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本因素对结果的影响生化室重视对采血人员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的指导大部分生化测定标本采集是由临床护理人员完成的,而由于他们对检验科工作缺乏了解,容易发生血液采集、送检不符合要求,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采集标本时体位对检验结果的影响由于人体的体位姿势不同影响血液循环,某些生理现象可发生变化,血液和组织液中的某些成份发生变化,可使某检验结果发生改变,如卧位改站位时测定总蛋白,白蛋白,胆固醇,ALT,ALP,血清铁等可有一定程度的增高。止血带加压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止血带压迫可使局部血管扩张、淤血、激活某些物质,引起检验结果的偏高或降低。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文献表明,使用止血带1分钟以内,血样中各检验指标没有明显改变。当患者浅表静脉不明显时,医护人员往往鼓励患者反复攥拳以运动上臂使静脉暴露更明显。这种习惯在检验血钾值时,是应该禁止的。文献表明,这种运动比起静态采血,会使血钾值上升0.8mmol/L。如果运动强度很大或从深静脉采血时,上升幅度会更大。输液的影响在患者输液部位采集血液标本会使某些检测结果异常增高或由于血液稀释造成结果偏低。如在输注葡萄糖、钾、钠离子时可使结果异常升高,而其它检测结果则偏低。引起溶血原因将血从注射器中推到试管中,血细胞受外力而溶血;采血时定位进针不准针尖在静脉中探来探去,造成血肿和血样溶血。混匀含添加剂的试管时用力过猛,或运输时动作过大;相对试管中的添加剂来说采血量不足,由于渗透压的改变发生溶血;静脉穿刺处用酒精消毒,酒精未干即开始采血,可以发生溶血;注射器和针头连接不紧,采血时空气进入,产生泡沫,发生溶血;皮肤穿刺时,为增加血流而挤压穿刺部位或从皮肤上直接吸血,都可以造成溶血;试管质量粗糙,运输过程中挤压血细胞造成溶血。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一、血细胞高浓度组分逸出,使测定结果增高,如钾、镁、LDH。二、Hb对分光光度测定中吸光度的干扰,溶血能引起可见光谱的短波长处(300nm-500nm)测定吸光度明显增高,如溶血引起重氮单试剂法胆红素测定结果明显升高。三、细胞成分对化学反应的干扰,如Hb可竞争性地抑制胆红素与重氮试剂的偶氮反应,使J-G法胆红素测定结果偏低。标本溶血对检验结果影响较大,红细胞内含量多的物质进入血清后造成结果偏高,含量少是物质进入血清后,血清被稀释使测定结果偏低。同时溶血还会影响比色测定,使结果与真实值不符。严重溶血标本原则上不能使用,应通知临床重新采血送检或者在报告单上注明“溶血”字样,提醒医生注意。血液放置时间过长血液长时间放置会使葡萄糖、碳酸氢根测定结果降低,部分酶活性下降,AST、LDH活性、血钾增高,故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送检。标本采集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体血液内的一些成份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可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胆红素、血清铁上午较其它时间高。在一般情况下,为减少由于不同时间引起的测定误差,要求每次检测最好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大多数生化检验均要求空腹采血,禁食12小时,或晚餐后次日早上采血。做血脂方面检测最好采样前素食三天。饮食后可使血液的一些成分发生改变影响测定结果,有文献报道,一次标准餐后,甘油三酯增加50%,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加20%,胆红素、无机磷和糖增加15%,丙氨酸转氨酶和钾增加10%,尿酸、总蛋白、白蛋白、尿素、钙、钠和胆固醇增加5%左右。如高脂饮食后甘油三酯可高达空腹时的数十倍;高糖饮食后使血糖升高。但是过度的空腹也会导致一些结果异常。如血糖,转铁蛋白等可因空腹时间过长而降低;甘油三酯反而升高。食物可影响某些检验结果,如高蛋白饮食尤其是进食动物内脏及贝类等可使BUN、P、UA、血尿酸增高;长期饮酒后可使高密度脂蛋白、乳酸、尿酸等增加。另外,饮食后甘油三酯增高,形成脂血会对一些以比色为方法学的检验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求除特殊检验项目或急诊外,一律早晨空腹采血。运动时,由于出汗和剧烈呼吸,体液的量及分布都发生了改变。运动消耗体内储存的三磷酸腺苷及通过有氧或无氧代谢产生的三磷酸腺苷,同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人体处于与静止时两种完全不同状态的生化指标是完全不同的。运动后血糖可升高,肌肉有关的血清酶可不同程度的升高,如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最明显的是肌酸激酶、谷草转氨酶,停止运动一小时后结果仍高50%。一般主张抽血前24小时不做剧烈运动,清晨取血,住院病人可在起床前抽血,匆忙赶到门诊的人应至少休息15分钟后取血。