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回顾词的相关知识,了解作家。2.理解词意,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把握词的意境。3.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二、能力目标1、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2、正确认识该词的情调,培养积极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理解词意,把握词的意境。2、学习该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铺叙、白描的手法。教学难点:把握词的意境。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深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别离在诗歌是一种历写不衰的主题。请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滋味在心头。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又是怎样写“别”的呢?二、了解背景,学会“知人论世”。柳永(约987——1053约),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其词多是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善于抒写离情别绪。创作慢词,铺叙白描,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之一。他的词,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著有《乐章集》。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当时,词人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这首词就是抒写他和一位红颜知己的离情别绪。三、整体感知1、录音朗读(提醒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听出感情。)提问:录音的朗读者的感情基调怎样?明确:感情基调低沉。2、学生齐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3、疏通词意(学生默读课文,根据注解理解词的大意。)4、概括次的上下片的内容。明确:词的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词的上片写离别后的设想。5、既然这首词写得是离别,那么哪句能表现该词的主题?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四、鉴赏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该词的景语和情语)(一)鉴赏上片①男生读词的上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上片的内容。②提问:词的上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上片:离别时的情景寒蝉长亭骤雨(凄凉)无绪留恋(难分难舍)景语情语烟波暮蔼楚天(怅惘)泪眼凝噎(无限悲痛)(二)鉴赏下片①女生读词的下片,让学生回顾词的下片的内容。②找出文章的过渡句。③提问:词的下片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着怎样的特点?蕴涵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要点如下:上片:离别后的设想。良辰好景——虚设(郁闷)景语杨柳晓风残月(冷清孤寂)情语千种风情——无人说(愁思难断)(四)学生齐读,再次感悟其中的意境。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参考:词的意境缠绵凄恻,凄凉凄清。五、总结写作特点:1、虚实相生2、情景交融六、名句鉴赏: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课文小结)七、练习巩固:对《雨霖铃》一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词的起三句,点明时间、地点、景物,为全词奠定了基调。B、“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全是写景,实际上含的都是情,景无边而情无限。C、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人物语言。以冷落的秋景来衬托词人与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D、下片是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这是虚写。虚写中所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好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八、背诵:2教学过程一、情导入、激发学习兴趣。1、听乐曲说出曲名《送别》2、导入别离之情诗词中历写不衰的主题,如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今天来学习一首关于离别的词《雨霖铃》(板书)二、走近作者1、学生介绍柳永概况。2、教师补充: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对北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与影响,第一他制作了大量慢词长调,对宋代慢词的发展颇有影响;第二他发展了词的表现手法,善于铺叙、写景、抒情密切结合,语言通俗易懂,音韵和谐美。柳词在宋代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处,既能歌柳词。”三、背景资料柳永虽然才情卓著,但一生任途坎坷。这首词写的就是他任途失意心情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又不得不和心爱的人痛苦分离的思想感情。四、重难点解决过程(一)齐诵《雨霖铃》(二)听课文录音、注意节奏和语调(悲凄低沉)(三)学生随录音带自由读全词理解词义,在音乐中进入词所描绘的情境,并使词的意境在头脑中浮现出来,从而把握词的景与情领悟意境。(四)赏析词的意境1、让学生把上下篇内容生动地描述出来。2、教师示范:一个秋天的傍晚,一场暴雨刚刚停歇,蝉凄切地鸣叫不已,词人面对着长亭,心情更觉悲凉。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他的心爱之人为他送行,两人面对美酒佳肴却毫无心情,正在恋恋不舍之际,船夫催促着“开船喽——开船喽——。”两人双手紧握,泪眼相对,有千言万语要说却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词人想在即将踏上的旅途中只有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霾,空旷的天空。小结:上篇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篇紧承上篇: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现在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总结:全词凄凉的意境让我们感觉的浓浓的别离之情。过度:我们的生活里也有别离的苦痛,如何把它用文字表达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下《雨霖铃》的写法。