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桐城市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2日在桐城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市长吴三九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工作,对未来五年和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2011年及过去五年工作回顾市第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人民在中共桐城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全面实现本届政府任期目标。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着力转变发展方式,经济总量在结构调整中得到提升。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0亿元,比2006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5.5%;财政收入15.7亿元,是2006年3.8倍,年均增长30.3%;固定资产投资160亿元,是2006年4.8倍,年均增长36.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亿元,是2006年2.5倍,年均增长19.8%;三次产业比由2006年的22.6∶46.6∶30.8调整为15∶55∶30。工业转型升级力度加大。工业总产值达380亿元,是2006年5倍,年均增长37.9%。工业规模迅速壮大。规模企业总数达到297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70家、超10亿元2家;11家企业税收过千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284亿元,年均增长43.2%;实现增加值75亿元,年均增长39.5%。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包装印刷、机械制造、家纺服装等支柱产业做大做强,硅基新材料、先进设备制造、环保节能、生物食品等新兴产业快速兴起。五年累计完成工业投入300亿元、技改投资215亿元,组织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260项。十强企业加速转型。盛运环保、黄梅酒业、欧耐橡塑、顺驰电缆、丹凤池窑、华猫钢构、霞珍玻璃、扬帆机电等项目建成投产,鸿润家纺、白兔湖动力等产业园建设扎实推进。与央企对接取得突破。中建材与恒昌集团共同投资12亿元建设光电玻璃产业园。品牌建设继续加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家、高新技术产品21个。新渡、金神、范岗、吕亭成为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大关镇被命名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我市成为“中国包装优秀产业基地”、“中国输送机名城”、“中国刷业城”,金光集团荣获“中国内燃机工业百年成就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总产值达36亿元,是2006年1.3倍。粮食生产连续8年丰产丰收,粮食总产达40.1万吨,我市先后3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称号。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粮油、畜牧、水产三大主导产业和茶叶、棉茧、园林三大特色产业基本形成,新增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7家、安庆市级25家,建成绿色水稻标准化基地31.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1.6万亩、渔业名特优新品种养殖基地9万亩、畜牧业标准化养殖小区20个。农机化水平再上台阶,农机总动力达45.8万千瓦。土地流转规范有序,流转面积达20万亩。农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牯牛背水库和21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面完工,大沙河流域整治工程稳步实施。耕地保护和土地保障发展能力持续加强。实施国家和省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建设规模6.8万亩;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9批次,面积9000亩,我市荣获“全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先进单位”称号。服务业水平加速提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7亿元,是2006年1.7倍,年均增长10.9%。商贸流通业发展提速。顺安物流园全面建成,桐城商贸城、居巢路美食一条街、新市街商贸集中区规划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积极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工作扎实开展,累计销售产品16万台件、兑现财政资金4800万元。对外经贸稳步发展。自营进出口企业达187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38亿美元,年均增长18%。文化旅游工作取得新成效。孔城老街旅游度假区试开放,中国桐城派文化博物馆、投子山文化园、玉雕文化产业园等启动建设,嬉子湖生态旅游区、桐城文庙·六尺巷分别成为国家4A和3A级景区,嬉子湖镇成为省级最佳旅游乡镇,我市跻身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文化旅游名城。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活力在开放合作中得到增强。各项改革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部门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有效开展,政府招投标制度逐步完善。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顺利完成。金神、双港、新渡、吕亭成为省扩权强镇试点镇,龙腾街道获批设立。招商引资成效明显。利用外资平稳增长。五年累计引进境外资金7000万美元,利用市外资金98亿元,引进亿元以上项目21个。2011年实际利用市外资金45亿元,是2006年4倍。招大引强初见成效。中国建材、北京中坤、南京雨润、浙江金田、台湾信邦等企业相继落户,恒昌光电玻璃产业园、安徽万信光电科技园等10亿元以上重大招商项目相继开工。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桐城经济开发区一期10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入区项目184个,投产企业120家,实现区内生产总值27亿元,财政收入2.8亿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扩容工作有序开展,申报国家级开发区已经省政府批准,上报国务院待批。省级桐城双新经济开发区获批成立,一期3.5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启动建设,完成投资3.8亿元。10个镇、街道工业集中区继续完善,入园企业3000余家。财政金融快速发展。财税保障有力增强。税收征管成效明显,财政规模不断扩大,五年完成财政收入近50亿元。金融体系日益健全。桐城农村信用联社改制为农村合作银行,江淮村镇银行成功组建,省内首家交通银行县级支行在我市设立,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0家。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87.7亿元,是2006年3倍;各项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比2006年增加70亿元,各项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批准组建担保公司和小额贷款公司各7家,资本金达7.2亿元,在保余额20亿元。银政企合作全面加强。五年银企对接签约项目2200个、签约资金120亿元。金融创新纵深推进。在全省率先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动产质押贷款、统借统还贷款等相继推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桐城模式”在全国推介。