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新闻学1第一章绪论(二)比较新闻学定义的理论界定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比较新闻学是一种横向的、同一学科的对比与类比。(新闻传播学的一个分支,跨国、跨文化、跨意识形态,宏观范畴。)比较新闻学的研究领域是很广的,不只包括“跨国别”和“跨文化”新闻现象比较研究,还包括跨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现象等方面的比较和研究。它通过对新闻传播现象进行全方位的、多侧面的、横断面的和历史纵深的分析比较,使我们能较为宏观较为全面地掌握不同历史时不同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的新闻传播特征和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认清它们的不同形态,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西欧的广播电视制度:社会公有为主体,私有为辅,公私并行;中国-彻底公有;美国-彻底私有比较新闻学是在一定的标准下,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新闻现象进行比较研究的科学。四、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内容1、新闻基本理论这是新闻哲学、新闻观念的集萃。新闻体制、新闻功能、新闻自由、新闻实务等都是由新闻基本理论决定的,又在理论上得到集中反映,弄清基本理论的异同,也就把中西新闻各个方面异同的根源找到,并可以拓开其它方面研究的思路,找到解决的方法。2、新闻政策与新闻体制新闻政策是一切新闻行动的出发点,并表现于行动的过程与归宿。政策弄清楚了,复杂的新闻行为也就看清楚了。政策是靠体制贯彻的,政策决定体制,反过来,什么样的体制,就制定并执行什么样的政策。3、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新闻生产是精神生产,精神生产应该是自由的、有法律保障的。新闻是社会机制的调节器,社会秩序的监督岗,社会生活的守望哨,新闻传播的根本目的,是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切切实实地为人民服务。4、新闻道德与新闻法制每个国家为保证新闻有序地运行,保证记者在宪法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履行职责,都规定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制订了相应的法律。5、新闻媒介功能和新闻实务新闻媒介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其基本功能应该是相似的。这就是提供信息、沟通思想、引导舆论、影响决策、教育宣传、刊播广告、愉情遣兴等等。6、新闻装备与新闻管理装备是硬件,管理是软件。我们的新闻要走向世界,必须研究西方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通过比较对照找到适合我国国情和经济实力的装备基准和发展道路,提高我们的经营管理水平,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得益彰,加速新闻业的现代化。7、新闻消费和新闻审美新闻是为阅听人而制作与传播的,研究西方如何根据新闻手中的文化素质、消费心理、审美情趣和期待水平而制作新闻作品,改进传播技能,并通过自己的传播去提高阅听人的水平、增强媒介的信度、扩大传播效果的经验,有助于提高我们新闻制作水平和传播水平。8、新闻记者的成才道路比较新闻学2新闻依靠记者而传播,记者依靠新闻而成才成名,记者塑造了新闻,新闻又塑造了记着,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作用。五、比较新闻学的研究方法开展比较新闻学研究,运用最多、最重要的方法是比较研究法。一、比较研究法的概念(一)定义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些联系的事物放在一起进行考察,寻找其异同,以把我研究对象所特有的质的规定性。(二)本质从事物的相互联系和差异的比较中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从而探索规律。