.7注意事项2渗透检测设备和器材2.1液体渗透检测装置2.2液体渗透检测照相2.2.1白光灯强度2.2.2黑光(荧光)灯强度,预热时间等.2.2.3物理与生理的差别2.3液体渗透检测材料2.3.1溶剂去除型渗透材料2.3.2水洗型渗透材料2.3.3后乳化渗透材料2.3.3.1水基(亲水性)2.3.3.2油基(亲油性)2.3.4双重灵敏度2.4渗透材料的试验和维护3渗透检测显示评定3.1概述3.1.1渗透剂显示特征3.1.2显示的持续性3.2影响显示的因素3.2.1渗透检测优选程序3.2.2工件准备(预清洗,拆卸等)3.2.3环境(光照度,温度等)3.2.4喷丸、机加工等对渗透检测的影响3.3由不连续产生的显示3.3.1金属材料3.3.2非金属材料3.4相关显示和非相关显示3.4.1真显示3.4.2伪显示4渗透检测程序5安全卫生5.1毒性5.2易燃性5.3电子危害磁粉检测方法(MT)(磁粉探伤NDE培训大纲-TC-2)MTⅠ级人员1磁铁和磁场原理1.1磁场理论1.1.1地磁场1.1.2磁化材料周围的磁场1.2磁学理论1.2.1磁极1.2.2磁学定律1.2.3磁场对材料的影响1.2.3.1铁磁性材料1.2.3.2顺磁性材料1.2.4非铁磁性材料的磁特性1.3与磁粉探伤有关的术语2磁场的特性2.1条形磁体2.2环形磁体3材料中不连续性现象3.1表面裂纹3.2划伤3.3近表面缺陷4通电磁化4.1周向磁场4.1.1围绕直导体的磁场4.1.2右手定则4.1.3通电零件的磁场4.1.3.1长圆柱形有规则零件4.1.3.2不规则形状的零件4.1.3.3管状零件4.1.3.4带槽带孔零件4.1.4在零件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4.1.4.1夹头夹持法4.1.4.2触棒法4.1.5周向磁化通常可发现的不连续性缺陷4.2纵向磁场4.2.1单线圈通电产生的磁场4.2.2通电线圈的磁场方向4.2.3通电线圈的磁场强度4.2.4纵向磁化通常可发现的不连续性缺陷4.2.5纵向磁化的优点4.2.6纵向磁化的缺点5磁化方法的选择5.1零件的成份、形状和状态5.2磁化电流类型5.3磁场方向5.4操作顺序5.5磁通密度值6磁粉检测材料6.1湿磁粉6.2干磁粉7退磁原理7.1剩磁7.2退磁原因7.3周向和纵向剩余磁场7.4退磁基本原理7.5剩磁和矫顽力7.6退磁方法8磁粉检测设备8.1设备选择的考虑因素8.1.1磁化电流的类型8.1.2检测地点和检测性质8.1.3使用的检测材料8.1.4检测目的8.1.5检测区域8.2手工检测设备8.3中功率和大功率设备8.4固定式设备8.5机械化检测设备8.5.1半自动检测设备8.5.2专用半自动化设备8.5.3多功能半自动化设备8.5.4全自动化设备9磁粉检测可发现的不连续性类型9.1夹渣9.2气孔9.3砂眼、疏松9.4白点9.5裂纹9.6缩孔9.7分层9.8折叠9.9锻裂9.10空洞10磁粉探伤的显示和解释10.1非金属夹杂物的显示10.2表面缝隙的显示10.3裂缝显示10.4分层显示10.5折叠显示10.6锻裂和白点的显示10.7气孔的显示10.8非相关显示MTⅡ级人员1原理1.1理论1.1.1磁力线图形1.1.2频率和电压1.1.3电流计算1.1.4表面磁通密度1.1.5近表面效应1.2磁铁和磁学1.2.1距离和磁通密度的关系1.2.2内外磁力线图形1.2.3非连续性的现象形式1.2.4磁力热效应1.2.5材料硬度与顽磁性2磁场2.1直流电磁化2.1.1磁力渗透深度2.1.2电源2.2直流脉冲磁化2.2.1与直流电的相似性2.2.2直流脉冲磁化优点2.2.3典型的直流脉冲磁场2.3交流电磁化2.3.1周期效应2.3.2表面场强特性2.3.3安全措施2.3.4电压和电流2.3.5电源3不连续性对材料的影响3.1设计因素3.1.1力学性能3.1.2工件使用3.2与载荷能力的关系4通电磁化4.1周向磁化技术4.1.1磁化电流计算4.1.2磁化深度问题4.1.3安全措施和过热问题4.1.4磁轭和触头的接触4.1.4.1对磁轭和触头的要求4.1.4.2通电能力4.1.5通常可检不连续性4.2纵向磁化技术4.2.1感应磁场的理论4.2.2被检测零件的几何形状4.2.3线圈的形状和尺寸4.2.4线圈和电缆的使用4.2.4.1磁场强度4.2.4.2直流电与磁通的关系4.2.4.3形状、尺寸与电流的关系4.2.5纵向磁化电流计算4.2.5.1计算公式4.2.5.2所需电流类型4.2.5.3通电要求4.2.6不连续性的常规检测5磁化方法选定5.1工件的成分、形状和状态5.2磁场类型5.3磁场方向5.4磁化操作程序5.5磁通密度值6退磁工艺6.1工件退磁的必要性6.2电流、频率和磁场方向6.3热消磁6.4消磁的必要性7磁粉检测设备7.1便携式7.1.1使用便携式的原因7.1.2便携式设备的能力7.1.3与固定式设备的相似性7.2固定式7.2.1操持大型重件的能力7