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美德教育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技术与效益报告翁牛特旗“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组我旗“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美德教育实效性实验研究”课题,于2007年8月在中国教育机制研究分会和中华伦理学会中华美德教育研究会总课题组立项,同年9月开题,现在已经完成一轮三年的实验研究。三年来,经过我旗全体参研人员共同努力和创造性的工作,完成了各项预期任务,取得了显著效果,经申请,课题项目管理单位准予结题。有关课题实验组织运作情况已经在《课题工作报告》中进行了全面总结,现在,把进行此课题实验研究的基本理念、技术措施和取得的研究成果作如下报告。一、实施课题研究的基本理念本课题研究之初,曾对课题内涵、性质、指导思想、行动目标和实施原则进行了预设,经实验证明这些基本理念是正确的,对实验研究起了重要指导作用。(一)课题主要概念界定1.“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这两个课题核心概念的诠释,我们完全认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全国总课题组组长栾传大教授的表述。“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指中国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她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内涵包罗极为广泛。从内容上来概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民族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从历史长河流淌轨迹来看,她不仅包含古代传统美德,亦包含近代革命传统美德和当代英模美德。”“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对广大青少年,特别是对中小学生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系统影响的活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华根”、“中华魂”的教育,是“血统”与“传统”的整合。它不仅是学校德育内容的基础,而且也是我国现代学校德育的源流。从现行学校德育内容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内容对照看,现行学校德育内容及中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都能找到渊源。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现行学校德育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2.“民族地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效性实验研究”:这一概念是我旗所确立的研究课题名称。它概括了课题的研究范围、内容、方法、目标和宗旨。范围:指在我旗蒙汉族杂居特定地区;内容:以中华传统美德为主要,融合本地民族特色突出、纯正、有影响的礼仪习俗;方法:采取做科研课题的方式落实传统美德教育行动;目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蒙汉民族中小学生道德素质,探索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行之有效的经验;研究重点:放在如何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上。3.课题研究的性质及其定位我旗进行本课题研究,是在认同全国一些地区学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2实验研究”经验成果的基础上,从我旗实际情况出发,所进行的区域性实验行动研究。在课题研究性质上,既有已有成果借鉴的应用性,又有结合实际的创新性。主旨是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广泛吸收全国各实验区、实验校“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经验之精华,探索构建适合本地区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操作方法,将传统美德教育内容落到实处,取得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本课题研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落实党和政府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系列文件精神;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中小学生校本课程;改革学校德育工作,体现育人为本,校家互动,知行统一,重在实践;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广泛学习借鉴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实验研究的新成果和先进经验,研究探索符合实际、切实可行、确有实效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途径与方法;引导中小学生继承发扬中华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三)课题研究要达到的目标本课题实验研究预期达到的具体目标有四点:1.参加实验的中小学生熟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主要德目及其要义,能熟练讲解主要德目的典型故事;能记诵发生在我地区及蒙古族中的经典美的故事;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忠于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与品行优劣;能用传统美德自我调节、自我约束、自我修养,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与学校行风整顿、师德建设密切结合。学校领导和教师不但要做到掌握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内涵和确切要义,熟练引证相关典故,成为传统美德的出色传播者,而且能身体力行,以身作则、率表垂范,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民教师。3.传统美德教育与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守则》、《规范》要求和时事、节日教育及家庭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有机整合,减少重复,互补互促,知行统一,重在实践。探索构建协调、有效的学校德育途径方法和保障机制。解决学校德育目标空洞分散,内容脱离实际,教育知行分离,工作形式化、表面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不配套等问题,增强学校德育的针对性、主体性、实践性和实效性。4.学校主动与旗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办、关工委等相关单位密切协作,将中小学传统美德教育与社区公民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维互动式的传统美德教育机制,促进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四)课题研究实施的原则1.与时俱进原则中国传统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应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传承民族传统美德,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科学地编制德目体系,精选传统道德中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进行重释,赋予新时期要求,体现时代性。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健康的精神底色。32.