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非是更合理一点而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无非是更合理而已——参加第二届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展示活动)的一点思考——弋阳县葛溪中学:汪冬祥2016年4月14——15日,我们弋阳县初中语文的一支30人团队参加了新学校(北京)研究院在湖南株洲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初中“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决赛(展示活动)。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之旅,两天时间,来自山东、湖南、深圳、内蒙古、湖北以及我们江西弋阳等地的13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13堂精彩优质的课堂教学,充分展现了近几年来在“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大框架下各地实验区(校)对语文教学的积极探索和深入思考,凝聚了一线语文教师和教科研工作者的共同智慧。非常荣幸,在认真聆听13堂课之后,对于“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主导下的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触动、感悟和思考。长期以来,泛人文主义,经验主义,以及明显的艺术化为主导的优质课价值倾向,忽视阅读和积累,一味架空分析的讲解式教学,如浓云密布笼罩着语文教学的整片天空。语文教学一扎不下根,二因见不得阳光,抽不了枝发不了芽。语文人“望尽天涯路”却不知路在何方。但随着“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出现,语文之路开始逐渐清晰起来,“课内大量阅读”,“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完完全全为学生”,“一课一得,提炼教学主题”,“资源整合”。语文从关注阅读到聚焦教学的深度变革,语文真正开始回归常识,回归语文的本真,迈上奠定现代学科地位的科学之路。纵观这几堂课,13堂课也产生了一些评分上的差距,而决定这些差距的无非是有些课更合理一些而已。统观这次课堂教学竞赛,我们看到了其中可喜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语文教学可能是决定性的,但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并不神秘,更非高不可攀,无非只是较之以往更合理一些而已。课堂定位更合理语文课堂的定位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课堂定位很难,语文课文的文本属性的不同,以及前期课改的泛人文倾向,造成语文教学通常的越界现象,如上成思品课、环保课、历史课等,语文教师常常守不住属于自己学科的那块地,却在别的学科的地里努力耕耘。而这次语文展示的所有课都几乎很好地避免了这种情况,脱离文本的架空分析的少了,而紧扣文本,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听说读写思的训练多了;不着边际的渲染的少了,定点在语文课文的字里行间在语言文字中涵泳体味的多了;教学在文本内容的表层徘徊,浅浅流过的少了,而进入文本的形式和意蕴深层的多了。而这种定位越精准,作为语文课的本真的元素就越多,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越好。上“语文课”是合理课堂的基本要求,能达成这一基本要求足以让当下的语文课堂出现了本质上的差别,也是所有语文老师一定要牢记于心,并始终在每一堂课坚守的阵地。师生关系更合理“株洲外国语教育集团的学生很棒!”这是展示活动中大家都一直在热议的,这是这次展示活动中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我认为决定语文教学课堂效果不仅限于此,参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合理地处理好师与生的关系才是最关键的因素。打不开学生就打不开教学,师生关系其实是基于文本,基于目标多维双向开放有效的对话关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是为了将来的不教”,其实真正好的师生关系就是在教与学、师与生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一句话来概括就是:“生强则师‘弱’,学强则教‘弱’”。生强是目标,是一个渐进的培养过程,学生要能在课堂中茁壮成长,自主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师“弱”是保障,教师是主导,但不是主体,要学会有意识地逐渐“弱化”。