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辅导资料(第五章)一、本章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目标与要求〕帮助学生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科学论断的含义及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所具有的重大指导意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迫切性,充分认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重要性。〔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重要意义。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教学难点:1.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时排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因,正确理解消灭剥削与现时剥削现象客观存在、实现共同富裕与目前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2.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和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出现的新特点。3.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教学时数〕共4个课时。第一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1、历史背景--中国进入并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总结一五计划和苏联建设经验教训的结果〕〔1〕总结了“一五计划”执行的经验教训。〔2〕总结了苏联的经验教训--就是要走自己的建设道路〔一是苏联模式有弊端;二是苏共20大的召开。2、内容:〔1〕理论成果〔一〕--《论十大关系》〔八大前的探索成果〕:第一,内容:A.前五大关系主要讨论经济问题.B.后五对关系主要论述了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以及中外之间等关系.第二,重要性:它在某些方面指向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开启了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2中心重工业〔苏〕,协调发展,指导建设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强国防建设农轻重关系,沿海与内地的关系,经济生活与国际建设的关系试图找到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发展内地〔苏〕,争取和平发展沿海--两个大局--西部大开发国家、集体〔苏〕、个人利益三兼顾--经济体制改革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的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已涉及到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中央统一领导〔苏〕,扩大地方权力--政治体制改革三个离不开--民族区域自治〔苏:大俄罗斯主义〕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党与非党的关系,革命与反革命的关系保留民主党派,让其发表意见〔苏:取消了民主党派〕是非关系,中外关系。初步提出了政治建设的若干方针〔2〕理论成果〔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八大后的探索成果〕A.历史背景〔一是1956年秋冬国内出现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二是苏共20大上,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达林及随后出现的对斯达林的评价问题的争论,也引发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社会矛盾问题的思考〕。B.内容〔一是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的理论依据;二是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理论;三是肯定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要内容;四是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基本原则和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其目的是更好地搞建设,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方法是民主方法;原则是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公式是团结-批评-团结〕。C.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学说的意义:第一、这一主要矛盾的提出是对斯大林关于社会矛盾观点的重大突破,是对《论十大关系》关于社会矛盾问题的补充。第二、这一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党的八届三中全会被放弃,坚持政治斗争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从而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十年“文化大革命”。第三,这一主要矛盾被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重新确认。并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D.理论贡献:第一、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矛盾的学说,取得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成果。第二、在社会主义革命史上第一次把工人阶段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作为人民内部矛盾进行理论说明。第三、正确地提出和论述了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3〕其他理论成果3、正确认识和评述〔1〕其正确之处:一是有些是成孰的,或比较成孰的,如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三兼顾,多党合作方针,农轻重关系等等;二是有些不成熟,如对基本矛盾的不同理解;三是有些正确的没有坚持下去,如知识分子政策,搞资本主义等等;四是他作了开创性的工作,为邓小平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其不足之处:〔3〕正确认识其原因:由时代局限性决定的此外,还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等等。二、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曲折发展1、原因:〔1〕社会主义〔科社运动从?年开始;到1957年有?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年建立,3到当时有?年〕〔1848-1957〕及其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不长〔1936-1957〕,人们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还不完全清楚。〔2〕我国过去长期处于阶级斗争的环境,习惯用阶级分析方法分析一切。〔3〕对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科学研究。〔4〕对客观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2、表现:〔1〕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2〕政治上容易把阶级斗争扩大化。〔3〕把党内不同意见视为阶级斗争、路线斗争。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继续探索〔1959-1966年〕〔1〕“文革”前夕的探索成果〔共十点,强化〕:一是提出了不能剥夺农民,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因为农民既是劳动者又是私有者;超越社会发展阶段是左倾错误〕。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可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毛泽东提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分阶段的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邓小平的初级阶段理论:三是反对平均主义、重视商品经济、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的作用-邓小平提出了市场经济理论四是提出了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等等思想-邓小平提出了改革开放理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五是强调建设中要认识规律,克服盲目性;六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七是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1954年提出要50年-1956年改为50-100年,1961年改为100年〕-初级阶段需要100年的时间;八是提出了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就无法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战略九是提出了按照农轻重的秩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提出了反对和抵御和平演变等等-反和平演变的理论〔突出它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2〕“文革”期间的积极探索:党际关系不影响国家关系;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不称霸。