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一、2004年工作回顾2004年,是武汉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我们紧紧依靠全市人民,认真执行市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各项决议,牢牢把握改革发展的主动权,全面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1956亿元,增长14.5%;全口径财政收入288.6亿元,增长2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亿元,增长29.3%;工业增加值733亿元,增长17.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2.2亿元,增长2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60.6亿元,增长12.5%;外贸进出口总额41亿美元,增长30.7%,其中出口18.4亿美元,增长24.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64元和3955元,增长12.2%和13.1%。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积极变化:?D?D经济自主增长活力不断增强。多元投资格局基本确立,非国有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6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9年来最好水平。消费升级趋势逐步形成,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21.2%,汽车销售额增长7.6%,服务性消费增长16.1%。?D?D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大幅提高。生产总值增幅创7年来新高。武钢、武石化、武烟等重点企业支撑作用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47.4%。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14.8%和85.9%,比上年提高0.9和0.1个百分点。?D?D国内外资本聚集武汉的趋势日益明显。沃尔玛、东风本田、冠捷、美的、TCL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纷纷进驻武汉,新增9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市民创业动力增强,全市个体经营户、私营企业户数分别增长39.7%和37.1%。?D?D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好势头。新、改建农村水泥路1539公里,通水泥路的村超过60%。市级安排1.44亿元用于农村教育,其中市级教育费附加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首次超过中心城区,达51.5%。免征全部农业税及附加,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落实,农民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D?D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功能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投资分别达到116亿元和12.58亿元,增长32%和13%。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建设碧水蓝天、山青城绿滨水生态城市工作取得初步成效。?D?D社会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开工和建成了一批功能性、基础性社会事业项目。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1.6亿元,增长150%。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医疗卫生、公共保障等社会事业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D?D居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均创7年来最好水平。居住环境逐步改善,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正在发生积极变化。2004年的新变化,激发了全市人民加快发展的信心和热情;2004年的新变化,增强了全市人民的凝聚力和战斗力;2004年的新变化,标志着武汉这座老工业城市正以新的面貌迈上新的征程。一年来,我们认真履行政府职责,大力推进了以下工作:(一)实施有效调控,提高经济质量。我们积极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因地制宜,多管齐下,在土地核查、产业发展、市场调控和物价监管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消除影响发展的不健康因素,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认真清理整顿,夯实健康发展基础。查处违法用地案件974起,撤销各类开发园区49个。采取批项目与核土地同步进行的措施,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对全市在建、拟建的项目进行清理,符合清理内容及标准的项目共691项,合格率达97.7%。推动银政、银企合作,努力缓解资金紧张矛盾,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向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要求的企业集中,促进重点产业平稳快速发展。调节经济运行,努力缓解资源约束。加强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市场变化预警预报。积极运用经济杠杆,平衡市场供需关系,建立储备保障和应急机制,平抑粮油、肉类等商品价格。针对煤电油运紧张的形势,健全应急预案和协调机制,确保居民生活和重点企业生产需要。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市财政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资金达到5.2亿元。严格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组织开展“毒鼠强”和食品、药品、农资、建材、汽车维修市场等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和商业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开展民用煤、液化气市场整顿,实行“放心煤”店挂牌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出台平抑液化气价格办法。严格市场准入,制定和完善行业准入标准,对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实行生产许可制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二)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经济结构。我们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着力完善体制机制,以培育市场主体、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完善市场体系为重点,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全局,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去年是我市国有企业改革的“攻坚年”。我们始终掌握改革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坚持整体设计、分类指导,平稳有序推进改革改制工作。探索形成“三轮并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振兴的基本思路:推动“武字头”国有企业实现产权多元化,成为混合所有制企业;按照“退二进二”、盘活存量、引进增量、改善环境、扩大就业的思路,大力推进都市工业园区建设;支持以凯迪电力为代表的成长性好的优势企业做强做大,推动一批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年初确定的13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任务基本完成。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民营经济?东湖论坛”,吸引了一批知名民营企业来汉考察投资。全年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4.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9.3%。