(三)与其它研究方法的不同1、从比较的角度把握对象特有的规定性2、研究对象必须具有可比较性,从而限定了研究的内容和范围3、研究方法上以比较分析为主4、其研究结论的客观性还有待实践证明二、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条件和基本要求(一)条件1、同一性(异中求同,同中求异)2、双边(多边)性3、可比性(二)基本要求1、保证资料的准确性、可靠性、典型性和解释的客观性2、要全方位多角度进行比较3、比较事物的本质4、要正确估计比较法的作用,把比较法与其它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三、比较新闻学中比较研究的具体操作方法·根据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具有同一性和差异性,使用同类比较法和异类比较法·根据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连续性和相互联系性,使用异期纵向比较法和同期横向比较法·根据比较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发展的静态性和动态性,使用静态比较法和动态比较法静态:从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的发展阶段中选取较长的相对稳定的历史时期,对某些相对稳定的内容进行比较。如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的影响和美国政治文化对美国新闻传播内容形式的影响进行比较。动态: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进行动态的观察并比较其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中美经济发展与报业增长相关性的比较、中西部传媒经营的比较。四、运用比较研究法的步骤1、确定比较的问题选定比较的主题确定比较的具体内容确定比较的范围2、制定比较的标准3、搜集资料并加以分类、解释4、比较分析5、得出结论比较新闻学3第二章中西新闻思维比较中西新闻的异同不仅在于语言形式,更在于思维方式和所发挥的语言符号意义。·新闻思维是我们进入比较的一道门槛。不仅因为“心曲千万端”。还因为新闻思维背后有历史的影子、文化的影子。·“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马克思·记者的每一次采访、每一种构思技巧、每一篇作品都是这种比较的资源,而这“资源”如此浩繁,几乎很难在短期内体系化。但唯其如此,才吸引我们去尝试,走出中西文化交流、选择的第一步。一、新闻思维的总体描述新闻学反复为我们给出一个不等式:新闻≠事实。这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新闻源于事实,一是新闻是客观事实的“主观映像”,是“观念的东西”,这种观念的东西,很自然地包容着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即体现着人对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结果及情感态度。因此,新闻有两次诞生:第一次诞生于人的行动(指作为采访对象的人的行动),这行动使新闻客观化为一个事实;第二次诞生于人对事实的思维,这思维使新闻主观化为一种意义。未经思维抚摸、整理、评价、体悟过的新闻,是茶余饭后的谈资。新闻经受了思维的洗礼,才显现为人的过程,才会被受众接受。新闻世界的内在结构实质上由思维的产物——观念体系构成,所以,无论是从新闻的发生,还是从新闻世界的内部去看中西新闻思维的异同,我们得出的印象都是“观念的重奏”。即在世界新闻舞台上,两种不同的政治观念、哲学观念、文化观念、伦理观念、宣传观念等的排斥和融合。在中国的记者群中,这种表达也是很普遍的,我们在他们的新闻作品中可以发现,事实是一种载体,而由观念所衍生的意义无所不在。他们在选取对象的同时,也审视着自己的心灵世界,追踪着我们的心灵律动。有的记着干脆把采访新闻称之为“采访自己”,以此出发,借取客观世界一些物象作为自己的感情符号,或者,凭依某种事件的情节作为自己心灵吐露的渠道。当然,这种承载必须是充分“事实”的。事实上,对事实的思维不能简单地归为行为主义学说所划定的刺激---反映过程。有闻必录的机械反映绝不是新闻。假定如此,新闻思维就会失去主体性的统一世界,中西新闻思维也就失去了比较的必要。其实,新闻思维是一个三维性结构:刺激→观念体系→反应过程。这里的中间项便是各式各样的观念体系。由于中西新闻思维是互补性结构,由于中西新闻思维相互影响、相互沟通,由于中西新闻思维都经历着历史性演变,故我们用“观念的重奏”来表达我们所进行的比较。而我们能否准确地“倾听”到其中的“音质”与“韵律”,则取决于我们理解的角度、理解的能力和理解的深入程度。二、政治、文化观念的影响在事实的选择、角度的切入、表达的方式等新闻思维过程中,中国记者偏向于新闻的教化功能,表达一种共有的情感;西方记者偏向于新闻的信息功能、表达一种个体精神极强的情感。感时忧国、文以载道的精神传统和政治观念对中国记者新闻思维的影响深刻,使他们痴情于负荷新闻政治教化功能:而主要与经济命脉相连的西方新闻虽然同样注重政治教化,但在强调个体、注重精神绝对自由的民族精神的消解下,政治教化在新闻思维中的地位相对而言比较新闻学4要低一些。三、哲学观念的渗入不论是单片新闻作品的构思,还是整个版面的构成,都或多或少地掠过编辑记者的哲理思维。