4、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刘少奇的探索;〔2〕周恩来的探索;〔3〕陈云的探索;〔4〕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的探索。第二节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1、提出的理论依据--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探索。〔1〕马、恩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与探索〔第一,设想-起点;阶段;经济政治文化上的特征;第二,探索-社会主义本质的双重性理论,即发展生产力和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双重本质;东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设想的起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它所处的发展阶段-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经济上的特征-生产力高度发达;实行社会所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政治上的特征-阶级消灭、国家消亡文化上的特征-精神文明高度发达、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因它消除了自然、阶级和旧思想三种压迫;且按劳动者需要进行分工〕4↗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生产要素→→→→→发展生产力↘↗解放发展生产力劳动具有二重性资本具有二重性社会主义↘抽象劳动→创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剥削工人、↗↘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片面发展〔2〕列宁对社会主义根本特征的概括〔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并要贯彻物质利益原则〕。〔3〕斯达林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变通〔生产关系特征是实行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政治特征是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体制特征是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特征是一党制、两院制和联邦制等等〕。评述:其成功之处:一是强调了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二是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三是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商品、货币和价值规律;四是指出了仍然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其弱点是:一是认为生产资料不〔生活资料〕是商品,价值规律不调节〔流通领域〕生产领域,全民-全民之间不〔集体-集体〕是商品关系;二是在社会发展阶段上,急于求成;三是在阶级斗争问题上,认为国内阶级斗争是国际阶级斗争的反映。〔4〕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特征的变通〔生产关系特征是公有制、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分配方式并存;经济体制特征是计划经济;政治特征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治体制特征是人大制、多党合作制、单一制、民族区域自治等等;文化特征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双百方针〕。2、提出的国际背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争论(1)第一次是1841年,〔英〕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与布林德利连续三天的论战,作为这场论战的记录,欧文于当年出版了《罗伯特.欧文和约翰.布林德利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的公开论战》;(2)第二次是1846年,恩格斯在巴黎开展工人运动时,受到了格律恩分子的围攻-1847年,他出版了《共产主义原理》一书,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作了开宗明义的阐述;(3)第三次是后来,马、恩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了理论上的论证。3、提出的历史依据--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存在种种误解:〔1〕在所有制结构上,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2〕在分配上,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分析原因〕。〔3〕把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穷则革命富则修、某乡长为争得贫困乡而引以为荣〕。〔4〕把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4、形成过程〔1〕197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是邓小平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本质,并开始否定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阶段。〔2〕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后,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思想逐步形成的阶段。〔3〕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确立阶段。5、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它在生产力方面的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一,原因:一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三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四是由当今时代的主题决定的。第二,其科学性:一是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都讲全了;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发展生产力;三是指明了它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体现;四是其本质内涵是:强调要在坚持四项基本5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第三,其科学内涵: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路线方针政策,即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体制改革,消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经济总量。〔2〕它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本质--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第一,其决定因素:由生产力方面的本质决定的。第二,其科学内涵;一是消灭剥削制度和剥削现象:提问:我国今天有没有剥削现象?我国今天有没有剥削制度?剥削现象等不等于剥削制度?谁决定我国有剥削现象?今天有剥削现象是否意味着今后我们就不消灭剥削了?二是在保持适度收入差距的基础上避免两极分化:提问:消除两极分化是不是个人收入没有差距?为什么个人收入要有差距?什么样的收入差距是适度收入差距?消灭剥削等不等于消除两极分化?我国能否消除两极分化?第三,这种概括的科学性。一是抓住了社会主义制度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不同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是生产力方面的区别或是生产关系方面的区别?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图形分析〕;二是它具有操作性,因为公有制、私有制及其所有权、使用权在现实中难以操作,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具有操作性;三是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非本质的东西当做社会主义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