.2.2使用中的灵活性7.2.3固定式设备的需求7.2.4附件和配件的使用7.3自动式7.3.1对自动化的要求7.3.2操作程序7.3.3控制和操作问题7.3.4报警和拒收装置7.4载液和磁粉7.4.1对磁粉载液的要求7.4.2安全事项7.4.3温度要求7.4.4磁粉和磁膏成份7.4.5搅拌顺序7.4.6精确调配的要求7.5黑光灯类型7.5.1黑光灯和荧光7.5.2白光与黑光的比较7.5.3检测周期要求7.5.4黑光灯使用技术7.6光敏仪器7.6.1用光敏仪的必要性7.6.2可见光特性8不连续性的类型8.1铸件不连续性8.2钢锭不连续性8.3锻造不连续性8.4焊缝不连续性9磁粉检测评定技术9.1标准的使用9.1.1标准和参考照片的需要9.1.2已知与未知缺陷的比照9.1.3技术条件与有关证明9.1.4比较法9.2缺陷评价9.2.1被检零件的历史9.2.2制造过程9.2.3缺陷产生的可能原因9.2.4零件的使用9.2.5验收和拒收标准9.2.6允许误差10设备及操作过程的质量控制10.1设备故障10.2合适的磁粉和载液10.3磁悬液浓度10.3.1沉淀测试法10.3.2测试磁悬液浓度的其它方法10.4黑光强度测试MTⅢ级人员1原理与基础1.1磁学原理和磁场1.1.1磁场理论1.1.2磁学理论1.1.3磁粉检测相关术语1.2磁场特性1.2.1条形磁铁1.2.2环形磁铁2磁粉检测设备与器材2.1磁粉检测设备2.1.1设备选择的考虑因素2.1.2手工检测设备2.1.3中功率和大功率设备2.1.4固定式设备2.1.5机械化测设备2.2检测材料2.2.1湿粉法2.2.2干粉法3磁粉检测技术3.1通电磁化3.1.1周向磁化3.1.1.1直导体周围的磁场3.1.1.2右手定则3.1.1.3电流通过零件时产生的磁场3.1.1.4零件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方法3.1.1.5周向磁化通常可检出的不连续性3.1.1.6周向磁化的应用3.1.2纵向磁化3.1.2.1磁场方向3.1.2.2纵向磁化通常可检出的不连续性3.1.2.3纵向磁化的应用3.2磁化方法的选定3.2.1零件的成分、形状和状态3.2.2磁场类型3.2.3磁场方向3.2.4操作顺序3.2.5磁通密度值3.3退磁3.3.1要求退磁的原因3.3.2退磁方法4磁粉检测结果评定4.1磁粉检测显示及其评定4.2不连续性对材料的影响,MT显示类型5磁粉检测工艺5.1磁粉检测程序、规范、标准和技术条件6安全和卫生射线照相检测方法(RT)(RTNDE培训大纲-TC-1)RTⅠ级人员A、射线设备操作和防护措施1人员受照剂量监控1.1佩带剂量计1.2袖珍剂量计测读1.3日常剂量计测读记录1.4“标度”剂量仪实际要求1.5受照容许限值2监测仪器2.1辐射计测仪类型2.2仪器指示值读评2.3校验频率2.4期后校准-作用2.5电池校准-重要性3密封放射源的泄漏试验3.1泄漏检查要求3.2泄漏检查目的3.3泄漏检查操作4辐射监测报告4.1完成监测工作的要求4.2报告格式说明5射线照相操作5.1禁区的设定5.2禁区的标志和监测5.3用时间、距离及屏蔽法减少人员照射量5.4辐射和强辐射区的监测标志和控制的管理制度6辐射设备6.1辐射设备的日常检查和维护6.2γ源曝光装置的辐射曝光限制6.3曝光装置的标识6.4用准直器减少人员受辐照量7辐射防护法规7.1国家辐射防护法规7.2放射工作许可证7.3射线照相人员的资格评定要求7.4辐射控制条例7.5X射线机管理要求B、射线照相物理基础1引言1.1放射性材料的发现和简史1.2工业射线照相的定义1.3辐射保护为什么?1.4基本数学复习:指数、平方根等。2物质的基本性质2.1元素和原子2.2分子和化合物2.3原子粒子-质子、电子和核子的性质2.4原子结构2.5原子序数和重量2.6同位素及放射性同位素的比较3放射性材料3.1放射性的产生3.1.1中子活性3.1.2核裂变3.2稳态与非稳态放射性的原子比较3.3居里:放射性单位3.4放射性材料的半衰期3.5放射线衰变曲线3.6放射性比活度:Ci/g4辐射类型4.1微粒辐射性能:α、β、中子4.2电磁辐射:X射线、γ射线4.3X射线产生4.4γ射线产生4.5γ射线能量4.6常用放射性同位素源的能量特征4.7X射线机的能量特性5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1电离作用5.2射线与物质的相互作用5.2.1光电效应5.2.2康普顿散射5.2.3电子对产生5.3辐射曝光单位:伦琴5.4常用射线照相源的辐射能力5.5X射线曝光装置的辐射能力5.6电磁辐射衰减与屏蔽5.7半值层;1/10值层5.8平方反比律6辐射生物效应6.1“天然”背景辐射6.2辐射剂量单位──雷姆6.3辐射与污染间的差异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