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概述一、标准及标准化定义\(一)、什么叫标准国家标准GB3935.1-83标准化基本术语第一部分对标准作如下定义:标准是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主管机构批准,以批准,以特定形式发布,作为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该定义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1)标准的本质属性是一种统一规定.这种统一规定是作为有关各方共同遵守的准则和依据.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类.(2)标准制定的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和概念.这里讲的重复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复多次出现的性质.只有当事物或概念具有重复出现的特性并处于相对稳定时才有制定标准的必要(3)标准产生的客观基础是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综合成果.(4)制定标准过程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就是制定标准要发扬技术民主,与有关方面协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标即征求意见稿—送审稿—报批稿.(5)标准文件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特定颁布的程序.(二)什么是标准化GB3935.1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1)标准化是一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是由3个关联的环节组成,即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标准化法第三条规定: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2)标准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可以体现多方面,如在生产技术管理和各项管理工作中,按照GB/T19000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可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和社会公共利益;简化设计,完善工艺,提高生产效率;扩大通用化程序,方便使用维修;消除贸易壁垒,扩大国际贸易和交流等.第二节标准的分级,分类和标准体系一、标准的分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规定,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4级(一)国家标准(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和审批.(二)行业标准(1)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审批,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2)行业标准制定对象:对没有国家标准又需要在行业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①行业术语、符号(含代号)、文件格式;制图方法等通用技术语言.②工农业产品的品种、规格、性能参数、质量标准、试验方法以及安全;卫生要求.③工农业产品的设计、生产、检验、包装、储存、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卫生要求。④通用零部件的技术要求;⑤产品结构要素和互换配合要求;⑥工程建设的勘察、规划、设计施工及验收的技术要求和方法;⑦信息、能源、资源、交通运输的技术要求及其管理技术要求。行业标准不得与国家标准相抵触。在相应国家标准批准实施之后,该项目行业标准即行废止。(三)地方标准(1)地方标准由省级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审批,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在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批准实施这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2)地方标准制定对象:对没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而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下列技术要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四)企业标准企业标准由企业制定,由企业法人代表或者法人代表授权的主管领导批准、发布,由企业法人代表授权的统一企业标准有以下几种:⑴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应当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⑵为提高产品质量和促进技术进步制定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的企业产品标准;⑶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选择或补充的标准;⑷工艺、工装、半成品等方面的技术标准;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二、标准的分类⑴按标准发生作用的范围和审批标准级别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⑵按标准的约束性,分为强制性标准与推荐性标准。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是强制性标准,其它标准是推荐性标准。⑶按在标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为基础标准和一般标准。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它标准的基础并普遍使用,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标准编写的基本规定特别强调每项标准的文本应和现有基础性国家标准条文协调一致,并列出现有我国基础性国家标准16项名称,如:GB3100—3102量和单位GB4458.5尺寸的公差与配合的注法GB2822标准尺寸为了突出基础标准的地位,相对于基础标准的其它各类标准称为一般标准.(4)按标准化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可分为原材料标准,零部件标准,工艺和工艺装备标准,设备维修标准,产品标准,检验与试验方法标准,包装标准等.(5)按标准的性质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化和工作标准.第二章计量基础知识概述:计量在我国已有5千年的历史。过去,计量在我国称为“度量衡”,其原义是关于长度、容量和质量的测量,其主要的计量器具是尺、斗、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它的概念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展和充实,远远超出“度量衡”的范畴。