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案例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案例一:八面来风善捕捉就业信息•1、某毕业班大三下学期一开学便安排在外地实习两个月,正当班上其他同学整装待发之时,小王却不动声色的忙开了:他先找了班主任,拜托班主任如有合适单位,请帮忙推荐,并留下两份自荐材料。然后他又找到学校负责就业推荐工作的老师,请他们有重要信息及时告知自己。•接下来,他走访了自己最要好的一位低年级朋友,拜托这位师弟定期到校就业信息栏看看,将有关重要信息及时通报给他。最后,他仔细查询了即将离开的两个月中各地人才交流会的信息,并据实际情况做了安排。做完了以上联系工作,小王安安心心的前往外地实习去了。这样,小王尽管人在外地实习,却总比班上其他同学消息更灵通,不断接到用人单位的面试通知,选择的机会颇多。实习刚结束,小王的工作单位也顺利敲定。•分析:在日常就业指导工作中,时常会听到有的毕业生抱怨:有这么多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学校怎么就及时通知他而不及时通知我?太不公平了!那些捷足先登者肯定是有特殊关系,得到了特殊关照!真是这样的吗?•据调查,所有院校都希望尽可能多的把自己的学生推荐出去,只要掌握了用人信息都会想方设法通知到有关的毕业生,而实际情况却是由于毕业班同学还是外出实习,就是做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或外出求职等,联系起来很困难,往往是一条信息要打很多电话,还不一定能找到本人,结果往往是那些一呼即应,或平时主动联系密切的同学总是能抢占先机;而联系不上或不及时的,则造成信息资源浪费,就业机会错过。•上述案例中的小王显然在这个问题上处理得很好,虽然他在求职关键时期人在外地实习,但他能够主动密切与学校联系,使得信息来源渠道畅通无阻,赢得了时间和机会。因此,作为毕业生应主动与学校各方面保持联系,多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就业多找一个门路和机会。•2、提前找好信息渠道•代小华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在双选会之前就与TCL电器销售成都分公司签约了。她的经验是,提前找好信息渠道。代小华在大三下期就开始上网浏览一些大企业的主页,根据企业的职位要求准备简历,并清楚地记下这些企业的招聘会信息。10月初,很多学生刚开始准备自荐书时,她已经把能够充分展示她才华的自荐书投到了美的、长虹、海尔、TCL等大公司。案例二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毕业生小何因为车误点,待他赶到某地人才交流会会场时,已是差不多收摊收场之时,他真是懊丧极了。要知道,他这次专程到某地是冲着A单位来的,A单位在他心目中向往已久,他曾经投过一份材料给该单位人事部负责人,该负责人曾表示对他的材料很感兴趣,并请他务必参加某月某日在某地举办的人才交流会,到时现场见面后可决定是否签约,可这次偏偏自己却迟到了,实在不凑巧。此时,会场内不少单位已录满人员,撤摊而去,剩下的单位也在整理材料准备收场,他很快便于工作看见A单位的摊位空空如也,昼顿时凉了半截,开始漫无目的的在场内瞎逛。突然,B单位的摊位令他眼睛一亮,该单位他也曾向往过,因为他的一位老乡就在此单位工作,且干得很不错,家乡父老对他是赞不绝口,只因为自己学历层次不够,未敢冒昧联系,今天既然来了,不妨试试看吧。他郑重其事的递上自己的一份材料,主动做了自我介绍,并说明了今天晚来的原因,凭着自己事先对该单位有一定了解,他与负责招聘的人谈得非常投机,最后该负责人指着手头一堆材料说:“初步人选已定,不过我们会考虑择优录用的。”一周之后,他意外的得到了B单位的正式面试通知,一个月不到便签订了正式协议。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分析:在求职过程中,有时会因为一些无法抗拒或无法预测的客观因素造成信息失败,机会丢失,碰到这种情况,一定要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在不利之中挖掘信息,寻找信息。•以上案例中的小何虽然在求职过程中暂时失利,但由于他平时积累了一定的信息,很快变被动为主动,及时把握住了新的机会,如果不是事先对B单位有所了解,很有可能这次将空手而归。因此,毕业生千万不能因一时的不利而垂头丧气,偃旗息鼓,而应在平时信息积累的基础上,积极的、主动的寻找新的机会,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案例三多说几句并非多余毕业时我只身来到来深圳闯荡。