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民族自决”到“民族区域自治”——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变和发展主讲:赵启燕内容提要•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变的原因探析•历史启示《国语·周语上》载: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蛮夷“要服”,戎狄“荒服”。羁縻政策•羁:马络头•縻:牛靷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吾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五族共和论•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方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南京国民政府的民族政策•1942年8月,蒋介石在《中华民族整个共同的责任》的演说中指出:“我们集许多家族而成为宗族,更由宗族合成中华民族。……我们中华民国,是由整个中华民族所建立的,而我们中华民族,乃是联合我们汉、满、蒙、回、藏五个宗族组成的一个整体的总名称。我说我们是五个宗族,而不是说五个民族,就是说我们都是构成中华民族的分子,像兄弟相合成家庭一样。”1943年,蒋介石写出《中国之命运》一书,将宗族论系统化、理论化。民族自决是指各民族有权不受外界压力,自由地决定本民族政治地位和追求本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领土范围内,在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下,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少数民族以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享受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一、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一)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主张的历史开端•《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外必须“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对内“统一中国本部(东北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实行自治,成为民主自治邦”,“用自由联邦制统一中国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华联邦共和国”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针对国内民族问题作出的第一个专门性的文件:《关于中国境内少数民族问题的决议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中国苏维埃政权承认中国境内少数民族的自决权,一直承认到各弱小民族有同中国脱离,自己成立独立国家的权利。蒙古、回、藏、苗、黎、高丽人等,凡是居住在中国的地域内,他们有完全自决权:加入或脱离中国苏维埃,或建立独立的自治区域。……”中国共产党贯彻民族自决主张的一系列决议、布告、指示:•1934年11月19日发布的《关于争取少数民族工作的指示》:动员全体战士向少数民族广大的群众宣传红军的主张,特别是民族自主和民族平等。•1935年1月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对于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主张民族自决、民族平等,与汉族工农群众同等待遇,反对汉族地主财老的压迫。……•1935年印发的《共产党红军对番人主张》:建设番人共和国自治会,番人独立,番人治番……•《回民斗争纲领》:“……回族穷人自动建立自己的回民联合会、回民自治区、回民共和国、回民苏维埃政府,实行回民自决。”1937年8月洛川会议《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动员蒙民、回民及其他一切少数民族,在民族自决和自治的原则下,共同抗日”(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民族政策重心从“民族自决”向“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转型毛泽东:《论新阶段》•第一,允许蒙、回、藏、苗、瑶、夷、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对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毛泽东:《论新阶段》•第二,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的地方,当地政府须设置由当地少数民族的人员组成的委员会,作为省县政府的一部分,管理和他们有关的事务,调节各族间的关系,在省县政府委员中应有他们的位置。毛泽东:《论新阶段》•第三,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宗教、习惯,不但不应强迫他们学习汉语,而且应赞助他们发展用各族自己语言文字的文化教育。毛泽东:《论新阶段》•第四,纠正存在着的大汉族主义,提倡汉人用平等态度和各民族接触,使日益亲善密切起来,同时禁止任何对他们带侮辱性与轻视性的语言、文字与行动。上述政策,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应自己团结起来争取实现,一方面应由政府自动实施,才能彻底改善国内各族的相互关系,真正达到团结对外之目的,怀柔羁縻的老办法是行不通的。(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发展•《回回民族问题》与《蒙古民族问题》•《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的提纲》(四)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成功典范:内蒙古自治区的建立•内蒙古的复杂局势•1946年4月召开内蒙古自治运动会议•1947年4月召开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1947年5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正式成立《施政纲领》规定:内蒙古自治政府,是蒙古民族各阶层,联合内蒙古区域内各民族,实行高度自治的区域性的民主政府;它以内蒙古各盟旗为自治区域,是中国的组成部分。各级民族区域自治机关:•关中新正县一区一乡、九乡回民自治乡•定边县城关区新华街回民自治乡•陇东三岔回民自治乡•盐池县四、六庄回民自治乡•城川蒙民自治区•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确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六章“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反对帝国主义和各民族内部的公敌,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凡各民族杂居的地方及民族自治区内,各民族在当地政权机关中均应有相当名额的代表。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之内,在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区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机关统为中央人民政府领导下的一级地方政权,并受上级人民政府的领导。自治区的建立,得依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而定,既可以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也可以一个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自治区,在该自治区内的各人口很少的其他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区域自治。二、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演变的原因探析(一)中共二大提出“民族自决”的历史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自决浪潮的冲击•清末民初中国政界和学界关于联邦制思潮的影响•俄国革命的经验和苏联模式的示范作用•共产国际集权体制的约束•幼年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不成熟和对中国国情了解的不足1921年,李大钊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曾对联邦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由专制而变成共和,由中央集权而变成联邦自治,都是德谟克拉西的表现。(二)六届六中全会中共民族政策转变的原因•日本借“帮助民族自决”为幌子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中国共产党对国内民族情况的日益了解•中国共产党理论水平的不断提高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的步伐•1931年9月18日,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我国东北全境•1932年,打着“民族自决”、“顺应民意”的口号,建立伪满洲国•1933年扶植以德穆楚克栋普鲁为首的伪蒙古军政府和伪蒙疆联合委员会•1935年策划华北自治运动•在回族地区煽动“大回教主义”1939年12月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我们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之一。……从很早的古代起,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广大的土地之上。我们中国现在拥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十分之九为汉人。此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中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中华民族不但是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中华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对外来民族的压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这种压迫……所以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优秀的历史遗产的民族。(三)“民族自决”与民族区域自治并行的原因•共产国际的制约因素•民族自决深入人心,在抗战的关键时期,为了团结各民族共同抗日,不具备放弃民族自决的有利条件共产国际七大强度:要避免机械地把一个国家的经验套用到另一个国家,避免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系统公式代替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三、历史启示•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推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团结,推动了各民族的大发展•新时期必须坚定不移的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中国历史应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中国历史与历代王朝史应当有所区别,王朝的疆域并不等于中国的疆域;王朝的兴亡并不等于中国的兴亡。•中国历史之所以形成整体发展,核心是中国的文化。这个文化以汉文化为中心,吸取了各族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不平衡性(民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其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结论:•我国国土之内,自古以来居住着不同的民族,由于社会生活的共同要求,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且相互融合,发展了共同的社会经济文化,构成了整体。在整体之内的各族,各有具体情况,社会发展不平衡,但同在中国历史的整体之内。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理论核心•中国历史应该是中国各民族共同的历史(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