整体优化原则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民族精神的源流、根基和灵魂,是学校德育的基础,但不是学校德育的全部;与其他的德育内容有一定包容关系但不能完全代替。因此,在总体规划、时间安排、教学组织上,应通盘考虑,有机整合,统筹运作。既要体现学校德育内容上的全面性、整体性和科学性,又要体现班级、学校和家庭教育上协调一致,和谐有序,注重整体效果。3.主体互动原则德育是参与主体对道德规范、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德育教学和活动中,既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自主认知、自我教育、主动发展。道德表现在人们交往互动之中,师与生、生与生、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互动是学校德育取得实效的关键。多种互动的速度、深度、广度和高度,是提高整个学校传统美德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加强主体间的互动,在互动中深化美德认知,增强美德感受,落实美德行为,养成美德习惯。4.针对性原则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针对学生现实的品德状况,体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时施教。提前预测提示,随时观察点拨,事后评价引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同时,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加强行风建设、师德建设的重要措施,与教育行风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5.知行统一原则知行统一是德育的根本原则,首先要解决“认知”的问题,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后是“践行”,按着美德要求去做,在道德实践中体验,增强实践和判断能力,最后养成行为习惯。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安排、内容选择、教材编制、活动设计等,一切要从实效性出发。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教师与家长密切合作;注重生活实践,组织多种贴近生活、回归生活的互动。细节之中见美德。制定行为规范,采用多种方法强化训练,“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切实在行为习惯上发生变化,见到实效。6.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原则。要把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充分整合和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要特别重视发挥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对中小学生成长的积极影响,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四)课题研究方法说明本课题实验以行动研究法为主,辅助运用实验研究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系统研究法等多种科研方法。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属于贯彻党和国家文件精神的工作性应用研究,适合运用行动研究法。在研究中行动,在行动中研究;强调教育过程,注重实效。本课题运用行动研究法,实验校领导和教师首先要针对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制定实验行动方案,按方案预设实实在在地付诸实验行动,在行动过程中不断反思总结、修订方案,再付诸新的行动,深入地实验研究。2.实验研究法。本课题基本属于已有研究成果的应用验证,符合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需要经历:提出理论假说→自变量设定与控制→测量对比评价→形成实验报告等过程。本课题理论假设即《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实现目标”;自变量设定即“课题实施要点”和“德目操作规程”。由于这种工作性4研究很难设对比班(校),很难进行变量控制,因此只能凭学生道德意识提升和行为改善的程度评价实验效度。所以笔者认为,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法”,只能作广义的理解——付诸实践来验证,其效果多以经验为参照的描述为主,但是,科学地进行“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统计对比数据,对实验研究效果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作用。3.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通过搜集和分析综合文献资料而进行的研究。本课题不但通过查阅、参考大量同类课题研究成果资料设计了详实可行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而且依靠文献资料研究确立了本地区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编写了整套活页教材——《中华美德教育》报。4、观察法。观察是获取事物发展变化信息,认识事物最常用的方法。观察不光用感官去感觉体察,还包括用头脑去感觉思考。本课题实验过程中,引导师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发现人与他人、人与群体、人与社会互动中的道德表现,分析判断其是否符合传统美德规范,怎样做才符合传统美德规范。加强道德体验,提高道德审美能力。5、问卷调查法。即把要了解的人和事,按一定的研究目的,命制若干能反映被试者真实观点的试题(通常用客观选择的题型),印成调查问卷,让被试者填写,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做出判断。本课题在实验过程中,旗课题组设计了孝亲敬老、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三个德目调查问卷,部分实验校进行了调查分析。课题实验即将结束时,旗课题组设计了部分德目的综合问卷,对中小学实验班和非实验班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状况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6.系统研究法。系统研究方法源于系统论,它的基本理论原则是整体性、层次性、有序性、动态性。根据系统论原理,我们把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一个大的系统进行整体性研究,按德育空间划分,可以分为学校、家庭、社会三个分系统;按德育要素来划分,可以划分为目标、内容、途径、方法、评价五个分系统;按学段划分,根据我们所选定的实验对象可以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分系统;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注意三类分系统纵横贯通、衔接递进、螺旋上升的结构关系,注重整体性,追求取得最佳效果。二、美德教育内容体系构建(一)斟酌取舍构建德目内容体系在传统美德教育内容体系的设置上,我们经过一个不断加深认识,不断斟酌取舍,不断提炼概括的过程。在进行课题预设时,我们本着弘扬传统、利于现实、青少年必需的原则,广泛借鉴了古今学者见仁见智的德目选择。将古代传统美德、近现代革命精神和当代英模美德融为一体,确定了以下20个德目:爱国爱民、孝敬父母、尊师重道、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诚实守信、严己宽人、人贵有耻、整洁健身、见义勇为、求索创新、勤劳节俭、见利思义、清正廉洁、敬业奉献、勇毅力行、民族团结、谦恭好礼、善亲贵和。旨在使师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中华传统美德全貌。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所选的德目有些内容是交织重叠着的,应该将这些德目整合或拆分。于是我们又本着承扬精髓、结合实际、突出重点的原则,对原来选定的德目进行再加工。重新概括为15个德目,即:孝亲敬老、立志勤学、尊师重道、诚实守信、谦恭礼让、团结合作、勤劳节俭、环保卫生、求是创新、爱国亲民、民族和睦、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崇荣知耻、自强不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