从某种意义而言,哲学是新闻的基础,新闻记者必须依据人生哲学、社会哲学及自然哲学的“逻辑”来构思新闻。作为生活观念的哲学思想很自然地要深入中国新闻记者的新闻思维。四、诗学、戏剧文化观念的影响一般说来,西方戏剧总是十分明确地表现出他们的“事件中心”原则,戏剧的一切要素:人物、结构、语言那是为了把事物尽善尽美地表现出来,追求动作、冲突、悬念、高潮;而中国戏剧则接近抒情文体,它主要通过写信来直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不在于变现动作的“冲突”,而以内心冲突的抒情为重点。这些观念直接渗入新闻叙事思维,在新闻叙事中,西方记者一再强调“戏剧性细节”。纵览西方新闻作品,我们发觉:格拉蒙的这种追求是很普遍的,又是很自觉的。这使得他们既能获得“事件中心”原则,又能引人入胜。反观中国的新闻叙事,则是讲究抒情的,事实被作为载体,载着意义,也载着情感,强调抒情性细节。中国的记者总是感情充沛,尽管感情受到客观事实的压抑,但它总能通过事件、人物以及记者本人表现出来,所以中国新闻作品的抒情意味要多一些。记者们常常为新闻事件所感动。强调记者感动了,读者才能感动。西方新闻思维注重细节的完美表达和中国新闻思维侧重于抒情细节的再现,这还与中西诗学文化观念有关。由荷马史诗与《圣经》奠定的诗学文化观念是要建立在叙事创作的实践上,强调模仿并着重冲突、结构情节与人物个性的描写。而由《诗经》奠定的中国诗学文化传统注重韵律和抒情,把抒情定为人的品质之抒发,强调物我合一,情景交融。这些观念就会悄悄得溜进记者的新闻思维,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追求、不同的风格。如果我们仅仅用“文学化潮流”来表达这种现象,就只能看到中西新闻思维某种表层的相似,而不能去体悟中西诗学文化观念影响下新闻思维深层的差异。而只有理解这种差异,才算真正理解了新闻的“文学化潮流”,才能找到“源头”之所在。新闻价值是新闻学的基本概念之一,是新闻活动中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经常遇到的新闻业务问题。如果把新闻比作细胞的话,那么新闻价值就是这个细胞的细胞核。比较新闻学5第三章中外新闻价值观分析一、新闻价值理论的渊源新闻价值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的美国,它是适应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新闻商品化需要产生的。美国是当时新闻业最发达的国家19世纪30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实现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报纸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政党报纸”的衰落和“廉价报纸”的兴起。美国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民主,在工商业最发达的东北部城市率先出现一批“廉价报纸”。这种报纸在街头廉价出售,向社会中下层人士发行,销售数量很快就超过供上层人士读的“政党报纸”。“廉价报纸”的创办完全以盈利为目的,把报纸当作赚钱的工具。19世纪30年代,西方正盛行大众报刊,向社会公开行,受众范围广。一战为广播技术的出现奠定了群众基础。为扩大发行量,报纸内容大多以暴力、凶乐、色情、灾祸、奇闻等富有刺激性的社会新闻为主,同时大量刊登广告,提供各种娱乐服务。这时的廉价报纸已完全作为一种有价值的特殊商品进入社会流通领域。正如埃默里父子著的《美国新闻史》所说:“当时的办报人很懂得新闻作为一种商品所具有的价值。”可见,新闻价值理论正式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新闻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资产阶级新闻学者据“大众化报纸”时期的现实提出来的。二、新闻价值的定义新闻价值理论提出以后,历时一个半世纪。新闻学者包括最先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新闻学者,都没有给它一个明确一致的定义。美国新闻学学者庞德在他的《新闻学论》一书中说:“编辑们虽然非常了解构成新闻价值的要素,但要对其下一个明确有力的定义,仍感困难。”赫伯特·丁·甘斯在他的《美国新闻学评论》一书中则说得更玄:“新闻价值男的清晰了然,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日本《新闻学概论》作者杉村广太郎说,新闻价值“就是判断采录于新闻纸的新闻价值的多少的标准。”这一定义用被定义概念本身去加以解释,使人难得要领。日本《新闻学》一书作者小山荣山说:新闻价值就是“报纸刊载报道内容的评价标准“,但是评价标准是什么,作者仍未做明确解释。新闻价值定义是否就这样难以认识呢?其实不然。只要坚持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