计量原本是物理学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物理学的一个分支,现已发展形成一门研究测量理论和实践的综合性学科——计量学。计量学研究的内容包括:(1)计量单位及其基准、标准的建立、复制、保存和使用;(2)量值传递、计量原理、计量方法、计量不确定度以及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3)计量人员行计量的能力;(4)计量法制和管理;(5)有关计量的一切理论和实际问题。计量学也研究物理常量、常数和标准物质、材料特性的准确测定。计量学的分类目前我按专业把计量学划分为几何量、温度、力学、电磁学、电子、时间频率、电离辐射、光学、声学、化学等10大类。计量的定义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测量。计量根据其对象主要可分为物理计量、化学计量、工程计量、生物计量等。计量的发展大体可分为3个阶段。1、古典阶段计量起源于量的概念.人类从利用工具到制造工具,包含着对事物大小、轻重、软硬等到的思维过程,逐渐产生了形与量的概念.英王亨利一世将其手臂向前平伸,从其鼻尖到指尖的距离定为码;英王查理曼大帝以自己的脚长为标准,把它定为英尺等.2、经典阶段(近代阶段)1985年米制公约的签订,标志着计量经典阶段的开始.由于科学水平的限制.根据地球子午线四分之一的一千万之一长度制成长度基准米原器;根据1立方分米的纯水在密度最大时的质量制成了质量基准千克原器等.这类实物基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腐蚀、磨损,量值难免发生微小变化;由于原理和技术的限制,准确度也难以大幅度提高3、现代阶段现代计量的标志是由以经典理为基础,转为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由宏观实物基准转为微观自然就好.国际单位制中7个SI基本单位,已有5个实现了微观自然基准,即量子基准.(三)计量的特点1.准确性准确性是计量的基本特点,是计量科学的命脉,计量技术工作的核心.它表征计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的接近程序.2.一致性一致性是计量学最本质的特性,计量单位统一和量值统一是计量一致性的两面个方面.单位统一是量值统一的重要的前提.3.溯源性为了使计量结果准确一致,任何量值都必须由同一个基准(国家基准或国际基准)传递而来.换句话说,都必须能通过连续的比较链与计量基准联系起来,这就是溯源性.溯源性毕竟使计量科技与人们的认识相一致,使计量的准确与一致得到基本保证.4.法制性计量的社会性本身就要求有一定的法制来保障.否则,计量的准确性、一致性就无法实现,其作用也无法发挥.三、计量器具(一)计量器具的定义及其分类计量器具是指可单独地或与辅助设备一起,用以直接或间接确定被测对象量值的器具或装置.计量器具根据结构形式一般可分为[实物]量具、计量仪器[仪表]、计量装置以及用于统一量值的标准物质.1.[实物]量具[实物]量具是指具有固定形式,用来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的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计量器具.它们一没有指示器,在测量过程中没有附带运动的测量器具.量具根据其复现或提供给定量已知值的多少,可分为单值量具(如法码、量块、标准电池等)和多值量具如有分度的线纹米尺、标准信号发生器等).成组量具(如砝码、量块组)也可视为多值量具.2.计量仪器[仪表]计量仪器[仪表]是指将被测量值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示值或等效信息的计量器具.例如,天平、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等都是常用的计量仪器.判断某计量器具是否属于计量仪器,主要看其用于测量时,被测量是否在该器具上被转换一般说来,计量仪器按其计量功能分为指示计量仪器、记录式计量仪器、比较式计量仪器3.计量装置计量装置是指为确定被测量值所必须的计量器具和辅助设备的总体.例如,光学高温计检定装置、晶体管图示仪校准装置等.4.标准物质标准物质通常是指有证标准物质,其定义为具有一种或多种准确确定的特性值,用于校准计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并附有经批准的鉴定机构发给证书的物质或材料.从广义来说,标准物质属于计量标准,且属于[实物]量具的范畴.计量器具按其计量学的技术性能和用途以及在检定系统表中的位置分为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工作计量器具.其中工作计量器具是指用于现场测量而不用于检定工作的计量器具.(二)计量器具的主要计量特性1.示值计量器具的示值,是指由计量器具所指定的(或提供的)被测量值.它用被测量的单位表示,而与标在标尺上的单位无关.有些具有线性标尺的计量仪器,标在标尺上的值还不是示值,需将它乘以仪器常数才得到示值,此时标在标尺上的值称为标尺值(有时称为直接示值或直接读数).量具的表示值就是它的标称值.2.测量范围和量程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标尺范围、标称范围、量程在概念上极易混淆,应加以区别.对模拟显示而言,标尺范围是指在给定的标尺上,两端标尺标记之间标尺值的范围.它用标在标尺上的被测量的单位无关.标称范围也可称为示值范围.测量范围是指使计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限内的一组被测量的范围.在标称范围中,只有计量器具的误差处于允许极限内的那一部分才是测量范围.有时又把测量范围称为工作范围或有效范围量程的正确定义是标尺范围的上下限之差的模(绝对值).首先,测量范围应覆盖尽可能多的被测量值,最好是全部待测量值,且测量范围内规定的相应误差极限满足预定的要求.一般建议,让被测量落在量程的1/5~2/3之间为宜.3.准确度和误差准确度,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即测量的准确度和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前者是对测量而言,后者是对计量器具而言.计量器具的准确度是指计量器具给出接近于被测量真值的示值的能力.它反映了在计量器具所给出的示值中,由于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影响,示值接近真值和程度.它不仅反映了计量器具本身的质量,而且是测量准确度的重要基础和条件.计量器具的示值误差是指计量器具的示值与[约定]真值之差.对于量具而言,它等于量具的标称值与其[约定]直值之差;对于计量仪器而言,它等于计量仪器的示值与被测量的[约定]真值之差.计量器具的准确度用示值误差进行定量表达时,具体评定方式有如下几种.(1)可将实验得到的计量器具的偏移误差与重复性误差归纳为A类和B类不确定度的综合.所谓偏移误差指计量器具示值误差中系统误差的分量;所谓重复性误差是指计量器具示值误差中的随机误差分量.(2)在日常使用中,计量器具的准确度大多用计量器具的[最大]允许误差(或称为极限允许误差)来表达.所谓允许误差是指技术标准、检定规程对计量器具所规定的允许误差极限值.允许误差表示了计量器具所允许的不能超出的误差范围,反映了误差综合大小所允许的界限.(3)计量器具的准确度也可以使其示值误差保持在规定极限以内的计量器具准确度等级来表征.测量正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中系统误差大小的程度,在日常工作中很少使用,也不宜推广.至于精密度,是指测量结果中随机误差大小和程度.在了解准确度和误差等概念以后,一般要求选择计量器具时,应使其允差为测量允差的1/10~1/3.4.灵敏度与分辨力灵敏度是计量器具的重要静态应特性之一.它反映在规定条件下,激励与对应之间的关系,即计量器具对被测量变化(激励)的反应能力.灵敏度的定义是计量仪器的响应变化(y)除以相应的激励变化(x).也就是说,计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