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从这一层面来说,它们都具有相同的成分,但从其他层面来说,又具有不同的成分。民族主义是一种价值原点、元价值观,是一种绝对至上的思想和行为的范式、准则,它通过其他价值观得以体现;民族精神是一种“本位精神”,是一个民族的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区别特征,它直接渗到民族的生活和生产的方方面面。民族主义的作用具有二元性,从整个世界的视角来说,它既具有积极的作用,又具有消极的作用;民族精神却不具备这样的二元性,从本民族的视角来说,它的作用是积极的。关键词民族主义民族精神区别研究的视角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内涵不同民族主义是一种元价值观,价值原点,是民族的成员关于本民族的相关价值观的基础;而民族精神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特性,是一种本源的精神状态。民族主义民族主义(nationalism)是民族共同体的价值原点、元价值观。它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要求对本民族的绝对至上、绝对忠诚。民族主义有双重内涵——“文化民族主义”(culturenationalism)和公民民族主义(civicnationalism)。前者和民族个体连在一起,是民族主义在民族国家产生之前的形态,建立在血缘、地域和(广义的)文化①认同上,是一种单一的文化标识。个体通过民族满足精神和物质的需要②:生存、庇护、认同、归属等等。这是就民族而论民族。后者和国家、主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它是指生活在统一民族国家内的公民,他们拥有共同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理念,价值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民族主义要求一切以民族国家③的利益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民族国家的利益。这种民族主义是就国家而民族;要求以本民族的利益(包括经济、文化、领地……)为根本出发点——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准则。民族精神民族精神(nationalspirit)是一种民族性格、民族属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①“广义的文化”包括共同的经济、语言和心理素质。②一切行为的背后都是自觉或不自觉的为了满足需要。③“民族国家”,即以民族为基础的国家。19世纪后,民族国家逐渐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民族国家间的关系成为国际关系的主体。族最重要的要素,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持。关于民族精神的内涵,一直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对“精神”一词的意义的理解的不同而引起的。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基本上可以和“意识”划等号,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广义上的——包括一个民族的所有意识。有精华,也有糟粕;良莠不齐。而就复合词“精神”的词源来讲“精”,细微之意;“神”,能动作用之意④。此时的精神指成为事物精华和深层活动的积极意识,而这种民族精神是狭义上的——在民族发展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能够促进民族前进的那些积极的、优秀的、起支撑作用和推动作用的精神。所谓的民族精神的“二元性”,是犯了“名”和“实”的错误。民族精神不应当包括民族意识中落后、腐朽、甚至反动的成分。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外延不同民族主义民族主义的外延极其广泛。从政治上来看,有独立民族主义、奴役民族主义,统一民族主义、分裂民族主义,殖民民族主义、反殖民民族主义等;从历史来看有古典民族主义、现代民族主义;从性质来看有积极民族主义、消极民族主义,进步民族主义、落后民族主义等。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民族主义逐渐隐性化,比如,“中国威胁论”“新帝国主义”“欧洲地区主义”等等。从民族特征上来说,有以下几种:族裔民族主义,表现为原始的部族民族主义和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政治民族主义,把民族问题与国家问题紧密联系。经济民族主义,表现为经济独立和贸易争端,如,贸易保护主义、贸易自由主义、经济霸权主义等等。文化民族主义,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母语文化认同,如,文化传统优越论、语言优越论、文明冲突论、文化霸权主义等。宗教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对世界化的不同宗教的认同,如,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泛基督教主义等等。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和民族主义的外延明显不同。如,英国人“对消除对立丧失信心而完全听从经验⑤”;爱尔兰人“感情和热情无疑是占优势的,理性必须服从它们⑥”;意大利人“具有两千年历史并具有坚忍不拔的民族生命力⑦”。又如,美国人富有开拓精神,崇尚白手起家,追求成功,注重个人奋斗,强调从小自立;韩国人信奉儒家思想、团结、奋争、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烈的国货观念;强烈的忧患意识,日本人善于借鉴与创造,忠孝至上的爱国情结;新加坡人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强调“我是哪国人的民族精神和国家意识”;德国人理性主义,具有思辨精神,严谨而有秩序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勤劳、勇敢、智慧、节俭等品格以及在对抗外来侵略时的团结一致、不怕牺牲的积极、普遍甚至带有狂热情绪的反抗精神大为称赞。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特性不同民族主义④《张岱年全集》第五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页。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页。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561页。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177页。强烈的感情色彩民族主义建立在民族共同体的基础上,具有共同的心理认同和感情体验常和爱国主义联系起来,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和火一般的热情性格。民族主义常常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鼓舞人心的巨大力量。它通过简明的政治口号,激发本民族个体的忠诚和报效本民族的热诚。正如安德森在他的《想象的共同体》中说的一样:“在过去两个世纪中,超过数以百万计的人们甘愿为民族……去屠杀或从容赴死。”1789年法国国民议会宣布:“主权……属于整个民族。”“在决定对奥地利宣战时,在‘祖国在危机中’的口号下,使整个法国民众紧急动员起来。有人说1789年两大遗产,这就是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而其中的民族主义比自由主义更为强烈。香港作家陶然的“奴仆国论”激起了在港菲律宾侨民的大游行,同时,也引起了菲律宾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国家黑名单”。