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曹前明20080339)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曹前明生工二班20080339摘要:文章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育种、工厂化育苗、种质资源保存、次生代谢物生产、光自养型培养以及高新技术在组培生产上的应用等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育种;转基因;光自养组培技术;LED自德国植物生理学家Haberlandt提出细胞全能性理论以来,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植物组织培养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后,该技术日趋完善和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与深入,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也越发的广泛。在生物研究方面,已由最初的无性快繁逐步渗透到植物生理学、病理学,遗传学,育种学以及生物化学等各个研究领域,成为生物学科中重要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工厂化育苗方面产生巨大的经济及社会价值;同时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发展也促进设施农业、食品、工业、医药业等领域发展,现就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1在植物育种上的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对培育优良作物品种开辟了全新的途径。目前,国内外已把植物组织培养普遍应用于作物育种,并在单倍体育种、胚胎育种、细胞融合育种、细胞突变育种、基因工程育种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1.1单倍体培养育种通过对植物的花药、花粉、未受精的子房或胚珠进行组织培养获得单倍体(其中以花药和花粉培养应用最为广泛),单倍体在培养过程中利用秋水仙素处理,可使染色体加倍,成为纯合二倍体植株,这种培养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称为单倍体育种。研究表明,常规育种一般需要8~10a或更长的时间,而通过单倍体进行育种一般仅需要4~5a的时间,单倍体育种具有程序简单、育种周期短、基因型一次纯合等优点,单倍体育种是常规育种程序和方法的重大改革,尤其在林业等生长周期长的物种中效果更为显著。因此,单倍体育种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重视,各国纷纷开展单倍体育种方面的研究工作。自1964年Guha等获得世界上第一株曼陀罗的花药单倍体植株以来,已有农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高粱等;经济作物如大豆、橡胶、烟草、油菜等;园艺作物如苹果、葡萄、辣椒、黄瓜、油菜以及许多药用植物如枸杞、人参、地黄、平贝母等获得单倍体植株,目前已有300多种植物花药培养获得成功。1974年,我国科学家利用单倍体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作物新品种烟草单育1号,随后又育成水稻中华8号、小麦京华1号等作物新品种。现在已经培育出水稻新品种15个、小麦新品种6个。在林业育种方面我国学者在单倍体培养方面也做了大量研究,已有20~30种树木获得了花粉植株,并初选出了一些优良的杨树,橡胶等花粉植株品系。我国在花药培养及单倍体育种方面总体上处于世界前列,由朱至清等研制的N6培养2基广泛应用于禾本科植物的花药和花粉培养,已成为国内外花培的通用培养基。1.2胚胎培养育种植物的胚(包括成熟胚和幼胚)、胚珠、子房和胚乳的离体培养技术统称为胚胎培养,其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胚胎发育机理、克服杂交不亲合、胚胎拯救、克服自交不亲和、克服珠心胚的干扰、打破种子休眠、获得体细胞胚和人工种子等方面,因此在农作物、园艺作物、林木和药用植物上有着广泛应用。在克服杂交不亲合、克服自交不亲和方面主要通过植物离体受精来实现,在广义上通过离体柱头授粉、离体子房授粉、离体胚珠授粉、离体精细胞和卵细胞融合等均称做植物离体受精(invitroFertilization,IVF)。但严格意义上的离体受精或试管受精是20世纪90年代精、卵离体融合成功。该技术不仅可以克服植物授粉不亲和问题,还可以进行胚胎、种子和果实发育机理等基础研究。人工分离的精细胞和卵细胞融合后进行合子胚培养,已在玉米、药用牡丹、罂粟、烟草等植物上获得成功。植物离体受精技术是植物细胞工程中的重要实验技术,为研究植物胚胎发育机理提供了新的实验系统,为开发新的植物转基因途径提供了可能。