由于自身条件还不错,到人才大市场递上N份简历之后,很快就收到几份面试通知。令我意外的是:与招聘者交谈时,感觉他们对我的表现颇为满意,但事后却又杳无音讯。我知道有问题,但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那天,我又接到一家上市公司的面试通知。和往常一样,我一路上都在盘算如何从容应答,并做好了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到目的地后,我发现好几个应聘者已在等候了。从这家公司井然有序的面试程序上看,我预感此番竞争定将更为残酷。终于进入面试的关键环节——轮到老总对我发问了。这是一位很有亲和力的老总,经验告诉我:越是这样的氛围,就越要分外小心。老总的问题平淡无奇,无非是让我谈谈对所竞岗位的打算。在听我述说的过程中,我看不出他的表情有多大变化,知道自己的表现在他心目中肯定还达不到最高分,而只有获得最高分者才有资格被录用。我发言完了,老总略作沉思后抬头望望我:“今天就到这里,回去等我的通知吧。”而这句话,之前我已听过N遍了。从他平淡的眼神中,我知道老总是在以一种妥善的方式下逐客令。我实在不愿意失去这次机会,就认真盯着他的眼睛,说:“其实我更注重实干,这份工作对我而言轻车熟路,就看您能不能给我机会。”老总看我一眼,疲惫的眼神里闪过一丝稍纵即逝的亮色,随即点点头,示意我可以走了。三天后,我接到上班通知。事后,我从人事部的一大堆求职简历中发现,比我条件优越者大有其人。•分析:面试时间很短,老总不可能全面了解每一位面试者的真实内心,但我最后那句充满自信的话给他的印象无疑是最深的。案例四:期望值过高•98届毕业生小王来自云南罗平,直到当年3月份他还未落实工作单位。笔者去参加国家医药管理局的供需见面协调会,顺便将他的应聘材料带去帮他落实单位。刚好罗平有一家制药厂要他,专业对口,又是家乡,然而他本人的择业意向却是:单位地点必须在昆明市,至于到昆明的什么单位、具体做什么工作都无关紧要,除此以外,什么单位都不考虑。在这种心态下,结果自然难以如愿。•分析:小王的思想在当前毕业生的择业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少毕业生过于向往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中心城市,最低的期望也是回自己家乡所在地的中心城市。他们只注重经济文化发达、工作环境优越的一面,而忽视了人才济济、相对过剩的一面,择业期望值居高不下,甚至还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导致主观愿望与现实需求之间的巨大落差。案例五:自负而失败•毕业生小D口才不错,在与用人单位代表面谈时自我感觉良好。一番海阔天空的高谈阔论以后,当对方问他的个人爱好是什么时,他竟得意洋洋地宣称是“游山玩水”,结果被用人单位毫不犹豫地拒之门外。•分析:小D的失败是典型的自负心理造成的。自负在心理学上指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从而失去自知之明。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不少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总是自以为是;自负自傲,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夸夸其谈,胡吹海侃,结果留给用人单位的是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试想,有哪家单位肯要一个不知天高地厚、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的毕业生呢?案例六:要求苛刻令单位无法接受•我校现代财务管理专业某毕业生与某集团公司经过双选、面试考核,终于进入签约阶段,协议书首先由毕业生本人签署应聘意见,该生在“应聘意见”一栏中写下了以下6条要求:(1)从事财会工作;(2)每周工作五日,每日八小时工作制;(3)解决户口,提供单身住房;(4)住房公积金、劳动保险、养老保险等相关支出均由公司负担;(5)每半年调薪一次;(6)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例如考研等)。单位鉴于以上条件不能完全答应,将协议书退回,并建议修双后再签。最终,该生因坚持自己的意见而未能被录用。•分析:该生未被上述单位录用,根本原因在于所提要求过于苛刻。笔者曾与该集团人事部负责人取得联系,了解以上条件为什么不能完全答应,该负责人说,这位同学提出的6条要求,有些我们是可以满足,也应该做到的,比如:安排专业对口的工作,八小时工作制,解决户口,提供各种福利等。但有的款项就无法答应,比如,每半年调一次薪,这种要求恐怕任何单位都无法答应。