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横山桥高中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试卷高二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A.昏聩.(kuì)整饬.(chì)敛声屏.(píng)息户枢不蠹.(dù)B.不啻.(chì)称.(chèn)心饮鸩.(zhèn)止渴臻.(zhēn)于郅治C.囹圄.(yǔ)纤.(qiān)巧纵横捭.(bǎi)阖草菅.(jiān)人命D.衾.(qīn)枕修葺.(qì)栉.(zhì)风沐雨泥.(ní)古不化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A.被称为“最美富二代”的周江疆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地两次冲人火海救人,最终救出楼内10名员工成功脱险,自己却不幸遇难。B.据中国政府网公布,我国将设立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救助发生急重危伤病、需要急救但身份不明确或无力支付相应费用在中国境内的患者。C.民政部最近提出,要鼓励生态安葬,鼓励经营性公墓、开辟生态公益墓区,提供免费或者低价骨灰安葬,引导群众摒弃硬质墓穴和墓志等。D.法国《89街》的一篇文章说,虽然莫言是中国的官方作家,但他的创作是自由的,他的作品内容丰富,作品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是当然的。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用五句话分别概括研究皖江文化的五个角度。要求:表达准确,语言简明。(5分)研究皖江文化,角度很多。皖江文化应覆盖整个皖江地区的历史文化,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皖江文化有很多特点,如:源远流长、文化世家多、开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辐射面广。皖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它是在逐步吸收其他地区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皖江文化、徽文化、淮河文化是安徽省最重要的三个地区文化,比较这三种文化的异同之处,要有宏观、整体、全面的思考。皖江地区受吴越文化、楚文化的影响较大,要比较皖江文化中哪些受到吴越文化的影响,哪些受到楚文化的影响。4、“正能量”在“2012年十大流行语”中位居榜首。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仿照示例分别,用一个短语置换。(4分)(示例)多年来,《新安晚报》见证着安徽的改革与发展,传递正能量,传播真善美,赢得了社会广泛尊重和赞誉。(健康积极的信念)(1)两会期间有代表呼吁:政府要向弱势群体传递正能量,力争难有所助,解决民生问题,促社会和谐发展。()(2)李娜微笑着带伤作战的形象长久地留在球迷心中,她用正能量征服了世界,成为中国网坛的巾帼英雄。()2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8题。君山月夜泛舟记[清]吴敏树秋月泛湖,游之上者,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不知古人曾有是事否,而余平生以为胜期,尝以著之诗歌。今丁卯七月望夜,始得一为之。初发棹,自龙口向香炉。月升树端,舟入金碧。偕者二僧一客,及费甥、坡孙也。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此古樟,无虑十数围,根抱一巨石,方丈余。自郡城望山,见树影独出者,此是也。”然月下舟中仰视之,殊不甚高大。余初识之客黎君曰:“苏子瞻赤壁之游,七月既望,今差一夕尔。”余顾语坡孙:“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因举诵苏赋十数句。又西出香炉峡中,少北。初发时,风东南来,至是斜背之,水益平不波,见湾碕,思可小泊,然且行。过观音泉口,响山前也。相与论地道通吴中,或说有神人金堂数百间,当在此下耶?夜来月下,山水寂然,湘灵、洞庭君恍惚如可问者。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水面对出灯火光,岳州城也。云起船侧,水上滃滃然。平视之,已作横长状,稍上乃不见。坡孙言:“一日晚,自沙嘴见后湖云出水,白团团若车轮巨瓮状者十余积,即此处也。”然则此下近山根,当有云孔穴耶?山后无居人,有棚于坳者数家,洲人避水来者也。数客舟泊之,皆无人声。转南出沙嘴,穿水柳中,则老庙门矣。《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①也。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月高中天,风起浪作,剧饮当之,各逾本量。