胚培养在打破种子休眠应用较为广泛,种子休眠的原因很多,利用组织培养方式打破种子休眠一般有种胚发育不全或种子含抑制物抑制种胚发芽2种情况,如胚乳发育尚不完全的兰科种子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获得再生植株,而鸢尾属、蔷薇科、野麦等植物可以通过组织培养的方式打破抑制物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另外,胚培养还可以应用于胚胎拯救。胚乳培养的主要目的是获得具有利用价值的三倍体植株,再经过染色体加倍获得六倍体,从而育出多倍体新品种。目前有40多种植物的胚乳培养达到了不同程度的细胞分化或器官分化,不少植物已获得了再生植株。我国在马铃薯、小麦、水稻、苹果、桃、猕猴桃等10多种植物上得到了胚乳再生植株。同时,胚乳培养产生的混倍体,可用于染色体工程方面的研究。1.3细胞融合培养育种细胞融合所使用的材料一般是指利用除去植物细胞壁的裸露细胞即原生质体,通过原生质体融合,可克服种、属以上植物有性杂交不亲和性障碍,为广泛重组遗传物质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因去壁后的原生质体消除了核酶等对外源DNA的破坏,为携带外源遗传物质的大分子渗入细胞创造条件。另外,在有些没有有性生殖能力或其有性生殖能力很低(如香蕉、木薯、马铃薯、甘蔗等)的植物作物改良中,体细胞杂交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从1960年Cocking采用酶解法分离原生质体获得成功后,科学家们在细胞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1972年,Carlson采用聚乙二醇的方法促使两种原生质体融合,培育出第一株烟草体细胞种间杂种,使细胞融合技术产生了一个崭新的飞跃。在我国,1972年开始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的研究,迄今为止,我国科学家首先获得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已有50多种,并得到多种植物的细胞杂种。通过大量的研究3认为叶肉组织分离的原生质体较好,遗传性较为一致。在原生质体融合方面主要有物理(如电融合)、化学(如高PH高钙、聚乙二醇)、生物(如仙台病毒)等融合方式。1.4细胞突变体育种在研究中发现,通过愈伤组织获得的再生植株中常常出现基因型变异。这是因为无论是愈伤组织还是细胞培养,培养细胞均处在不断分生状态,容易受培养条件和外界环境(如物理因素、化学物质等)的影响而产生诱变。起初人们认为这种变异是有害的,直到1996年Heinz在甘蔗的再生植株中观察到许多有益的突变体,特别是抗病性方面有明显提高,此后人们才逐步认识到变异体在品种改良上有利用价值。朱至清等研究认为应用在细胞水平上进行突变体选择的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高等植物的育种程序微生物化,从而大大提高选择效率,节省时间和土地面积,并且不受季节的限制。利用这一特点结合人工诱变方法包括物理诱变(射线、X射线、电子束、离子束、激光、紫外线等)、化学诱变(甲基磺酸乙酯、秋水仙素、叠氮化钠、平阳霉素、52BU、EB等)和生物诱变(转座子插入突变、跳跃基因等)获得了一大批植物新品种和新材料。目前,这种方法已筛选出抗病、抗盐、高赖氨酸、高蛋白、矮秆高产的植物突变体。1.5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枪或农杆菌进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的关键环节之一是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培养再生体系。植物遗传转化的理想受体系统应具有高效稳定的再生能力,研究认为用于基因转化的受体系统,应具有80%~90%的再生频率,且每个外植体必须具有能再生的丛生芽,其芽数量越多越好。目前,用于遗传转化的受体主要有二种途径,一是外植体在激素的诱导下产生愈伤组织后再培养成体细胞胚即体细胞胚发生途径,二是诱导外植体产生单极性不定芽后再培养生成完整的再生植株即器官发生途径。目前,与组培技术结合的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基因枪2种方法。自从1983年首次获得转基因植物以来,目前已有35科120多种植物转基因获得成功,用于商业化种植作物的主要有大豆、玉米、棉花、油菜、马铃薯、西葫芦、木瓜等。2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植物几乎能生产人类所需要的一切天然有机化合物。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种类很多,包括酚类、黄酮类、香豆素、甾体类、酶制品、木质素、生物碱、有机酸、糖苷、萜类、皂苷和多炔类、天然色素等。每一大类的化合物都有数百种乃至数千种,它们一直是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领域原料的重要来源。