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之胶体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单位:天津市汉沽区第五中学学科:化学学科姓名:朱月阳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设计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分散系及其分类》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胶体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是一种混合物体系。因此,胶体知识与学生以前所学的知识有所不同,它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新的切入点。教科书根据这一特点,结合分类方法介绍了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得出9种分散系,然后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引出了胶体的重要性质----丁达尔性质。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胶体的这一重要性质的基础上,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值得注意的是,教科书最后有意识地点明了胶体化学原理和方法与纳米科技发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化学的基本原理和高科技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对于胶体这部分内容,教科书只介绍了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电泳现象以及胶体的介稳性和胶体的聚沉只是在科学视野栏目中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不要求做具体的展开。所以,在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了解胶体概念与丁达尔效应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分类的方法。教学背景本学期在新教材的试行下,我们一线教师也在摸索经验,一步一步,有条不紊的进行着改革的步伐。这节课本着新课改的理念,用新理念,新精神传授新的内容。课前我对新教材和老教材进行充分的对比,就会发现新教材让学生感到新鲜、快乐。这样,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把课堂45分钟充分的利用好。使用新教材,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技巧,面对新的学生,对照新情况,新问题,提出更好的解决办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为本课所涉及学生实验较多,所以本节课在实验室进行。二、实施的差异教学策略(1)尊重差异,创设平等和谐环境的策略(2)学生差异资源的开发与利用(3)课下及时大面积反馈和多元评价的策略三、案例描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溶液、浊液之间的区别。②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及其应用。③实验能力的培养。学会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并根据实验探究胶体的一些性质。过程与方法①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自主学习分散系的概念。②以探究实验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学习胶体的性质,并分析实验结论,避免枯燥讲解。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本节教学重点:了解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本节教学难点:胶体。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一段相声:侯宝林的《醉酒》(甲:没喝醉呀?没喝醉你来这手。乙:什么呀?甲:从兜里头啊,把手电筒掏出来啦。乙:手电棒。甲:往桌子上一搁。乙:干吗呀?甲:一摁电门,出来一个光柱。乙:哎,那光出来啦。甲:你瞧这个!你顺着我这柱子爬上去。乙:噢,那是柱子啊?甲:你爬!乙:那个怎么样啊?甲:你别来这一套,我懂!我爬上去,我爬到半道,你一关电门我掉下来啦。”乙:他也醉啦!)在生活中,处处留心皆学问,侯老先生就善于观察生活,创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相声。这段经典相声中提到手电筒在夜晚会产生一道光柱,同学们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让我们用理论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学生活动】在欢快的气氛中进入新课【设计意图】通过一段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声,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观察生活,热爱生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和善于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板书】第一节元素与物质的分类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展示试剂】同学们先观察这两瓶溶液,硫酸铜溶液、泥水【设问】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生活动】区别:前者叫做溶液,后者叫做浊液。联系:硫酸铜溶液、泥水都是混合物。分散系溶液泥水外观均一、透明不均一、不透明稳定性稳定不稳定【思考与讨论】硫酸铜溶液、泥水除了都是混合物,还是否有别的共同特征。【学生活动】都是把一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设计意图】考察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板书】二、分散系及其分类1、概念: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可以是:气态、固态、液态)【讲解】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所处的状态,它们之间可以有9种组合方式,分别为气---气,气---固,气----液,固---气,固---固,固----液,液---气分散质分散剂实例气气空气液气云、雾固气烟、灰尘气液泡沫液液乙醇的水溶液、牛奶固液油漆气固泡沫塑料液固珍珠固固有色玻璃、合金今天我们主要学习分散质是水或其他液体时的几种体系。