直接融资取得突破,盛运公司成为安庆市第一家民营上市公司。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城乡统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面貌在持续建设中得到改善。规划体系逐步完善。“一主一次,一带两片”城市发展思路逐步确立,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东部新城规划、南部新城规划启动编制,各类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跟进覆盖,12个镇总体规划和175个村庄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引领作用显著加强。城市建设亮点频现。城市规模加速扩张。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06年的14平方公里扩大到2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2006年的39%提升到45%。龙眠河综合整治工程成效明显,紫气东来、黄梅飘香景区全面建成,东岸道路景观工程顺利完工。西郊公园建成开放,为民办事中心、体育馆、五星级大酒店基本建成,一级消防站、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置场建成使用。和平桥、南山桥、同安桥、和平东路、昌平路竣工通车,龙眠路、龙腾路、盛唐路等完成升级改造,和平路跨铁路桥、海峰路开工建设,市区公交车、出租车相继开通。电网建设不断加强。投入资金超10亿元,实施电网项目340个,建成500千伏和220千伏变电站各1座、110千伏变电站3座,完成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任务,桐城抽水蓄能电站完成预可研。绿化工作大力推进。森林覆盖率达28.7%,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3.9%,我市成为“安徽省绿化模范市”。城市管理日益加强。城市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综合执法向重点镇延伸,在全省率先开通城管110,数字平台建设前期工作完成,“区域式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初步建立。龙眠、文昌街道城市建设管理基础性作用日益加强。文明创建富有成效。我市蝉联安徽省第一、第二届文明县城,新渡镇、香山村分别成为全国文明镇、村,建行桐城支行成为全国文明单位。镇村面貌明显改善。城镇建设全面展开。8个扩权强镇试点镇全部成立城镇建设投资公司,镇级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农村公路建设有力推进,五年投资4.2亿元,新改建水泥(油)路1108公里,村村通建设里程848公里,桐金路、桐舒路、茅青路等改造升级。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48个中心村庄和60个自然村庄整治成型,江岭、里仁、龙山成为“安徽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农村清洁工程稳步实施,大关、黄甲、孔城等6个镇试点工作初见成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600户。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品质在共建共享中得到提高。民生工程深入实施。民生投入逐年增加。五年累计落实各级财政资金16.6亿元,民生工程由2007年的20项增加到2011年的40项,资金投入由2007年的1.5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5.5亿元,人均受益由2007年的200元增加到2011年的730元。完成新型农民培训3.1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8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建设经济适用房473套、公租房678套、廉租房14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2000余户。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4000口,建成农饮水工程155处,解决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建成12个中心(镇)卫生院、208个村卫生室、13个综合文化站、183个农家书屋、10个留守儿童活动室和184个留守儿童活动之家。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启动,参保人数41.2万人。发放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7391万元、农村五保供养经费4608万元、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金4465万元。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60元,比2006年增加461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590元,比2006年增加4490元。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各类科技项目150项、获得专利授权260项。科普工作扎实开展,日全食科普节成功举办,我市成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荣获安徽省教育强市和义务教育先进市称号,高考各项考核指标连年跃升,望溪职校成为首批国家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桐城师范成功争创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安工程全面启动。加固校舍3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6万平方米。文化建设成果突出。黄梅戏数字电影《六尺巷》、《欢乐中国行·魅力桐城》在央视开播,首届中国桐城文化节、北京大学企业家论坛桐城站成功举办,“文都讲坛”正式开设。《桐城历史文化丛书》出版发行,《桐城市志》编纂完成,《桐城文学》办刊质量稳步提高。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现全覆盖,交通音乐广播在全省县(市)率先开播。卫生优质资源得到整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建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有力实施,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成效显著,药包材产业园跻身省医药产业九大园区。全民健身活动深入开展,体育事业充满活力。环境保护全面加强,总体环境质量基本稳定。人口和计生公共服务逐步强化,我市成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扎实开展,每年约1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阶段性工作,统计服务水平逐步提高。质量兴市深入推进,中部地区县级第一家国家级质检中心开工建设。体改、物价、气象、邮政、通信、保险、图书发行、烟草管理、地震、档案、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工商联、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等工作取得新成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安全生产监管扎实有效,各类事故逐年下降。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矛盾纠纷隐患排查深入开展,公安“三基”工程持续推进,我市成为“安徽省平安县(市)”。“法治桐城”建设成果丰硕,“五五”普法全面完成,“六五”普法顺利启动。国防动员和民兵、预备役工作不断巩固。双拥工作稳步提升,我市连续六届荣获省级“双拥模范城”称号。人防结建工作有效实施。应急预案体系得到完善,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不断增强。五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执政为民,认真履行政府职责,行政效能在创新实践中得到优化。依法行政切实加强。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49件、政协委员提案556件。虚心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