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第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于中国革命进程中正反方面的实践经验。第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第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开辟自身的发展道路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涵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中国的优秀文化相结合,以形成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一、毛泽东思想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其核心和精髓是实事求是。它紧紧围绕着中国革命和建设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密切关联的重要的理论观点,成为一个科学体系。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基本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8.马克思主义哲学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2.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四、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一、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政策方针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方式,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1)对党的历史方位的科学判断(2)从国际形势看,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3)从国内形势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4)从党的建设看,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领导,本质在执政为民2三、、“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四、“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2.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3.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理论高度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一、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2、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3、当代世界的发展实践和发展理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借鉴。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发展的重要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关键;(2)如何发展?1.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2.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好发展社会生产力;3.要更加有效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4.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又好又快发展。(3)以人为本的内在涵义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以人为本,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要求(40如何做到以人为本?1.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好落脚点;2.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3.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保障人民各项权利,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5)如何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1.按照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促进各个环节相互协调;2.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大力建设生态文明;3.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6)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好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1.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3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第一,经济上,是以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呵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非社会主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很大比重,是主体经济成分。第二,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双重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第三,文化上,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种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6月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正式提出,12月完整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原因:(1)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不能离开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改造而孤立进行。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实践证明了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2)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然要求和必要条件。(3)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经济和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工业化的需要。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能性第一,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第二,土地改革后,为发展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广大农民具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第三,新中国初期,党和国家在合理调整工商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第四,国际形式也有利于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及其对中国建设的支援,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有利的国际因素4过渡(一)初步的设想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0、15年至20年时间。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认为当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的时候,就可以进一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二)国民经济恢复1.从1949年到1952年,集中力量恢复国民经济、继续完成民主革命任务;2.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完成土地改革后的农村及时地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在调整工商业过程中,采取对私营工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