但这种“弱化”其实是另一种意义的强化,是教师专业能力的全面提高,即教师对课堂的把控能力更强,对教学的理解能力更强,对教材的解读、选点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更强,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展示表达的适时介入、精讲精评能力更强,对学生知识的体系化、思维化建构能力更强,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意识和深度意识更强。更趋合理的师生关系,尊重了学生打开了教学,让学生如鱼得水,也解放了教师,让教师从容不迫,在这次教学展示中很多的课堂展现了这一点,比如:林楚涛老师的《写照传神,眉目传情——学会刻画人物的眼睛》;夏俊华老师的《仰望星空——主题探究课》;饶婷老师的《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都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合理的师生定位。教学目标更合理本次展示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所有的教师的教学目标更加合理,没有以往教学的三维体系(七八个目标,三四个重点,两三个难点)。而是体现围绕主题的“一课一得”,这是本次竞赛评分的第一要求,“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定位其实就是基于常识,目标的简单——强化语言文字的运用,着眼于语言训练点,是确保课堂教学能深能透,甚至是能广能厚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学在多个目标之间游走,其结果必然是在文本的表层滑行,在由目标决定的多个教学环节中仓仓促促,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能力无法得到充分的训练,文本的教学价值也就无法得到最充分的挖掘。而且长此以往,必将造成一种教学惯性,让语文教学在繁复和低效中徘徊,增加了语文教学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即我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课上老师一篇篇地讲,学生一篇篇地读,一篇篇地写,加之课下读了写,写了读,通过不自觉的模仿,潜移默化慢慢磨出来的,语文能力的培养处于自发自在的不科学的状态,而一课一得(聚焦语用)正是向着清晰明确的科学化迈进的一大步。在这13节课中有很多目标定位合理的案例,比如:吴琼老师的《千头万绪一线牵》教学目标就是“抓线索,读懂叙事性文章”。井红芳老师的《巧解标题,高效阅读——为阅读〈水浒〉打开扇一窗》教学目标是:1、学会解读《水浒》章回标题的方法,并从中学会把握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2、运用解读标题的方法,对《水浒》的重点回目进行高效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有孙杨老师的《叹奇技,赏妙文——走近精彩的场面描写》教学目标就是学会赏析场面描写,学会正面、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方法。当然,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中有些课也存在着这一些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常常情感点和语用点双主题并存,两者没有得到很好的融合,没有意识到情感是目标,语用是手段,语用是实现情感的最佳渠道,是真正的主线;二是没有很好的区分一堂课的目标,还是一系列课的目标,有些语用点是一个大的集合点,确实不是一堂课所能解决的,而是需要通过一系列课进行连贯有序的培养。三是教师对文体的重要性认识还不是十分到位,没有因“体”循章,因“体”定法。因“体”而教还没有达成共识。教学环节更合理较之以往,本次决赛展示活动每一堂课的教学环节的合理性加强了。这种合理性我认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环节设置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一线贯之,更加契合学情和人的基本认知规律;第一天比赛的最后,湖南省的中学语文教研员易海华老师在对课堂的点评中,特别提到“语文教师需要了解学情,就是学生不喜欢的要让他喜欢,学生不理解的要让他理解,学生不懂的要让他懂。”,这就要求能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课。必须承认,语文教学也一定要遵循认知的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并一线贯之才能真正实现单位教学的梯度和最优化策略。比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将人对事物的认知分为六个层次:知道(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知道是指“是什么”,领会是指“为什么”,应用是指“怎么做”,分析是指“为什么这样做”,综合是指“有没有其它的办法”,评价是指“做的怎么样,有什么不足,还能不能改进”,这六个层次逐层深入,环环相扣。通常语文教学仅仅只涉及前三个层次,也就是应用层次。