采血完成后,应尽量减少运输和贮存时间,尽快处理,尽快检验,时间耽搁得越少,检验结果的可靠性越高。很多过程影响标本质量,如:血细胞的代谢活动,蒸发作用和升华作用,化学反应,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撒等等。贮存血样时,应遵循以下原则防止蒸发,血样应贮存在封闭的容器中。即使贮存在冰箱里,蒸发的危险依然存在。血样贮存的温度越低,血样保存的时间越长。注意,对于有些检验指标,血样不能冷冻,如:做脂蛋白电泳的血清或血浆,测载脂蛋白AI及B,脂蛋白X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血清或血浆血样保存时应竖直放置以加快凝血。避免晃动血样,产生溶血。贮存中注意避光,尽量隔绝空气。血样冷冻再溶解后,应重新混匀几次,防止检测物质分布不均。药物的影响抗生素类:如青霉素类和磺胺类药物能使血液中的尿酸浓度增高。使用新霉素、卡那霉素、对氨基水杨酸者,可导致胆固醇测定值偏低。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后可使血中AST、CK、肌酐、总蛋白升高,白蛋白、胆红素降低,维生素类:维生素A、D可使胆固醇测定值上升。镇痛消炎类:吗啡、哌替啶和吲哚美辛、布洛芬等药物可使胆总管的奥狄括约肌松弛,有利于胆汁排泄,导致检验中淀粉酶和脂肪酶含量明显升高,一般在用药后4小时内影响最大,24小时后消失。非那西丁可引起碱性磷酸酶、谷氨酸转肽酶活力上升。激素类:肾上腺素可使钙、磷的排出量增加,吸收减少,故血钙、血磷偏低,同时可使血糖值明显升高,临床常误报糖尿病。盐皮质激素易致水、钠潴留和低钾血症。雌激素类药物因影响人体中血脂的正常含量,使葡萄糖耐量试验值减低。口服避孕药、睾丸素可使胆固醇测定值上升。抗肿瘤药物:其中甲氨喋呤抑制骨髓和损害肾功能;巯嘌呤损害肝功能出现黄疸;阿糖胞苷使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异常升高。利尿药:如氢氯噻嗪、呋塞米、三氯噻嗪和利尿酸等,其典型的临床反应为使用后出现低血钾、低血容量和低血氯,长期应用可见高氮质血症和尿酸血症抗糖尿病药物:如甲苯磺丁脲,氯磺丙脲可损害肝功能,使丙氨酸转氨酶及天冬氨酸转氨酶升高,出现黄疸等。为此最好要求病人仃用一切药物2天后才来采取标本,以免产生偏倚影响诊断和治疗。一些化学品会对检验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如强氧化性的消毒剂或还原性防腐剂可影响一些酶的活性。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周围环境的温度会对影响一些结果的检测如温度过高可使碳酸氢根、酸性碱酸酶结果偏低,还可影响生化仪器稳定性从而干扰检测。血气标本的留取在采集血样本前,确保病人呼吸正常。由于动脉注射引起的恐惧会使病人强力呼吸,造成血气指标不同程度的改变。情绪不稳时采血PH可升高,PCO2可因呼气加重而降低患者体温的影响温度会影响pH、PaCO2、PaO2的测定值。患者体温高于37℃,每增加1℃,PaO2将增加7.2%,PaO2增加4.4%,pH降低0.015;体温低于37℃时,对pH和PaCO2影响不明显,而对PaO2影响较显著。体温每降低1℃,PaO2将降低7.2%。因此必须在化验单上注明患者的实际体温,实验室测定时即可应用仪器中的“温度校正”按钮,校正到患者的实际温度,保证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吸氧及吸氧浓度对PaO2有直接的影响。(吸氧会使PO2升高)采血前,应停止吸氧30min。如果病情不允许,采血时要记录给氧浓度。当改变吸氧浓度(FiO2)时,要经过15min以上的稳定时间再采血。患者吸氧时应尽量避免采用末稍血。因吸氧时Pa02大于空气中的氧分压,标本一旦接触空气,血中氧可迅速向空气中弥散,因而使测得的PaO2降低。同样,机械通气病人取血前30min呼吸机设置应保持不变。临床用碱性药物、大剂量青霉素钠盐、氨苄青霉素等输入人体后短期内会引起酸碱平衡暂时变化,从而掩盖了体内真实的酸碱紊乱,以致造成误诊,因此采血应在病人用药前30min进行。含脂肪乳剂的血标本会严重干扰血气电解质测定,还会影响仪器测定的准确性和损坏仪器。应尽量在输注乳剂之前取血,或在输注完脂肪乳剂12h后,血浆中已不存在乳糜后才能送检,而且血气申请单上必须注明病人使用脂肪乳剂及输注结束时间。采样完毕将注射器轻轻转动,使血液与肝素充分混合,防止凝血,抗凝剂与血的比例1:20为宜,过多会产生稀释效应。过少标本会凝血可使仪器的管路堵塞,而溶血会使PCO2、PO2升高,PH降低。标本采集后应该立即送检(5分钟内)或密封置入冰水的容器中,以免细胞耗氧。从冰水中取出是要放在室温中平衡数分钟。因为温度每下降1度,PH上升0.015,同时对PO2和PCO2都有影响,尤其对PO2影响尤为明显。24小时尿标本留取准备清洁干燥带盖的广口容器。病人于晨7时将尿全部排尽弃去,然后开时留尿液,将24小时内历次所排尿液均留于容器中,包括次日晨7小时所排最后一次尿。测量尿液总量(ml数)并记录在化验单上,将全部尿液混匀后取10-20ml置于清洁干燥容器中立即送检。若天气炎热,可根据检验要求在第一次尿液倒入后再加入适量防腐剂:甲苯(二甲苯):用于尿液生化检验,按甲苯0.5ml/100ml尿加入。应用四环素、氨基甙类抗生素会引起蛋白尿,所以检查尽量在用药之前。脑脊液、浆膜腔积液防止凝固,加入100g/L的EDTA钠盐0.1ml可抗凝6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