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节日文化活动对学校德育的影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摘要: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是当前及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而在当前德育工作则处于效率低下的困境,因此寻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及途径,具有理论及现实的紧迫性。校园节日文化是以节日为载体,以学生特有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为核心,以具校园特色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由学生参与的文化、体育、思想教育活动和各类文化设施为表征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利于调动高中生的兴趣,提高积极性、参与性,“寓教于乐”,开展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理论基础是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的需求层次论,只有建立在以学生实际需求上的德育,才是学生易于接受并内化的德育模式。通过对YQ中学的调查研究表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实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价值观、思想道德和健全的心理,是提高高中生思想道德、智力、心理等德育水平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家庭环境下,是符合高中生生理、心理特点的,是构建德育工作新模式的内容和方法。本文由引言、正文四章以及结语部分组成。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德育的内涵、德育的重要意义、我国当前高中生德育的现状及学校德育的不足,提出了校园节日活动对德育的作用的全新视角。第一章在对相关的德育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这些理论是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研究的综述,指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性及创新性,并分析了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德育功能。第二及第三章主要通过对YQ中学在校园节日活动前后的高中生的需求、心理、智力、人际关系等问卷调查结果的比较研究,分析校园节日活动对高中生德育的影响。第四章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校德育工作模式的思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的德育才是较好的德育工作模式。结语主要结合高中生的生理、心理及社会、经济等因素,简要分析了以校园节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提高德育工作水平的综合对策。关键词:德育校园节日文化德育工作模式引言德育泛指教育者把一定社会的政治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即一种培养学生的社会理想人格,造就优秀道德品质,优化个性心理,调节社会行为,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活动。我国当前的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德育在我国具有重要意义,表现为:(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健全心理的公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条件;(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中起着关键主导作用,是培养国家社会新人的条件,现代的青少年,就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没有这样一些具有良好思想品德、健全心理的新人,那么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就会失去方向和动力;(3)德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综上所述,德育即思想、政治、法纪、品德和心理教育,体现了教育的社会性,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为国之根本,而教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教书”和“育人”这两个重要方面,也体现了德育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而且关键的作用,因此重视德育,探索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德育方法及途径,具有理论及现实的紧迫性。当前我国高中生思想品德状况呈现出与以往各个时期的高中生明显不同的新特点和新走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其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人意识、国家与集体主义价值取向、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具体表现在:(1)政治素质:具有较强的国家观念和开放意识,但对社会主义认识还存在不少困惑,对国际环境的真实状况理解不够全面。当前的高中生在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及国家统一等方面表现出很高的认同度,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每周一的升国旗仪式有必要举行。在观看一些国际重大比赛时,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不管是否有中国代表队参加,他们都能自发地为双方加油,体现了一种大国国民的心态。绝大多数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关注社会进步和重大改革举措。特别是今年的西藏“3.14”骚乱事件、奥运火炬传递、四川汉川地震更使得学生积极主动捐款、鲜血,大多数都想在暑假期间参加志愿者,这些思想和行为使得学生的爱国心自得到空前的爆发。(2)思想素质:总体健康向上,但趋向务实化、功利化、多元化,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缺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当前高中生的思想素质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社会变革引起的各种观念的更新与冲撞,加上其自身的心理还不够成熟,往往使他们看待问题易带片面性、表面性,部分学生还不能运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分析、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当前相当多的高中生既企望大力提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又要求当自己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做到“公私兼顾”。这表明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务实化、多元化。同时,从个人兴趣爱好来看,多数学生喜欢看休闲娱乐、影视、体育类媒体节目或书刊,而对文学、科普等深层文化内容的书刊或媒体节目,却很少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当前高中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相当缺乏。(3)道德素质:认同社会基本道德规范,但对现实社会道德生活状况又充满困惑,认识水平与行为表现不协调,存在知行脱节现象。(4)法律素质:有一定的民主和法制意识,是非界限较清晰,但在守法、护法、用法等方面表现出的法律意识明显不平衡。当前的高中生有一定的民主和法律意识。但在守法、护法、用法等不同方面表现出的法律意识却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大部分学生对别人依法维护合法权益,打击违法犯罪表示理解支持,但当自身合法权益需要保护时,则表现出不同的态度,这表明部分学生还不善于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近几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党和国家更加重视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相当多的高中学校也加强了德育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高中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但是,由于高考的压力和社会、家长对学校工作衡量的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存在,使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首先表现在,学校德育实际地位不高,重“智”轻“德”现象依然严重存在。