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从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从模式化教学到个性化教学——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感摘要:模式化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即教学任务本身。也就是说,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是以教定学。而个性化教学的侧重点是学,及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素质的内化与提高。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以学定教。关键词:模式化、个性化现阶段,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形成××教学模式”的说法,经常有学校和教研组织做的课题也是为“形成××教学模式”。好像一件事情如果没有形成模式就不成其为成果,原因是这种经验没法推广。实际上,教学要否形成模式?优秀的教学个例和教学体系要推而广之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进行探讨。仔细阅读课程标准之余,对其中提到的培养学生个性,提倡实施个性化教学的提法似有所悟。模式——指事物的标准样子。个性——指一个人所特有的性格和情感品质。模式化教学是指按照已形成的教学模式进行的教学活动;个性化教学是指以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为根本理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两种教学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的:培养学生。但两者有根本性的区别。模式化教学的侧重点是教,即教学任务本身。也就是说,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教学任务的完成方式,是以教定学。而个性化教学的侧重点是学,即所教的学生的个性的培养,素质的内化与提高,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是学生个性品质的形成,是以学定教。另外,模式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同”,而个性化教学强调的是“求异”;模式化教学倾向于“坚持和固定”,个性化教学倾向于“开放与变革”。那么,我们教师到底是要根据某种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还是要各展其能,个性教学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在现在崇尚个性,倡导创新,开放竞争的信息时代,个性化教学比模式化教学更具有生命力,更值得提倡。一、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的教学现在的社会是多样化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社会变革越来越快,因此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能适应社会的变革,能参与社会激烈的竞争,富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拥有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能与他人合作并具有多元文化的认同力。社会的多元化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也就决定着人才的个体必须是各自独特的,也就是富有个性的。而我们培养的对象原本就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的,充满生命活力的人。像卡尔·罗杰斯所说:“一个人是一条流程,而不是一团固体材料,是不断变化着的一组巨大的潜能,而不是一群固定的特征。”可是传统的模式化的教学是以一种相同的模式去培养不同的学生,结果是培养出了“相同”的学生。这个结果是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违背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最新理念,对原来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革命性的变革。一是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二是改变了人才培养模式;三是打破了学科为轴心的课程体系,将以学科发展为核心改为以人的培养和发展为核心;四是改变了评价体系。具体到教学中,打破学科课程体系这一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学科发展为核心就导致知识内容爆炸。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对学生的成长是弊大于利的。我们基础教育对学生最核心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基本经验,关注科技社会的最新发展,使之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这就从一种宏观的角度点明了,要让学生学会适合于自己发展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个性发挥的空间,教师要针对各不相同的学生因才施导。通俗地讲,我们要培养的是各不相同,独具特性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这已不是运用模式化教学能达到的境界。所以说人才培养的本质需要个性化教学。二、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的改变催生个性化教学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并在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一定义,意味着教学活动中再不能以一个不变的模式去将知识强灌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探寻、吸收、消化所需的知识,并形成能力,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表明,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大家畅所欲言。学生要敢于质疑问难,勇于与人争辩,敢于力排众议,独树一帜,要敢于标新立异,同时也能倾听并尊重别人的意见,勇于承认并改正自己的错误。这种学习的理念必然要求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自觉参与教学过程,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同时也要求教师要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个性特点的方法学习。无庸置疑,这种教学本身必然是非常个性化的。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为真正地使创新素质教育能落到实处,新的的课程标准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特别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育。而被动、封闭、接受性的模式化教学方式很难培育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所以新的的课程标准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强调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强调了学生个人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立的价值,同时强调了对个人差异的认同,即在现代创新活动中的合作意识。因此,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构成了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学习体系。在这样一种全新理念的学习方式中,教师、学生、知识信息形成了一种互动的关系,师生之间成了学习平等的伙伴,在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的推动下,教学过程已不是教师既定教案的一板一眼的演绎,而应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与学的节奏、内容及方法。这种课程内在的疑问性、干扰性、可能性赋予了教学过程极大的丰富性,使之存在“适量”的不确定性、异常性、无效性、模糊性、不平衡性和耗散性。这种学习方式是极其重视学生个性的体现,其所需要的教学方式自然也必须具备个性特点。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呈现多样化的格局,力戒单一和刻板。而这些正是模式化教学所不具有的。所以说,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呼唤个性化教学的到来。总之,模式化教学尽管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仍占有广阔的市场,但是我们未来的个性化的人才,必须要由一批个性化的教师,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来进行培养。