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啖梨数片。复入庙,具茶来。夜分登岸,别超及黎,余四人循山以归。明日记。(选自《古代散文鉴赏》)注:①翅:同“啻”,只。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未有若周.君山游者之上也周:环绕B.开上人指危.崖一树曰危:高C.又北入后湖,旋.而东旋:旋转D.超上人守荤戒,裁.少饮裁:通“才”,只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相接续而.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然.月下舟中仰视之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C.汝观月不在斗牛间乎.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D.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余四人循山以.归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卯七月十五夜,作者与二僧一客及子孙辈结伴泛舟漫游家乡名闻遐迩的胜景洞庭湖、君山,乡情亲切,游兴很浓。B.夜深了,风大了,浪高了,对着高上中天的明月和翻滚飞溅的波浪,痛痛快快地饮酒,几位都有些忘乎所以。C.文章以小舟的行进为线索,写景、状物、记事,构成了令读者尽情遐想的艺术空间。3D.作者说东道西,谈古论今,不仅有力地烘托了游者脱俗的雅兴、情趣,而且鲜明地显现了作者对当朝统治者的不满。48.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南崖下渔火十数星,相接续而西,次第过之,小船捞虾者也。(4分)(2)因举诵苏赋十数句。(3分)(3)既泊,乃命酒肴,以子鸡苦瓜拌之。(3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然后回答问题。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宋]欧阳修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②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注]①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此诗是诗人被贬于滁州之时所作。②“昔人”即指李德裕。(1)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6分)(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江月何年初照人。(2)竹喧归浣女,。(3)铁衣远戍辛勤久,。(4),千金散尽还复来。(5)飘飘何所似,。(6)惊风乱飐芙蓉水,。(7),夜吟应觉月光寒。(8)鸡声茅店月,。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岳阳楼记汪曾祺长江三胜,滕王阁、黄鹤楼都没有了,就剩下这座岳阳楼了。岳阳楼最初是唐中书令张说所建,但在一般中国人印象里,它是滕子京建的。滕子京之所以出名,是由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滕子京因为岳阳楼而不朽,而岳阳楼又因为范仲淹的一记而不朽。若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会有那么多人知道岳阳楼并对它向往。《岳阳楼记》通篇写得很好,而尤为人传诵者,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这位“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的范老子的事迹大家也多不甚了了,他流传后世的,除了几首词,最突出的便是这篇《岳阳楼记》和其中的两句话。这两句话哺育了很多后代人,对中国知识5分子的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呜呼,立言的价值之重且大矣,可不慎哉!写这篇记的时候,范仲淹不在岳阳,他被贬在邓州,即今延安,而且听说他根本就没有到过岳阳。这真是不可思议的事。他没有到过岳阳,可是比许多久住岳阳的人看到的还要真切。岳阳的景色是想象的,但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却是久经考虑,出于胸臆的、真实的、深刻的。看来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思想。有了独特的思想,才能调动想象,才能把在别处所得到的印象概括集中起来。范仲淹虽可能没有看到过洞庭湖,但是他看到过很多巨浸大泽。他是吴县人,太湖是一定看过的。我很深疑他对洞庭湖的描写,有些是从太湖印象中借用过来的。现在的岳阳楼早已不是滕子京重修的了。这座楼烧掉了几次。据《巴陵县志》载: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二年毁于火,推官陶宗孔重建。