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重要知识点集锦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识过程党的幼年时期遵义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延安整风党的七大(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客观需要;源于对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两次历史性飞跃: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两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邓小平理论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科学发展观回答了“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第二节毛泽东思想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重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1.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2.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3.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初步结合。2、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形成。3、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并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作出了科学的、实事求是的评价。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就他的一生来看,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第三节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环境是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第一,世界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主要斗争形式由武装斗争转变为和平竞争,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第二,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关注和重视的大问题。第三,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突飞猛进,成为这个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最显著的特征。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前提:大跃进,文化大革命。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3、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理论依据:“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三大,在全面改革初步推进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第三阶段,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在改革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以1992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谈话和十四大为标志,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党的十四大党,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第四个阶段,党的十四大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多方面推进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党的十五大以来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二)主要内容:发展道路论、发展阶段论、根本任务论发展动力论、外部条件论、政治保证论、战略步骤论、领导依靠论、祖国统一论建设社会主义全局的四大基本理论1、社会主义本质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背景和条件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五节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形成首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党的十三大根据邓小平的思想,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问题,强调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同时,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十七大报告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其次,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我国发展既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空间,也承受着来自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巨大压力;我国发展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最后,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世界各国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增长,而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应该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更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泛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我们所追求的发展,不是片面的发展、不计代价的发展、竭泽而渔式的发展,而是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一节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思想路线也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的思想路线就是指这个政党确定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务得事实”指务必得到客观事物的事实情况;“每求真是”指不断追求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特点1、中国共产党初期,没有提出思想路线问题2、1930年,毛泽东写了《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3、1937年,毛泽东发表《实践论》、《矛盾论》,论证了正确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4、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5、延安整风中,毛泽东不仅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而且从思想作风和党性高度,批判了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6、中共七大,确立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中共党内的指导地位。实事求是的具体内容:“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引导我们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在1958年以后,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这条思想路线,使我们党的工作出现了曲折。1958年“大跃进”,新闻报道昏话满篇,对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推波助澜。(由于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