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桃花源记》说课稿市一中张宝红开头语:蒹葭苍苍,随风摇曳,好鸟相鸣,嘤嘤成韵,撑一支长篙溯游而上。忽然一片红霞扑入视野,极目远眺桃花林,几百步以内没有别的树。树上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大小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清风拂来,落英缤纷。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中,像眼睛,像星星。如此美景何处寻?让我们一起走进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桃花源记》。说课流程:课标要求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定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流程一、课标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习文言文提出这样的要求1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2、背诵优秀诗文。二教材分析苏教版语文九年级教材各单元课文前都编写一则点拨性的介绍某种读书方法与习惯的短文。两册书九个现代文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构成“学会读书”系列,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并逐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每篇课文后“探究.练习”与单元后的“综合学习与探究”设计相关的题目,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提高自主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设计既扩大了学习的容量,又增强了整体综合教学效应,有利于全面而扎实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样编排就启示我们要通过各种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让各种读书方法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脑海间,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课文全是文言文。六篇课文都是传统的名篇,虽文体不同,但都表现作者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思考和精神追求。本单元学会读书的方法是:借助注释学文言。文言文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难在文言文写作年代久远,背景复杂,古今汉语有联系,但也有差异。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与课文内容有联系的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进而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的感情。用好注释,最重要的还是学会分析,独立思考。《桃花源记》是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精读篇目,课标指定的重点篇目,是中招考试备受关注的篇目。作者是东晋诗人陶渊明。他生活的东晋末年战乱纷争,他厌恶统治阶级奢侈腐朽的寄生生活,也讨厌官场上的污浊,曾经三次因此辞去官职过隐居生活,在农村亲自劳动,和淳朴的老百姓在一起生活,这让觉得心情很愉快。这些都说明了陶渊明对当时的黑暗社会极为不满,对广大农民有深厚的感情。于是构想出他心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桃花源记》就是借虚构的故事表现他的社会理想,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环境美,生活美,人情美,无战乱,无压迫,宁静安乐的理想境界,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因此《桃花源记》更具有文学的欣赏性,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加他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有着重要的作用。但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这样的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让他得而复失,教学本课时,要让学生领会陶渊明的社会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更要培养他们研读课文的能力,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同时形成自我的情感体验——追求属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三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言功底,具有初步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能力。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难度不是太大。当然学习学习文言文和学习现代文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一方面要通过阅读学习古代语言,另一方面又要和学习现代文一样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写法,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必要从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给予巧妙的点拨。四、设定目标依据以上分析,设定目标如下:知识和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丰富文言文阅读素养。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3.熟读并背诵全文。过程和方法在读中理解、鉴赏,在合作中交流探究,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受桃花源的美,理解作者的美好理想。教学难点:正确评价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五、教学策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思维为核心;实践为主线;能力为目标;育人为方针。是我教学策略的出发点。教师以引导点拨法为主。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合作学习。针对某一问题展开对话,结合谈话法交流所得。通过教师的点拨,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讨论。学法: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建立帮带小组,实行小组讨论等方法。本文学习难度不是太大,依据课标要求: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小组合作学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因此采用诵读法贯穿整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反复朗读、品读、赏读、诵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鉴赏,在读中积累。六、教学流程。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以读为纽带,以桃源美境为主线,以认识、理解、评价作者的理想为核心,以求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再现桃源生活”的优美图片导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始终抓住这点,通过不同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兴趣。为此,我是这样设计导入。现在请大家观看一段“再现桃源生活”的优美图片进入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界。创设情感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神奇的世界,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二)学生齐读明确学习目标。有的放矢,明确努力方向。(三)走近陶渊明:学生简介作者作品,写作背景。教师依据学生展示情况或补充或强调。(四)读——了解桃源。