坚持工业强市,带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把振兴制造业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效应,着力壮大五大工业板块、十大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培育企业群,不断夯实工业基础。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完成技术改造投资185.1亿元,增长25.5%。高新技术产业实现总产值641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1%。工业主导作用更加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4%,比上年提高5.6个百分点。适应工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加快发展金融、信息、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超市、多功能购物中心等商业新业态,积极推进“农改超”。为发展壮大房地产业,鼓励发展小户型商品房,优化开发结构;降低交易费用,激活二级市场,房地产业增加值增长20%。成功举办2004中国武汉?国际旅游节等大型活动,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增长33.7%。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紧扣特色、规模、品牌、效益四个环节,“抓龙头,建基地,连农户”,扶植发展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个,新建26.4万亩特色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达到37.9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7%。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功能。积极引进和扶持金融机构,拓展金融市场服务功能。市政府金融办公室成立并开始运作。加快产权交易市场整合步伐,积极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坚持经营性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制度,规范发展土地市场。进一步发展信息、技术和劳动力市场,提升商品市场功能和档次。优化商业空间布局,稳步推进江北、江南商业圈建设。武泰闸市场迁建顺利完成。规范发展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进内资145亿元。积极参与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市场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坚持项目兴市,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围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外引内联,着力形成“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项目滚动推进机制。积极支持对结构调整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重点项目建设,一批重大项目进入投资高峰期。武钢二热轧、东风本田汽车一期工程等项目竣工投产,武钢二冷轧、二硅钢、神龙汽车二期等项目顺利推进。武汉石化炼油突破400万吨,仪长原油管线武汉段开工建设。以项目为载体,以结构优化为重点,着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日本大分、韩国清州等友好城市的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成功举办汉港经贸合作洽谈会?武汉周、中国国际机电产品博览会、湖北?武汉台湾周和华创会等活动。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5.2亿美元,增长20.6%。引进制造业项目128个,同比增长42%。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大项目45个、新增世界500强项目9个,分别增长2倍和1.25倍。(三)努力改善环境,提升城市功能。我们坚持以规划指导城市建设,以交通带动城市建设,以管理促进城市建设,积极探索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城市布局。适时建立新一届城市规划委员会。着眼于形成布局合理的城市框架,从源头上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启动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围绕城市建设重点,编制轨道交通、汉江两岸综合开发、武汉新区、王家墩商务区等一批重大规划,完成四新地区、南太子湖等区域的控制性详规。编制江汉区、武汉新区、水果湖地区等区域的“法定图则”,促进城市规划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整合交通网络,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深入推进“畅通工程”,提高路网整体效率和道路通行能力。新、改、扩建道路76条,对21条道路实施黑色化改造。轨道交通一号线一期、循礼门地下通道、井岗公铁立交和绕城公路东北段实现通车。阳逻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正式开港运营。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汉孝高速公路、阳逻长江大桥、阳逻新机场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长江隧道、天河机场航站区及配套设施工程和青郑、汉蔡高速公路开工建设。长江支流干堤整险加固稳步实施。城市排水、自来水管网、“川气入汉”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顺利推进。以白沙洲水厂第五期工程竣工为标志,历时18年的“湖改江”工程全面完工,武昌地区居民全部喝上长江水。启动建设梅子路、四新大道、墨水湖大桥等工程,推动武汉新区开发建设。大规模进行绿化建设,凸显城市生态特色。大力实施“绿满滨水、显山透绿、景观道路、亲民绿化”四大工程,新建环城森林生态工程80公里、机场路绿化工程17.8公里,新、改、扩建14个城市公园、20个游园,新增7个公园免费开放,完成60条城市干道绿化改造。实施汉阳水专项、东湖截污清淤等湖泊治理工程。汉口江滩一、二期工程贯通,武昌临江大道综合改造三期工程完工,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坚持建管并重,提升城市内涵和品位。广泛开展“清洁武汉、美化家园”活动。稳步实施环卫作业机制改革,充分发挥街道和社区的基础性作用,推进“门前三包”等管理工作,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面貌明显改善。结合市政道路建设改造,开展台北路、翠微路、中南路等环境综合整治。开展违章占道、户外广告、乱贴乱画等专项整治。实施街道立面整治100余万平方米。坚持依法拆迁、规范管理、有情操作,拆迁危旧房屋156万平方米,一次性安置率达到94%。以处理龚徐湾违法建筑倒塌事件为契机,组织大规模拆违战役,全年拆违171万平方米。制定“城中村”综合改造的有关政策,15个“城中村”综合改造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四)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利益。我们注重从大局出发,从细节入手,真情面对、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把亲民理念变作为民行动。大力实施“883行动计划”,切实巩固城市工作基础。中心城区第二批376个社区和远城区区政府所在地45个社区实现创建达标。投入2.1亿元,改造中心城区破损道路2558条。安装路灯16567盏。改造社区排水管网170公里,解决406个社区渍水和污水漫溢问题。以解决74个社区油烟污染问题为切入点,积极推行社区社会事务听证制度,引导社区依法民主自治。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开展岗位专业培训,全员办理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保证了社区工作的正常开展。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制定支持农业发展的特一号文件,全面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免征农业税及取消农业特产税1.95亿元,落实水稻良种补贴2771.7万元、粮食直补2211万元,农民人均实现政策性增收79.5元。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启动市郊15座大型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实施“消号式”整村脱贫计划,24个重点贫困村基本实现目标。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全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