第一个层次知道(是什么),指对文本的基本解读;第二个层次领会(为什么),对文本的品析和对作者的写作手法、谋篇布局的思考和理解;第三层次应用(怎么做),指学生运用所学去练习和写作。还有三个层次我们基本没有涉及到,但可以设想,如果中学语文教学能够再上一个层次,那么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将是飞跃性的进步,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较之以往将是云泥之别—。再比如:最常见的认知,巩固和迁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基于归纳思维的“反三归一”,基于演绎思维的“举一反三”,都可以我们进行语文教学要遵守的基本原则。这里值得称赞的是大部分老师都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朝着这个方向靠近,环节设置基本以大的板块为主,更加关注环节之间遵循了认知的板块层级递进。二、课堂教学的整体性更强了,注重了教学主问题提炼,避免了繁多的支问题和碎问题的产生,教学内容切入更加取舍得当,也直截了当。语文主题学习要求“一课一得”,要求整合丛书和其他教学资源,这让教学必然地发生了大的变化,首先,教学内容的取舍就是一门硬功夫,在准确地确定“一课一得”(课核)之后,取舍之间就在于目标之下,紧扣(课核)就形成了课堂教学的整体性。这次比赛中的教学,虽然还都不能称之为凝炼,但至少已基本避免了散乱,而且不少课堂有了主问题意识,避免了繁多的支问题和碎问题的产生,问题的指向性和实效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为了节省时间,提高效率,教师们放弃了过去常用的艺术化的曲径通幽,拐弯抹角的处理,变得直入主题,直截了当起来,环节处理更加干净,课堂用语变得更为简省,这些都是可喜的进步。资源整合更合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有一个关键的“热词”——整合,课本与丛书的整合,丛书与丛书的整合,课本、丛书与课外资源的整合,整合改变了整个语文教学的生态,课堂有了前所未有的灵活度、深度、广度与厚度。整合其实就是教师基于课程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创造,打破了原先教师教学仅依托于一本教材,一本教参“二本”的狭囿格局,教师被解放了,教学被打开,语文的内涵深了,外延广了。当然,整合对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很高,基于课程的整合意识对于语文教师队伍的整体来看仍十分薄弱,对于部分前行者而言也在探索中,观点见仁见智,程度深浅不一,路径各有不同。但认识渐趋统一,如这次竞赛活动,教学整合又进了一步:为什么整合想得更深入,整合点从表层类似到深层相同,并且整合链接的量更为合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对于整合教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的初期大多数教师对于为什么整合,如何整合是十分盲目的。整合的初始目的就是大量阅读,整合点的确立也往往就是人文主题一致,即如:生命主题,所整合的就是有关生命的文章,科学精神的,所链接的都是表现科学精神,全然不管这一类文章在文体,表现手法,谋篇布局等语文属性的迥乎不同。为了达到课内大量阅读的目的,也常常是链接大量的丛书中的文章进课堂。这样做虽然突出了人文主题,加强了人文熏陶,加大了阅读的量,但学生是否能进入语言文字的深处,是否有时间去静读、默会、深思、品茗、积累值得商榷,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能够得到扎实的培养有待考证,甚至在条件不成熟的区域,操作不恰当的情况下,可能会有短时期的负面效果。所以,语文教学一定不是为了链接而链接,阅读的关键也不完全在于阅读的量大,而在于合理,不求量多,但求符合学情,是否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否有利于主题和能力的巩固延伸和拓展。教师应该逐步从只关注整合的表层类似,探究过渡到找到文本间的深层相同,这将标志着教师基于语文的专业素养的显著转型,比仅关注人文主题要高一个层面,当然如果能够二者兼而有之的教学整合就更好了。本次比赛中,《写照传神,眉目传情——学会刻画人物的眼睛》;《筛选文章信息,探索自然奥秘——主题学习教学设计;》《巧解标题,高效阅读——为阅读〈水浒〉打开一扇窗》,《慧眼观昆虫世界,妙笔谱生命诗篇——〈昆虫记〉导读》等课都很好地体现了合理、深层的资源整合教学的新发展。当然,本次比赛的成果远不止这些,囿于个人所见只能浅显地理解到这里,其实每一次学习和竞赛都应是朝着语文的本真迈进的过程,也是不断探求语文教学共性的过程,更是语文向着现代学科发展的过程,教学不是要泯灭个性,但尊重基本的教学共性是前提。当我们不断努力一步步接近语文教学的本真,当语文教学开始摆脱蒙昧,回归常识,当一切都尽在情理之中,合情合理,有理有据,有了厚实科学的语文学科专业支撑,语文用什么模式真的不是很重要,语文教师将有可能举重若轻,从容不迫,享受语文教学带来的自信与快乐。其实,语文教学一切都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复杂,——无非是更合理一点而已!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