长期以来,为了获取这些产物,人们大量采挖资源植物,造成许多稀有野生资源植物的短缺,甚至威胁到物种生存。利用生物反应器培养植物器官或细胞来生产次生代谢物,是提高生产效率、增加产量、解决需求不断增加与资源日益减少的有效途径。3工厂化植物快繁及脱毒方面的应用4组织培养技术有几乎不受地理环境和季节的限制、遗传背景一致、生长周期短、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同时,结合茎尖培养方法可以去除植物病毒、使植物复壮、提高质量和产量,所以,离体快繁和植物脱毒是目前植物组织培养应用最广泛的一个方面,尤其在兰花、名贵树种、马铃薯、草莓等无性繁殖为主的植物显的更是尤为重要。据估计,目前全球有关生物技术产业的年交易额约为1500亿美元,其中50%~60%与农业有关。植物组培苗的贸易额约占总额的10%,即150亿美元,并以每年15%速度递增。1943年,White研究发现植物生长点附近的细胞组织植物病毒浓度很低甚至没有,1952年,Morel和Martin从感染病毒的大丽花植株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出无病毒植株。1960年,Morel又利用茎尖培养获得无病毒的观赏兰花,建立了通过原球茎继代培养周年生产兰花试管苗的方法。随着组培技术的日臻完善,20世纪60年代初,欧洲兴起了兰花的工厂和商品化生产,即所谓的兰花工业。从此,在世界范围内掀起采用离体快繁及脱毒育苗的高潮[4,18],全世界组培苗的年产量从1985年的1.3亿株猛增到1991年的5.13亿株,现在已超过10亿株。4光自养组培技术在工厂化种苗生产中的应用光自养组培(Photoautotrophicmicropropagation)技术又称无糖培养微繁(Sugarfreemicropropagation)技术,是由日本千叶大学设施园艺与环境控制专家古在丰树教授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般认为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的外植体是以培养基中添加的糖作为主要碳源进行生长,糖被看作是植物组织培养中必不可少的物质。古在丰树教授试验发现即使只有米粒大小的叶片都具有一定的光合能力,在强光照和高CO2浓度下,小植株完全能够进行光自养生长,提出了用CO2代替培养基中的糖作为植物组培苗碳源的光自养微繁理论。随后,国内外学者对光自养组培容器规格、环境调控、光照强度和CO2浓度与生长相关性、培养支撑材料、有益微生物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系统的研究。通过对以上各因素的研究表明光自养组培具有生长速度快、生长发育均匀、生长周期短,减少组培苗生理、形态上的异常,减少污染,促进光合成与植物生根,减少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简化组培生产工艺流程,可使技术和设备高度集成等诸多优点。有关研究表明因光自养组培大幅度降低了植物组培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率,同时提高了植株的生根率、成苗率和种苗质量,使得种苗驯化期间的成活率大幅度上升,与传统的组织培养技术相比,种苗生产综合成本平均降30%。5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与其它高新技术结合的探索植物组织工厂化生产中采用的人工光源存在光效低、发热量大、能耗大等缺点,能耗成本一般占其运行费用的40%~50%。因此,应用新型节能光源、减少能耗一直是植物组培研究的一大热点。随着光伏技术的发展,带动了高亮度红光、蓝光与远红光发光二极管(1ightemittingdiode,LED)的诞生,研究表明LED具有光电转换效率高、寿命长、耗能低、波长固定、光量可调、发热低等优点,使其在5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成为可能。近年来,利用红光LED、蓝光LED及二者不同比例的组合对组培苗的生长做了大量的研究。一般的研究表明红光LED有助于叶片生长,蓝光LED有助于叶绿体、植株的发育,不同的红兰组合下的光照对植物的生长影响不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家低碳、节能节排理念的不断提倡,更多新型、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源热能等将应用到植物组织工厂化生产当中。参考文献[1]盛玉庭.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及应用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2]周维燕.植物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3:2338.[3]马和平,臧建成,李毅,等.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J].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