大多数学校的主要工作仍然是以升学率和高考录取率为衡量办学成果的唯一指标,对抓德育工作,则口号太多、内容空洞、措施乏力,教师“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学生“考什么学什么,不考不学”,就连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实施思想品德教育最直接的学科—思想政治课也被变化为单纯的知识课、高考得分的工具。其次表现在,学校德育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层次性,有些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有成人化倾向;德育工作重管理,轻人格培养;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加上社会不良风气与环境的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抵消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使得学校德育工作举步维艰,难以落实到位。当前部分高中生存在着重智轻德、重理论轻能力、知行脱节的缺陷,与学校德育工作的不足有着极大的关系。分析造成以上现状的原因,除了学校对德育的忽视外,主要是目前的德育工作内容和方法,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支持,未能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因此探索学生感兴趣并且积极参与的德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校园节日文化活动的开展来探索这些系列活动对高中生德育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具有特殊的意义。第一章绪论一、德育研究的相关理论观点理论来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同时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理论也不断发展建构。德育理论对各国的德育实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的德育理论有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关心理论、社会行动理论等德育理论,理解并分析德育理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德育理论构建及德育实践,为我国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及心理的形成与良性发展,探索一条理论框架及发展的路径。1、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这是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流派中最负盛名的德育理论,是认知心理学派沿着皮亚杰的思想开展道德教育研究而产生的德育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柯尔伯格。在《道德发展的哲学》、《道德发展心理学》、《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这三本书中,完整地述说了他的德育理论思想,他提出了“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是按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向前发展的。他提出的儿童道德发展的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如下:(1)前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人物行为的具体结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的功利主义的道德定向阶段。(2)习俗水平这一水平的儿童的特点是:能了解认识社会行为规范,意识到人的行为要符合社会舆论的希望和规范的要求,并遵守、执行这些规范。包括以下两个阶段:人际和谐(或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3)后习俗水平该水平特点是:道德判断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以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为行为的基本依据。包括以下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他认为学校是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不仅必要而且也可能进行有效的德育,关键是对旧的学校德育进行改造而不是取消,学校德育不仅应该,而且是完全可能通过改革使之富有成效,他在实施了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先后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德育模式。(1)新苏格拉底德育模式。这是柯尔伯格前期主张的学校德育模式,该模式根据苏格拉底“产婆术”式教学原理实施德育而得名,其核心是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各种问题和情境,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在自动探究中提高道德水平,该模式认为:学校必须进行德育,而且善是可教的,这一模式的目标是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对两难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力的不断发展,培养具有阶段六那样的有至高德性的人。(2)新柏拉图德育模式。这个模式已突破了培养道德尖子的格局,以公正团体来培养绝大多数健康公民为重点,致力于培养社会需要的绝大多数习俗水平的公民,这时,课堂讨论方法只是作为一种德育教学方法来使用。他认为这一模式成功的原因是参与本身的民主精神比任何社会治理都能提供更多的角色承担的机会和更高水平的公正意识教育。基于此,他把德育方法归结为课堂教学和团体影响两种方法,并且应用于教学实践,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柯尔伯格提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形成发展起了关键性作用,为当代学校德育提供了理论阐释,也为其他各学派所引用和吸收。但柯尔伯格理论也不断受到批评,一是过于关注儿童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忽视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二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三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同时三阶段理论也缺乏系统性,可证实性及实证性。但是,通过研究柯尔伯格的理论,对改革我国德育的启示表现为:(1)应当把学校德育的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上,坚持选择健康的德育内容的同时注重能力的发展,而不是简单背记某些规则;(2)必须确立学生在德育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处于辅导地位,教师主要是指导和引导学生,给学生提供更多参与各种活动和承担社会责任的机会,通过活动来实现思想品德的培养;(3)德育应坚持科学实验和探索,从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德育力一法中去建构德育理论。2、价值澄清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产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旧德育转变之时,发展于六十年代,代表人物拉斯等人,他们注意到现代社会的发展变革使得社会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和手机等通信工具以及跨文化的广泛交流,使“正在成长中的儿童要形成清晰的价值观显得越来越困难”,他们努力通过帮助学生掌握价值澄清的方法,使儿童从来自于父母、破裂家庭、电视及各种利益群体中导致的价值混乱中解脱出来,创建一个更加理性和谐的文明民主的社会。价值澄清是以两个最基本的理论假设为前提的:(1)当代儿童处于充满互相冲突的价值观的社会中,这些价值观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发展;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