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进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六章工业化、城市化与交通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要了解工业的产生与发展,以及工业革命的影响;城市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城市化发展的趋势;交通的出现与进步。理解工业革命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城市的产生背景与条件,理解城市化出现的逻辑必然性、城市化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充分认识交通进步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意义。第一节工业与工业革命一、早期工业的产生和发展1.手工业的产生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手工工具从事小规模生产劳动的工业。(家庭手工业、制陶业、金属加工)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逐渐脱离农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中世纪,家庭手工业者先是进行专门的原料加工,和供销分离;工场手工业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其初级阶段是14至15世纪在农村出现的分散经营的手工生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从事不同种类劳动的手工业者联合起来生产一种复杂的产品,如马车。另一种是从事同类劳动的手工业者通过分工形成简单的协作,如,制鞋。高级阶段是指16至18世纪在西欧一些城市产生的较为集中的工场手工业。由工场手工业和行会发展而来。工场手工业是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形式,是以劳动分工和手工技术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组织形式。从16世纪中期至18世纪中期,工场手工业在欧洲经济生活中居统治地位,因此这一时期也可称为工场手工业时期。专门化的生产造就了大批熟练技术工人。二、工业革命与社会变革1.波澜壮阔的工业革命(1)第一次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起,在欧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发生了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以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的重大变革,这就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工业革命,亦称产业革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政治与意识形态前提:最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社会稳定。文艺复兴、资产阶级民主思潮的发展。•内在动力:追求更多的利润。•市场条件:殖民地扩大,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圈地运动扩大了国内市场。•劳动力条件:圈地运动的进行,很多农民被迫离开土地,去工厂做工,出现大量自由劳动力。•技术条件:政府保护私人产权,鼓励创造发明,产生大量熟练技术工人。•资金与物资条件:殖民地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还生产出丰富的煤铁资源。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机械工具的发明和使用是其起点。英国的工业革命首先开始于棉纺织业中,标志是1733年约翰·凯伊的“飞梭”和1764年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凯伊和安装有他发明的飞梭的织布机18世纪中后期蒸汽机的发明,大大加速了工业革命的进程蒸汽机的应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到了20世纪乃至今天也没有完全失去其作为动力机的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在短时间内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一是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富尔顿汽船、斯蒂芬逊蒸汽机车二是带动了许多工业部门的发展。(纺织、采矿冶金、印染、机械、化工)三是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四是推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人力、畜力、水力——机器)五是推动了生产方式的进步。(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社会化大生产)六是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革。七是加快了世界一体化进程。八是导致了世界格局的变化。(殖民地半殖民地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九是推动了政治领域的变革。十是给东方国家造成双重性影响。2.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60、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内容包括新能源的发现和应用,新机器、新材料、新工艺的发明与推广,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与发展,新运输手段的发明与使用,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方法和新设备的出现等。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跨入电气时代,从棉花时代进入钢铁时代,从平面运输时代步入立体运输时代,使工业进入了电气化、自动化乃至信息化的现代工业阶段,最终使人类社会进入了现代文明的大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资本: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经济发展殖民掠夺海外贸易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科技:自然科学的重大突破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伦琴射线(X射线)分子、原子结构学说确立门捷列夫的化学元素周期表细胞学说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科学技术应用于工业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钢铁等传统工业的兴起化学工业的建立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电气时代的到来!电力的广泛使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19世纪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话、电报等工具的发明内燃机的创造和使用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发电机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1879年10月21日,他用碳化的卷绕线作为灯丝,成功地制出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1876年,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1895年,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电影放映机汽车问世卡尔·本茨和他制造的汽车莱特兄弟和他们的飞机莱特兄弟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化学工业的建立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1867年诺贝尔发明炸药80年代改良制造无烟火药的技术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80年代从煤炭中提取氨、苯等化学产品,塑料、人造纤维开始投入生产和使用诺贝尔诺贝尔奖章从这幅图中你可以看出什么?2.影响深远的社会变革(1)工业革命引起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巨大飞跃。(2)工业革命造成的人口的骤增。(3)工业革命促使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4)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第二节城市与城市化一、城市的产生与发展所谓城市,钱学森把它概括为: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合理利用为前提,以集聚经济效益为目的,集约人口、经济、科技和文化的空间地域系统。