清顺治十四年又毁于火,康熙二十二年由知府李遇时、知县赵士珩捐资重建。康熙二十七年又毁于火,直到乾隆五年由总督班第集资修复。但是人们还相信这是滕子京修的那座楼。我在别处没有看见过一个像岳阳楼这样的建筑。全楼为四柱、三层、盔顶的纯木结构。主楼三层,高十五米,中间以四根楠木巨柱从地到顶承荷全楼大部分重力,再用十二根宝柱作为内围,外围绕以十二根檐柱,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纯用木料构成,逗缝对榫,没用一钉一铆,一块砖石。楼的结构精巧,但是看起来端庄浑厚,落落大方,没有搔首弄姿的小家气,在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上很压得住,很有气魄。岳阳楼本身很美,尤其美的是它所占的地势。“滕王高阁临江渚”,看来和长江是有一段距离的。黄鹤楼在蛇山上,晴川历历,芳草萋萋,宜俯瞰,宜远眺,楼在江之上,江之外,江自江,楼自楼。岳阳楼则好像直接从洞庭湖里长出来的。楼在岳阳西门之上,城门口即是洞庭湖。伏在楼外女墙上,好像洞庭湖就在脚底,丢一个石子,就能听见水响。楼与湖是一整体。没有洞庭湖,岳阳楼不成其为岳阳楼;没有岳阳楼,洞庭湖也就不成其为洞庭湖了。站在岳阳楼上,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湖中帆船来往,渔歌互答,可以扬声与舟中人说话;同时又可远看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北通巫峡,南极潇湘的湖水,远近咸宜,皆可悦目。夜读《岳阳楼诗词选》。读多了,有千篇一律之感,最有气魄的还是孟浩然的那一联。刘禹锡的“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化大境界为小景,另辟蹊径。许棠因为《洞庭》一诗,当时号称“许洞庭”,但“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只是工巧而已。写得最美的,还是屈大夫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两句话把洞庭湖就写完了!一九八二年十二月八日北京(选自《中国当代才子书:汪曾祺卷》,有删节)11.从文中相关描述来看,岳阳楼之美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6分)12.作者为什么说《岳阳楼记》的写作是“不可思议的事”?(4分)13.按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1)从修辞的角度,对文中画线的句子简要分析。(3分)(2)文中引用大量古人诗句,用意是什么?(3分)14.作者由《岳阳楼记》的写作情状引发了怎样的思考?(4分)六、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6南怀瑾:谜一样的国学大家周为筠1918年,南怀瑾出生在浙江乐清古村。他从小接受严格的私塾教育,后来在他家附近的一座庙里自学,这让他一辈子与佛结下不解之缘。在这幽静的古庙里,南怀瑾除精研四书五经外,还遍及诸子百家,在这遗世独立的世界里过着宁静的读书生活。十七岁,南怀瑾到浙江国术馆习武。1937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这时,抗战烽烟四起。作为一个热血青年,南怀瑾也想凭借自己的一身武艺去杀敌报国,他毅然辞亲远游入川,到中央军校军官教育队担任武术教官。当教官时,南怀瑾经常外出寻仙访道,结交名人,为求深入研究佛法。抗战胜利后,他远走康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对佛理有了更为精深的研究。1947年底,南怀瑾回到阔别九年多的故乡,并隐居在西子湖畔。1949年,伴随解放军一路南下,归隐山林的南怀瑾本已闲散入定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但是南怀瑾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尽管不满国民党政权腐败无能,却不会跳出这个营垒反戈一击。1949年2月28日,南怀瑾没来得及和家人告别,就匆匆地只身买好去台湾的船票。船到台湾基隆,回想出逃的狼狈经历,他感慨万千吟出:“三百年来养士潮,为何文武尽皆逃”。其实在1947年他曾回过老家,同家人商量,全家一起走。但南怀瑾最终没有说动父亲。他只好辞别了年迈的双亲和妻儿,离开家乡。他本打算自已先去台湾安顿好,再把全家老小接过去。谁知道这一去之后,亲人分离,生死两茫茫,直到双亲辞世他也没能见上一面。“父母在,不远游。”深受传统文化教育熏陶的他,对于自己一直未能尽孝而一直耿耿于怀。在台湾,南怀瑾刚来时是一个无名小辈,迫于生计,做起了船运生意;但南怀瑾是秀才出身,不懂经营之道,又经常接济一些从大陆来的落魄流亡者,加之商船被国民党政府征用,终落得一贫如洗,南怀瑾不得不拖儿带女栖身于基隆一个陋巷中,一度靠典当衣物维持生计。不久,南怀瑾举家迁居台北龙泉街。这里环境更为恶劣,污秽堆积的菜市场臭气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