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现代档案馆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刘国强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上的高度自觉和政治上的远见卓识,是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档案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记录,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物态结晶,也是一种凝结着一个民族价值趋向的文化载体。档案属文化范畴,它的本质是传承、记载先进文化的发展过程;档案是文化载体,它真实地记录了社会文化发展的内容和进程,存储了前人的知识、经验及教训,为社会的进步、文化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促使人们不断地积累文化成果,修正文化行为,走向更高层次的文明。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全景化,又可极大地促进当前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全方位、多层次对档案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挖掘档案中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利于充分发挥档案工作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档案是文化的产物,是凝固的文化,也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2档案文化是在档案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基础上,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吐故纳新”的再挖掘、再创造和再升华,是在挖掘历史文化、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文化的过程中的再丰富、再发展。不断丰富档案文化内涵是一种历史的责任和对未来的全景化关照,又可极大地促进当前档案工作的发展和创新。近年来,档案界的许多专家学者,对如何把综合档案馆建设成“公共档案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已发表和出版了多篇论文及多部专著,笔者读之,受益非浅。本文想就“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建设问题作一些研究,希望得到有关专家的指正。一、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属性的确立“公共档案馆”的提法来源于英国。英国在1838年8月《公共档案法》颁布后,就成立了中央级国家档案馆。之所以称其为“公共档案馆”,是为了区别于政府机关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私人企业档案馆等。⑴在我国,从理论上讲,自《档案法》颁布后,各级综合档案馆已经转化为国家公共档案馆。然而,此时更多的是概念化的东西,与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档案馆”还相差甚远。如今,我国各级档案馆正在进行新一轮建设,要重塑档案馆的形象,要树立“公共档案馆”的形象,文化建设是其重要的内容。1、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属性的由来我国“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属性,是由我国档案的法律和法规所决定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国家档案局就3作出规定:省级以上的档案馆都要建立相对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实体。1983年颁布的《档案馆工作通则》更明确地指出:“档案馆是党和国家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是永久保管档案的基地,是各方面工作利用档案史料的中心。”1987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中央和县级以上的各级各类档案馆,是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1988年,国家档案局在“国档发(1988)13号”文件中还指出:“充分发挥档案馆对整个社会的积极作用,就必须首先是档案馆摆脱以往作为档案行政部门的内部机构和用行政管理方式进行管理的格局,成为相对独立的文化实体。”从以上我国颁布的档案法律和法规来看,我国档案馆的性质是文化事业机构,明确提出了档案馆是档案工作的主体,要拓展为社会服务的功能,充分发挥档案馆的积极作用,把档案馆建成独立的科学文化事业实体。2、专家学者对“公共档案馆”文化属性的认识在我国档案馆的发展史上,由综合档案馆发展到“公共档案馆”,它不只是名称的改变。从根本上来说,它不仅是对档案馆理念认识的转变,还表现了档案馆在社会公众中形象的转变。什么是“公共档案馆”?从文化意义上讲,公共档案馆——它在馆藏资源上应能全面反映社会历史面貌,在4内容上应更贴近社会和公众,在利用上应该更趋于大众化,它是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文化机构。随着“公共档案馆”文化建设问题的提出,它已成为各国档案学者共同关心的课题。在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上,英国档案学者迈克尔·库克在《中央与地方档案机构与社会的关系》一文中说:“整个社会应该把档案馆看作是一个文化机构,即使给档案馆贴上‘文化娱乐’、甚至‘消遣’的标签也是无可厚非的。虽然档案馆像博物馆和参考图书馆一样与纯娱乐性机构相比有着更严肃的目的,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如果人们愿意,闲之无事时,就可以去这些由社会建立起来的机构,按照个人的兴趣进行活动。”⑵迈克尔·库克认为:档案馆是一个文化机构,它同博物馆、图书馆一样,又是供人们文化休闲的场所。我国档案学者冯惠玲教授认为:“现代公共档案馆的发展战略之一应该是亲近民众,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服务,把档案馆办成公众喜爱的、对公众有用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⑶她认为公共档案馆是对公众有用的科学文化事业机构,并把“公共档案馆”的亲民性、为公众服务看作是一种发展战略。这是“公共档案馆”发展的方向,也是我国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3、我国政府对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视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加快,政府的职能已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WTO的法律条文就明确5规定:加入世贸组织的各个成员国政府,必须恪守“透明度原则”,加大政务公开的力度,迅速公开对外贸易的各项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司法判决,包括政府机构之间签署的现行协定和条约,保证竞争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各级综合档案馆要积极为政府职能的转变做出贡献。档案馆从业人员要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规范、权威、系统有效的信息。当前各级档案馆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做好档案信息的基础工作,保证有足够的信息可以提供利用。早在1995年,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的王刚同志就强调:“要加强档案馆建设和基础工作,搞好利用服务”,“通过‘九五’的努力,使各级各类档案馆的总体素质和基础工作达到一个新水平。”