城市是有关商业交换和防御职能的居民点。1.城市的产生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城”和“市”是不同的渔牧业和农业分离这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固定居民点的出现。城市产生的两个前提: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力。以手工业与农业分离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引起了商品生产的萌芽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些手工业生产和各类产品交换的集中地,这就是城市的早期雏形。随着商品交换日益频繁,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换的商人,产生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国家也随之逐步形成,这样,就形成了具有市场交换、军事防卫和从事政治统治、宗教文化活动等功能的城市。2.古代城市及其发展早期城市主要分布在东地中海沿岸和印度河之间的广大弓形地带,即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和中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也是人类城市的诞生地。古代欧洲主要城市有:埃及的提尼斯、雅典、罗马等雅典卫城罗马浴池罗马斗兽场中世纪欧洲城市文明的发展受到影响,但城市传统并没有完全消亡。中世纪的后半期,城市在整个欧洲再次大量出现。欧洲城市的发达,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的重要舞台。中国黄河流域。据早期的文字反映,在夏朝时已筑有城。但迄今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确认,中国最早的城市在郑州市中心及北关一带的商城,据考证,商城为商王仲丁的傲都,距今已有3500年历史。该城的平面图形接近长方形,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700米。城墙为夯土,相当坚实。城内房屋有地上的、半地下的、甚至有完全在地下的穴。墙由板筑成,房基中加有白灰夯实。住房有大小,大房附近有储藏谷物的窖穴。在南、北、西三面城墙外发现有大量的铜器、骨器、陶器以及酿造坊。由于现在只挖掘出一部分,整个面貌尚不清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得到很大发展。唐代的长安(今西安)城、宋代洛阳城,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明代城市经济日趋繁荣,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规模更加扩大,今天的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都是当时著名的大都市。战国时期10大城市:临淄、咸阳、邯郸、大梁(开封)、郢都(荆州)、郑城(新郑)、蓟(北京)、洛阳、成都、姑苏古代城市的特点功能:军事据点、政治宗教中心、经济次要;结构:简单,无明确功能区。教堂或市政机构为中心;特征:城墙和城壕,地域规模不大;地域:河流沿岸,沿海地区3.近代城市的发展15—17世纪初,资本主义在欧洲一些国家开始发展起来。特别是新航线的开辟,使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北海沿岸,在那里逐步兴起了很多新兴工商业城市。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不仅表现在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而且使城市化以一种不可遏制的势头在全球展开。近代城市的特点•发展加速,规模越来越大;•功能趋于多样化;•地域结构复杂化;•地区分布差异显著。4.现代城市现代城市的特点,国内外的学者从经济、社会、地理、历史、生态、政治、军事等不同的角度,对城市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其数不下三十余种。美国一位社会学家曾说,什么是城市?它是有相当大的面积和相当高的人口密度的一个地域共同体,其中住有各种非农业的专门人员。梁培俊认为:“现代城市是人类为实现最大交换量和最小交通的创造物”现代城市的主要特点城市发展进程加快,尤其发展中国家;大城市规模继续扩展,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城市功能向综合性方向发展二、城市化的趋势城市化是指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从乡村向城市转化,城市人口占全社会人口比例提高的过程。从广义上来说,自城市产生以来,城市化的过程便开始了。但狭义城市化的研究起点却是始自于工业革命以后。1.城市化的动力及其类型(1)城市化的动力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前提;第三产业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后续推动力;经济增长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基础。(2)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城市化与离心型城市化向心型城市化促使城市中心土地利用率提高,向立体发展,形成中心商业事务区;离心型城市化导致城市外围农村地域城镇化,使得城市空间得以延伸和拓展。外延型城市化与飞地型城市化外延型城市化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城市化类型,其边缘地带被称之为城乡结合部;飞地型城市化一般要在大城市的环境下才会出现,以分散中心城市的压力。(新区、卫星城)直接城市化与职能城市化直接城市化是传统的城市化表现形式,又称之为景观型城市化。职能城市化是当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城市化的表现形式,是指现代城市功能在地域系统中发挥效用的过程,并不从外观上直接创造密集的市区景观。平衡城市化与过度城市化城市化的水平体现着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城市化称之为平衡城市化;反之,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被称为过度城市化,也称为假城市化。2.当代城市化的发展趋势(1)各地城市化水平差距拉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速度比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速度要快。(2)大都市化趋势明显,出现了超级城市、巨型城市和大都市带等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城市中上阶层人口移居市郊或外围地带,这就是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继续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整个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称之为逆城市化;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人们回城居住,这就是再城市化。(4)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当代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仍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为主。不少发展中国家出现城市人口增长过快的趋势,导致大城市数激增,首位城市人口膨胀,已出现所谓过度城市化的现象。第三节交通的发展与进步黄帝作车,任重致远,少昊时略加牛,禹时奚仲驾马。禹“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辇”。一、古代交通的发展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总是与一定的交通状况息息相关。交通活动出现的历史与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交通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便利的交通条件,成为推动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节交通的发展与进步古代交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交通工具的不断完善。人类最早的交通工具除了双腿外,只能凭借一些自然的树木或兽皮来漂河渡水。畜动力成了替代人类自身劳力的最早交通动力来源。水上运输从独木舟开始向复式结构的船只转变,最后发展为利用风作为动力的帆船。各种陆上车辆成为战争和日常社会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的动力装置始终没有能突破

1 / 7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