明显的排他性民族主义以本民族的利益为中心,将本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而置于至上至尊的地位来考虑,这就导致它很容易产生排他性——正如中国古语所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事实上,任何民族国家在考虑本国利益的时候,不可能同时为其他民族国家做任何有利的打算。英国、葡萄牙、西班牙等“主权国家”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国家”的双重名义下,带着对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国家的厌恶与蔑视肆无忌惮地向世界宣战,用大炮说话,强迫文明古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⑧。非洲奴隶贸易损失了1亿人口,同时留给非洲的是长久的贫穷与落后;直到现在,非洲有些国家和地区还徘徊在“部族主义”的岔路口。二三世纪,佛教传入中国时,也被谑称为“夷夏之教”。它处在中国语境的笼罩下,以及强大的民族文化优越感下,举步维艰。同时,它要面对这种悠久的传统构成的巨大压力,借用福科(MichelFoucault)的术语,称之为“话语权力”。最后,佛教也只能采用一种迂回柔和的方式来回应:承认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寻找古代中国思想确认,把合理性依据建立在古代中国的道德伦理的基石上。多重二元性民族主义有多重二元性,比如,狭隘性与广泛性的矛盾,侵略性与反抗性的对立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统一性与分裂的矛盾、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统一性与分裂的矛盾民族主义追求民族自决与民族自由,只关注本民族的利益,具有一定的狭隘性。在多民族国家或当一个民族分散在多个民族国家时,主体民族与非主体民族之间难免发生重组与分离的矛盾。民族主义既是民族统一者要求民族统一的旗帜,也是民族分裂主义要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说辞。俾斯麦、加富尔在前者的旗帜下各自实现了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一,华盛顿也得以联合起13个殖民地;而后者则导致多民族的帝国(鄂图曼帝国与奥匈帝国)解体。凡尔赛条约,基于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原则,企图承认民族主义的原则,使得大部份的欧洲分解为多个民族国家,并且冠冕堂皇地将其称之为“维持和平的尝试”。苏联于⑧《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四)》,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总第154期)1991年解体后,欧洲爆发了无预期的民族运动复兴,在这一环境下,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在现代史上发生了第二次独立……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民族主义要最大限度谋求本民族的利益,又不愿损耗本国的利益,这就必定要引起侵略或者带有侵略性质的举动,当然,同时连带而生的就是反侵略。从16世纪起,西方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殖民主义历史;到了19世纪,他们仍然享受着这种“传统”的丰厚利益,甚而发展为“实力主义”与“扩张主义”;而从16世纪一直延伸到“二战”后的民族解放与民族独立运动是最合理的反抗。也许,美国人会侃侃而谈:“德克萨斯和阿拉斯加是我们买来的!”“在上帝的指示下,为了传播文明,我们才把它们买下来。”然而,这无非是在掩饰它的“温文尔雅”的“君子”似的扩张与掠夺行为的罪恶。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具有社会意识的一般特征——适应与源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性,与民族的及社会的物质世界相互独立,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能动特征。除此之外,民族精神还具有若干相反相成的性质特征——自发性与自觉性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统一,稳定性与流变性衔接,传统性与现代性渗透,民族性与世界性映衬等独特特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和历史性与时代性的问题。共性与个性共性与个性、世界性与民族性是辨证统一的,民族精神也具有这样的性质。个性、民族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特性,是一个民族区分于其他民族最重要的属性。但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既有个体特有的成分,又有世界共有的成分。浪漫是法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而爱国主义精神却是普世的,中华民族有这种精神,美利坚民族也有。所以,不能以民族之间的共性来否认民族精神的个性。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精神既有流动性,又有相对稳定性,它来源于历史,又来源于现实,是一个集历史感于时代感与一身、融历史性于时代性于一道的统一体。自然,民族精神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也会有传统与现代的分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划分,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严格的“分界”,而是相对的、大概的“分别”。因此,对民族精神的理解,既要贯通历史,又要注重现实。同时,对民族精神的研究会受到时代的限制。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只能在我们的时代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⑨”民族主义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动因不同民族主义的直接动因是民族利益,而民族精神的直接来源却是民族的实践活动。民族主义是一张白纸,历史可以在上面任意涂写;而民族精神是一团空气,可以穿行在历史的任意角落。民族主义民族主义产生在民族的基础上。民族形成之后,随着各民族内外的经济和文化联系的扩展和深入,民族内部的民族认同得到进一步强化,民族共同体得到巩固;同时,民族间的矛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7-338页。盾和利益冲突也逐渐凸显。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维护本民族利益的,据有排他性的“民族主义”,但这时的民族主义只是一种文化标识。民族主义总的来说分为两个时期——“非民族国家期”和“民族国家期”。在“非民族国家期”,由于地域的限制和交通的局限,人们的交往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这时的国家建立在阶级矛盾的基础上,民族矛盾主要体现为一定地域内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族利益之争。当然,这时也有民族的压迫和反抗,但这时的民族反抗只是为了反抗民族压迫、民族剥削,而不是为了建立本民族的国家,争取民族自决,借此来维护本民族的利益。古代社会的凯尔特人团结一致英勇抵抗尤利乌斯·凯撒率领的罗马军团,即为典型的“非民族国家期民族主义”反抗运动。“民族国家期”却不同。到13-14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些国家出现,新兴市民阶级不能容忍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他们要求通过王权实现民族的统一,以此反对罗马教廷的政治控制和经济剥削。到了17-18世纪,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资产阶级的梦想得以实现,他们推翻了教权统治和王权专治,结束分裂、同一民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