又比如“公司不限制个人发展”一条,从毕业生角度来看,提出这样的要求可以理解,但从用人单位来讲,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我们鼓励个人提高自身素质,但如果服务期内想考研就考研,不受单位任何约束,单位肯定是不能答应的。尽管这位同学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这种苛刻的条件我们是无法接受的。案例七:被动等待坐失良机浙江某单位向学校发布了要来校招聘大量人才的信息,校就业指导中心迅速公布并电话通知了各学院,各学院反应不一,有的学院书记亲自打电话与对方联系,推荐自己符合条件的毕业生,有的则主动邀请对方到学院来选毕业生,有的则用特快专递寄出了学生的推荐材料。而与此同时,部分同学却在等待面试通知,认为反正该单位要来校招聘,等来了再投材料也不迟。后来,这家单位真的来了,人事部门负责人却非常抱歉他说:“真对不起,其实,我们几天前就已到贵校,但刚跨进贵校校门,就被贵校某学院盛情‘拦截’而去,晚上住在贵校招待所,闻讯而来的毕业生一拨又一拨,结果我们的计划提前录满了。”在场的毕业生后悔不已,机会就这样在等待中错过了。•分析: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机会应该说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就看你如何把握它。各种招聘人才的信息,每时每刻经过各种渠道在发布、在传递,好比一条河流,信息是一朵朵浪花,你抓住了,就归你所有,你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因此,只要你认准这条信息对你有用,你感兴趣,就必须主动以最快捷的方式向发出信息方作出反应,让对方知道你、了解你,才有可能看中你。机会往往就是这样被主动者拥有。案例八: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我校经济系今年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因外出找工作单位,后又在该单位实习,竟然错过了该学期某课程的考试,由于缺考,这门课没有成绩,只好重修,酿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由于重修,毕业证、学位还不能按期拿到,由此必须推迟到单位报到,少拿几个月工资不算,还有可能被单位退回学校。•分析: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一定要正常处理好求职与求知的关系,求职固然重要,但切忌影响正常学习。上述案例中的学生显然没有处理好这对关系,以致顾此失彼,得不偿失。《痛定思痛:20次面试失败之后……》毕业求职一年,我20次面试失败,留下了痛心的思索。我从吉林长白山沟考到京城,在某名校学行政专业,连年获校级一等奖学金,当了3年班长,被评为学校优秀干部。与同学们比,我本应是用人单位争抢的啊。大年初五,我跑回北京找工作。第一天,在网上投递10份简历后,就接到3家企业面试通知。带着自己厚达15页的简历,穿着新买的500元大衣,我信心十足地面试去了。在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人事主管看过我的简历后非常满意,决定最初3个月月薪定在2500元,正式录用再加1500元。可在落笔签约时,我问了一句:“能解决北京市户口吗?”公司无法满足我的要求,第一次面试失败。经历五次面试,五次都同样无法解决户口后,我找到了一个政府机关,成了公务员解决户口是没问题的,但不可心的是工作,听说天天要在文山会海中度日,薪酬也不高,我想还是再拖一拖。面试时我的态度模棱两可,让考官看出来了,面试第6次失败。后来听说一个清华硕士被录取了。人力资源部经理助理是我可心的工作。第十次面试在一家跨国公司进行。整整一个下午五轮考试。中文口试、中文专业基础笔试、英语口试和中英互译4关过后,我打败3名竞争对手。最后一轮考试是计算机Excel操作,限时25分钟,我超时2分钟。考试结束,人事部主管说:“很遗憾,要是再快2分钟就好了。”时间流逝,我迎来第20次面试。单位是一家位于亚运村的国企,让我做文秘工作,实习期月收入近3000元,能给我一个北京市户口。这是一个不错的单位,我签下了名字。人事处长说:“不过,5年内你不能离开单位。”5年?时间太久了,我还想积累两三年工作经验后考MBA呢,我把单份合同书扔进了废纸篓。第20次面试失败了,我已觉得身心疲惫,一提找工作就想吐。现在,我已决定不再去面试,安心准备考研了。静静的夜里,我陷入思索:做学生16年,学习上我一

1 / 5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