个性化教学必然是我们未来教学方式发展的方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每一位教师都各具魅力,每一堂课都独一无二,每一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这不是我们的梦想,是希望!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与辅导》,编著:杨再隋等走出模式化教学近年来,模式化教学大行其道,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处处存在着模式化教学思想的影子。模式化教学在某些时间、区域上也有它独特的优势。譬如它有利于帮助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整合集体智慧,发挥教育团队的整体作用;有利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结构的快速把握。但是,模式化教学也存在着其不可避免的基因性弊端。目前,教育教学正处于现代教育思想和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碰撞的转轨时期,教育工作者应该也必须对模式化教学的利弊有清醒的认识。一、模式化教学不利于知识的更新与创新。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模式化教学也是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和总结起来的经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学校或者学校的教研组总结多年教育教学经验,并将这种经验模式化,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体系,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种模式、体系后来往往被传统化、固定化,成为教育团队多年沿袭的教学模式,体现出“老人老思想”的特征。实际上,社会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变化和更新,社会和知识的变化更新要求教学实践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创新,开放竞争的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飞快,这种知识环境的特征不允许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固定化的教学模式。相反,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不断创新和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内容,也要求教师在参加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当前的教学过程中来。这种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更新的、创新的活动,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因而也不可能去使用什么模式来把它固定化。所以说模式化教学在知识的更新与创新上是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只有个性化的创新教育才能够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二、模式化教学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思维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新现象、新知识充满了好奇。而且不同的学生有着其独特的思维特征,这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灵活的方法去开发和培养。而模式化教学常常扼杀学生的这种独特个性和思维,把学生都培养成了“相同的产品”。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种产生教条思想,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朱慕菊副司长指出:“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基础教育对学生最核心的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关注学生的基本经验,关注科技社会的最新发展,使之具备终身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而模式化教学正式扼杀了学生这种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改变固定教学模式,用多样化的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考的机会与空间。教师也可以运用灵活的方式方法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因材施教,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之成为独特的有创新思想的社会人才。三、模式化教学扼杀了教师的个性特征和主体能动性。教师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教师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思想,每一个教师的教学活动也都体现了其独特的气质、形象、智慧和人格。教师根据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和对教育活动的理解往往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这种教学是教师个性特征和主主体能动性的展现,是不能够被简单复制的教学。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往往能将自由的教育理想和知识见解融入课堂,使教学主体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想象的能力多元化地汲取知识。而模式化教学正是扼杀了教师的独特个性和主观能动性,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约束教师的教学过程。这种方法也许能够使年轻教师迅速找到一种可行的教学实践步骤,但是,长此以往,教师的教育活动会千篇一律,学生也会被打造成“流水线产品”,个性和创新思维被扼杀,学校也不可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长期的模式化教学还还会使教师对教学活动产生厌倦心理,不能积极应对教学实践,从而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因而,不用模式来钳制教师的教学活动,鼓励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和进步,有利于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使教学活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模式化教学妨碍了教育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育依赖科技的发展使教学活动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方法和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不同的教学工具采取不同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同一学科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都有其相应的特点。教师每一次的教学活动都应该运用独特的与教学内容相适应方式方法来完成。另外,根据时间的推移,有些相关的知识内容也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更新,教师在学习过程中对同一知识也会产生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都要求教师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变化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而模式化教学与之恰恰相反,它自身的特点决定其往往长期使用固定的教学模式去实施教学活动,不能或者很少能及时利用新的教学工具和方法,教学手段和内容单一、枯燥。学生在学生过程中也往往缺乏兴趣,疲惫应付。这样的教学其实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更会使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得不到急需的创新性人才,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是要不得的。总而言之,模式化教学的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而且在当代这个日新月异、自由变化的创新社会,模式化教学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要,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改变模式化教学,鼓励教学活动的个性化在当下显得十分重要。学习迁移理论形式训练说形式训练说假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