【板书】1、分散系【问】阅读课本,回答当分散系是液态时可以分为几种体系?溶液分散系胶体浊液在以前我们都接触过溶液和浊液,但是胶体却很陌生,那到底什么是胶体,胶体是如何制备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实验探究一】取小烧杯,分别加入25mL蒸馏水,将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至沸腾,向沸水中逐滴加入5~6滴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停止加热。【ppt】注意事项:1烧杯中的蒸馏水必须加热至沸腾。2加入FeCl3饱和溶液的量为5~6滴3溶液呈现红褐色时停止加热看看我们自己做出来的成果,感觉和溶液有什么区别?看起来它和溶液很像,怎么证明你的胶体制备实验成功了呢?【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胶体,观察胶体和溶液的区别,胶体从外观上看也是均匀的溶液,看上去和溶液没什么区别,那么同学们就会思考用什么方法区分溶液和胶体呢?【PPT】学生实验内容和合作要求用激光笔分别照射FeCl3溶液和Fe(OH)3胶体。【问】同学们看到了什么不一样的现象?【结论】可以看到,当光束通过Fe(OH)3胶体时,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光束通过CuSO4溶液时,则看不到此现象。这条光亮的“通路”是由于胶体粒子对光线散射形成的,把这种现象叫做丁达尔效应。利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胶体和溶液的一种常用的物理方法。【板书】1、胶体的性质①丁达尔现象:区别溶液和胶体【设计意图】同学们在老师的启发下知道用丁达尔效应来区分溶液和胶体,那么他们会想生活中哪些常见的物质是胶体呢?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收获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奇特的现象【录象】早晨的森林里阳光铺洒地面,夜晚霓虹灯产生的奇妙景象。【学生活动】观看录象后思考【过渡】胶体能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和浊液不能,为什么?【讲解】同学们在初中就学习过固体和液体分离的方法——过滤,因为悬浊液的分散质微粒不能透过滤纸而溶液中的微粒能透过滤纸,说明浊液的分散质微粒和溶液中的分散质微粒哪个大?我们对胶体这种分散系充满了好奇,那么,胶体微粒的大小如何?【设计意图】为比较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做铺垫【实验探究二】将Fe(OH)3胶体和泥水分别进行过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活动】现象:Fe(OH)3胶体过滤后滤液呈红褐色。泥水过滤后滤液澄清。【结论】结论:胶体的分散质与溶液一样能通过滤纸的空隙。【思考与讨论】为什么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能通过滤纸,而浊液的分散质不能通过呢?【学生活动】因为在分散系中胶体和溶液的分散质粒子较小,能穿过滤纸的空隙,而浊液中分散质粒子较大,故不能穿过滤纸。【讲述】事实上,溶液分散质粒子比胶体分散质粒子还要小,我们可以用空隙更小的“滤纸”半透膜来“过滤”胶体。根据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不同,人们通常把分散系分为:溶液、浊液、胶体。其中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做溶液,把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介于二者之间的叫做胶体。【师生总结】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板书】分散质微粒直径溶液胶体浊液教学结果分散系分散质微粒溶液1nm浊液100nm胶体1nm~100nm逐渐增大上完这节课后,整体上说,大部分同学已经掌握了本节课的全部内容,有很多同学会问我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是不是胶体,他们对本节课的内容也能学以致用,学会了分类的方法、用丁达尔效应检验区分溶液和胶体、比较分散系中分散质粒子的大小等一些知识,但还有部分同学对胶体的性质掌握的还不是特别清楚,毕竟新课对于少数人不能马上接受,需要回家复习和做一些练习。四、案例反思今年已经是新课改试行的第三年,相对于去年来说,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但在这节课上还存在很多不足。在备《分散系及其分类》这节课时,我先征求了同组老师的意见,针对本届学生的特点,对一些知识的处理方法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对一些提法进行了更规范的梳理。上完这节课以后,自己也有一些感受和反思,我认为整节课感觉比较流畅,课堂气氛比教活跃,设计的实验比较多,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本节课设计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1.学生参与的活动较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能够更好的进入的课堂的气氛当中,更好的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2.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运用了分类的方法把分散系进行了分类。3.在课内设计了让学生自己动手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能让学生清楚的掌握制备氢氧化提胶体所注意的事项。4.本节课采用了探究的方式,运用实验来探讨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的大小。5.还有一点就是在课的开头听一小段相声,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能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好奇之心,能够全神贯注的听完本节课的内容,对教学效果有很好的影响。优点之余,有几点不足:1.课堂上准备的胶体样品太少,应准备的多一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离不开化学。2.胶体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新知识,应该让学生先上网查一些有关胶体的资料,事先对胶体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那样课堂的效果会更好,也会让他们对知识的掌握会更加牢固。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