古文应该多读,教师把朗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一环节调动学生积极性,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指导。其具体步骤是:1、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韵,自主自由读。读法自定,或朗读,或默读,甚至可以吟唱这是尊重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引导他们乐于去读。学生读完一遍课文后教师出示检测题。(1)读准字音(生字、多音字、通假字)扫除文字障碍便舍船豁然开朗屋舍俨然阡陌黄发垂髫便要还家间隔及郡下诣太守刘子骥(2)读清节奏忘|路之远近复行|数十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余人|各复延至其家2、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的录音,学生听读。师生总结读出情韵的要领。语调轻快,语气轻柔,语势飘忽,使人感到喜悦,激发人们向往。3、学生自由练习读并以各种形式展示读。可以单个读,自由组合读。小组间对抗展示读。师生点评,点评的重点是字音,文章的语气和句式节奏的把握。设计意图:是以朗读促理解,以理解促鉴赏,以鉴赏促陶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五)译——走进桃源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完成单元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结合注释学文言的学习方法。和完成积累文言知识,丰富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素养的教学目标。具体步骤是1、教师简介:文言文翻译“九字诀”——信、达、雅、引、增、删、留、换、调2、学生带着学习方法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小组交流解决疑难——归纳积累文言知识(制卡片)。教师巡视课堂随机解决疑难并指导制作文言文卡片的方法。(卡片上注明的篇目、类型等项目,便于归类和今后的查找、复习)3、班级交流学习成果。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的疑难,教师强调重要词语,强调重点句子并及时反馈提问。督促学生完善文言文知识的归纳和积累。卡片一:一词多义卡片二:古今异义卡片三:积累成语这几步的设计是以人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自己动笔、动手、动口,同时发挥小组内的兵教兵功效。4、学生接龙讲述武陵渔人这一次奇特的经历。温馨提示:用自己的话,根据课文内容,合理想像,补充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5、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请依次划分并概括各层的内容。明确: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明确:发现桃林1段----进入、离开桃源-2、3段------再寻桃源4、5段。本文的写法:一线串珠;曲折回环,层次分明。合理想象讲故事,既反馈了学生通译课文的情况,又避免了翻译课文的枯燥,同时还帮助学生更近一步把握文意,实现课标中写作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像,进行扩写。以渔人的身份讲述故事,文章的线索清晰可见,水到渠成轻松地理清本文的结构。(六)赏——访问桃源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感受桃源之美,理解作者的社会理想。我将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想象特点,引导学生细读课文,认真揣摩课文中所表达的形象,通过想象法感受桃源的美,培养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1、一起读课文后创设情境穿越时空的采访。假设教室就是桃花源,学生们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教师是电视节目主持人。即兴采访。请用原文语句或自己的语言来回答。请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生活状况?你能对我们说说你们桃花源的社会风尚吗?请找出依据来说明。(热情好客,民风淳朴。)请问你们是什么原因才来到这里的?为什么“不复出”?你们为什么对渔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小结:桃花源是一个环境优美、资源丰富、民风淳朴、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安宁、人人安居乐业、个个生活幸福的乐园。新课标指出“能就适当的话题即席讲话,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说服力”,我设计这一环节,既训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2、、桃源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可以用桃花源是一个——地方。你看(听、想)___开头说话。最后,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快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设计意图:开放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氛围中,享受个性阅读和自主思考带来的快感,从而让学生乐学,善学。最后,学生放声朗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快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七)研——探究桃源。这部分是课文的难点,也是值得探究之处。充分利用前面教学环节的铺垫,形成阅读期待,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有批判的阅读,以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千百年来,“桃花源”已经成为人们在失意时精神的避难所,成为一种“桃源情结”。怎样评价“桃源情结”为此我设计了一道探究题。桃花源很美,是否真实存在?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作者所描绘的桃花源?问题一抛出,学生肯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他们的看法,我们不能粗暴的否定,只要他们言之有理,应加以鼓励。让他们在辩论中,拓展思路,弘扬个性,展示自我,最后达成共识:桃花源是虚构的。是作者的美好理想,反映人民的意愿。这是本文真假结合,虚实相生的写法。在本环节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的读书方法,结合写作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理解作者十分清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从现在看来,这一社会理想是否实现?实现。和谐富裕的生活图景比比皆是。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所以要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更高更好的理想我们必将义无反顾。这也正是《桃花源记》流传千年能魅力无穷的原因之一,你觉得本文还哪些写作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启发学生可以从叙事、情感、语言、写法、创作角度等方面赏析。写法:1、真假结合,虚实相生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2、层层设置悬念,曲折回环,层次分明有引人入胜。3、语言朴素、精练、准确、生动。实现课标“,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突破教学难点。关注学生阅读体验,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上飞扬。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提升。(八)回望桃源。桃花源记桃花源记神奇习惯人民意愿人民意愿太守派人找迷路刘子骥再寻未果环境美人情美消失奇消失奇社会理想人奇发现桃林访问桃源再寻桃源真假结合虚实相生曲折回环层次分明语言朴素自然精练准确生动生活美无战乱无剥削1、填空:文中表现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文中表现桃花源社会生活美好的句子是——————————————文中表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是————————————————2、作者虚构“桃花源”是寄托自己的——————,反映广大人民的意愿。3、时间如滚滚车轮,驶向了二十一世纪,如今“桃花源生态旅游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了!为了招揽天下游客,公司准备于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