⑷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各级档案馆在基础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档案从业人员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的档案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新世纪,“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建设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朱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科技馆、档案馆等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建设。”他把档案馆列入我国“公共文化”范畴,要求对其设施加强建设。赋予档案馆“公共文化”的职能,这对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6最近,陈良宇同志在深入文艺院团和院校调研时也讲:“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更加注重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更加注重人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我们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发掘城市的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拓展新领域、新阵地、新空间,大踏步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⑸这就为发掘地方档案文化资源,拓展档案文化“新空间”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建设存在的困难加强“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建设,塑造档案馆的文化形象是我国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的“公共档案馆”文化建设,将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1、馆藏档案资源文化内涵不足档案记载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档案工作者要为普通百姓创造一个能反映他们生活喜好、满足他们需求的文献材料世界。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精神生活的关注,他们对档案文化的要求也会提高。我国的档案馆藏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吗?回答不能完全肯定。目前不少的综合性档案馆,保存的档案数量是不少,但存在着馆藏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问题。从数量上讲,公务档案比较多,档案种类总体匮乏,不能满足公众多方面的要求;从质量上讲,馆藏比较单一,有特色的档案不多,其文化内涵明显不足,难以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满足社会公众利用需求困难很大。7档案馆应该为各级党政机关服务、为专家学者服务,它也应该为社会上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学历的人服务。《档案法》规定:我国公民可以进入档案馆利用已开放的档案。然而,在现行文件开放以前,进档案馆利用者中以党政机关工作者和专家学者为多,普通百姓则寥寥无几。而在法国国家档案馆,年利用者达12·5万人次,私人利用者占50%,这些人中查阅家谱的又占据了其中的一半。这同我们国家的档案利用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什么同样是文化事业机构会有那么大的差别?笔者认为:差别在于我们档案馆内的馆藏资源文化的内涵和结构,缺少吸引一般社会公众的文化产品。因而急需要加强档案馆的文化建设,增加档案种类,提升档案馆馆藏资源的文化内涵。2、从业人员为公众服务的文化意识滞后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源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提高城市的文化品位,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作为文化事业机构的各级档案馆,在地方都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在开拓档案文化方面,为自己的城市服务,有许多事可以做。但是,在我国,由于档案从业人员文化服务的意识比较滞后,成绩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档案馆的从业人员长期在政府机关工作,传统的档案馆工作是一个很少与社会进行人员、物质和信息的交流的半封闭性系统。长期以来他们受传统的机关工作作风的影8响,视档案馆为“机要重地”,非常注重传统的自然资源建设,没有认识到“公共档案馆”文化资源建设的重要,没有把档案文化服务看成是拓展档案服务的重要内容,难以融入社会。二是档案馆的从业人员缺乏“文化”服务意识。他们习惯守着馆藏档案,埋怨社会公众档案意识不强,没有打造档案文化的精品,主动为他们服务。在这方面,图书馆、博物馆要比档案馆做得好。当今,我们档案馆的从业人员,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服务意识,打造档案文化精品,直接为公众服务。3、档案馆缺少“亲民性”加拿大档案学者特里·库克指出:“20世纪末期公众对档案的认识,或至少对用纳税资金建立起来的档案馆的认识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档案现在‘属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甚至通常由人民管理’。”“在普通公民看来,档案不仅要涉及政府的职责和保护公民的个人权益,而且更多的还应该为他们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和集体记忆。”⑹“公共档案馆”主要的特征在于它的“亲民性”,为社会公众服务,这是档案事业发展进步的表现。目前,我国的档案馆缺少“亲民性”,究其原因,除了档案文化资源匮乏外,最大的弊端是开放的力度不够,这也是造成公众难以“亲近”档案馆的原因。这就要求档案馆的9从业人员,改变服务方式,用丰富馆藏资源吸引公众,使档案馆成为广大民众求知、寻史、教育和休闲的场所。实践证明,只要档案馆加大开放的力度,增加社会公众的知情权,这样的档案馆才有“亲民性”,普通百姓才会喜欢。2002年9月2日,上海市档案馆“现行文件阅览窗口”正式向社会开放,出现了人潮涌动,市民排队查阅现行文件的火爆场面。⑺档案馆向社会开放现行档案,是主动为公众服务、“亲民性”的具体表现。三、我国“公共档案馆”文化建设的措施我国“公共档案馆”的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丰富馆藏档案的文化内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档案的来源和利用呈现出社会化的趋势。作为“公共档案馆”,它保存着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各种信息资源,它理应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为了满足为公众服务的需求,各级档案馆要以档案文化建设为中心,不断丰富馆藏文化内涵。首先,“以人为本”确立档案接收的范围,依法调控国家文化档案资源。我国各级档案馆,它们应该注意收集保存能反映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变化的档案。同时,还要根据公众的文化需求,扩大馆藏档案的接收范围,依法接收有关的文化档案。例如:科学10家、艺术家、社会活动家等著名人物的书信、手稿、照片等档案;反映一个宗族历史情况的档案;私人企业、社会团体档案等,来丰富馆藏资源。其次,在全国各中心城市尽快建立档案文化目录中心。图书馆是用它丰富的馆藏图书资料招揽、吸引读者,为不同需求的读者提供服务;博物馆是用它丰富多彩的展览吸引观众,如: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宋代“淳化阁帖”展、埃及文物展等,引来了成千上万的观众参观;档案馆同样

1 / 2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