(五)鉴赏要点(先读后赏,在探讨)1、融情入景的写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长亭”“骤雨”词人一开头就捕捉到有特征的秋景来渲染气氛,“寒蝉”透着秋意,而蝉的叫声更让人感觉的悲凉,骤雨过后天气陡然变凉,更使人感到凄切冷落,所以这首词不仅交代了离别的时间、地点、更是在写心情。(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表明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空阔的楚天这些景物在南方是很平常的。可是这些平常的景物注入深沉的情感之后就变得不平常不了。那浩渺的烟波,另人惆怅;沉沉的暮霭让人压抑忧伤,那空阔的楚天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对景物的描写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有人拿它代表柳词。这没有一个字写情,而没有一个字不写情。李白诗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就似乎有必然的联系了。借杨柳抒离情成了常用的手法。如白居易“杨叶比愁眉,愁长比柳丝。”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杨柳就会涌起离愁别绪,因而“杨柳岸”三个字明写前景,暗写别时情,显得含蓄而有韵味。词中“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温庭筠在一首送别词里曾写过:“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曹植也曾写过“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秋月的风是凉的,秋日的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凉冷落之感。这样在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一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而这幅凄清的画面又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酒醒之后的惆怅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交融在一起,这情景是多么的凄凉难耐的啊!2、虚实相济(简单介绍)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而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所着意描写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宵好景也排遣痛苦。读完下片回过头来看上片,便会懂得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之间的感情是多么的深厚,的确是难舍难分啊!(六)再次齐背《雨霖铃》五、布置作业比较阅读《雨霖铃》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六、板书设计寒蝉长亭骤雨实烟波暮霭楚天虚杨柳晓风残月虚教学目标:1、体会本词的思想感情2、欣赏本词的艺术风格3、学会比较鉴别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作者融情于景,善用点染的艺术手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回忆李商隐《无题》中的首句,引出本课的主题——离别。并与学生一道回忆关于“离别”的诗句,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以江淹《别赋》中的“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作结,产生共鸣,烘托气氛。二、简介作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本热心功名事业,但仕途坎坷,曾以词诣宰相晏殊,却不为晏殊所喜,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尝有《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宋仁宗闻而使之落榜,曰:“何要浮名,且去填词。”由是自称“奉旨填词”以白衣卿相自居。改名后方中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是北宋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个词人,通晓音律又善于运用民间生动活泼的语言和铺叙手法,使慢词发展成为与小令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著有《乐章集》,时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三、词调简介“雨霖铃”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斜口,霖雨连日,他经过栈道耳闻铃声勾起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郁闷,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于是与恋人痛别。本词正是他当时心境的体现。四、阐析全词1、齐声诵读注:找出词中的入声字,解析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递悲切痛楚的情绪。2、讲解上阕首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问:本句交代了哪些背景?时令、地点、景物。深秋暮色中离别在即,秋雨虽停而寒意难消。离别的环境与内心的悲苦合二为一。第二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由别境转入直接抒发别情。设想在京都城外,设帐幕饮酒作别,但两人哪有心思宴饮,心乱如麻正难舍难分,不解风情的舟子又频频催发,不想离别却不得不别,正是这一矛盾把别情推向了高潮。第三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纯粹白描,感情坦率直露,一双泪眼胜过千言万语,这种无声的啜泣更觉深沉哀痛。延伸: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四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遥想开船后的景象,为下阕设想别后相思之苦先开前奏。这一去山水迢迢,烟波浩淼,暮色沉沉,天地苍茫,诗人空望浩瀚无边的楚天,却不知下一程在哪,真如沧海一粟,诗人那种荒凉、无望、彷徨、孤寂的复杂心理跃然纸上,令我们读者也随之怅惘。总结:上阕正面刻画别境别情,似已说尽心中无限凄凉。然而下阕荡开一笔,虚写别后情思,诗人无望的未来不难料想。3、讲解下阕首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紧承上阕,直抒离情,点出伤离恨别自古皆然。更呼应上阕,点出时令,所谓触景伤情。重点赏析第二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点拨:此句未叹一声,未见一人,却正应了“一切景语皆情语”。问:你从此句中看到了什么?讨论作结:诗人睁开眼,不见佳人,只见一些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晓风,寒意彻骨,微拂的柳枝,又让人想起执柳相送的苦痛,空中的一轮残月更叫人感慨人月两难全,世事无常,聚散离合皆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