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民歌的喧嚣与腰鼓的热闹——关于陕西建设文化强省的思考卜贺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强调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并将此提升到“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高度。改革开放以来,按照邓小平先生“发展是硬道理”的理论,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今年有望超过德国,在世界经济中排名第三。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观点:随着经济建设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令人遗憾的是,毛泽东预言的第二个高潮,至今我们还没看到。相对于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文化发展缓慢。我们的腰包鼓了,但是心灵却在忍饥挨饿。事实上,我们的民族文化不但没有发展,还有相当程度的退化,一些传统文化遗产甚至沦落到了需要抢救的程度。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却不是一个文化强国。不往远里说,同日本、韩国、印度三个周边国家相比,我们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远远不及人家——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节庆里的端午节,竟被韩国申遗成功。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但却不是一个文化强省。这一点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相同,其原因也一样——缺乏对于自身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显而易见,说陕西是文化大省是因为陕西拥有非常丰厚的文化遗产,目前的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对于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但我想强调的一点是抢救与保护是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而并非仅靠某一方的努力便能大功告成的。我们必须营造出有利于“保护与抢救”的社会生态,它需要与此相应的政策背景。我们与此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措施制订都要考虑到这一点,如果悖离了这点,我们有关“保护与抢救”的种种计划便会落空。今天在这里提供的是我在前年完成的一个调查报告,其目的是为了政府官员在做相关的制度安排与措施制订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陕西当下的省情。所谓“文化强省”不是做给外人看的,它不是一个——起码不仅是一个面子工程,需要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它需要本省所辖的区、市、县,乃至乡、镇、村的扎实深入的基层文化工作来做支撑。它需要陕西整体——特别是农村——文化生态的基本平衡。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着陕西农村的文化生态。2006年六月,我接到文化部一项调查任务,从紫阳开始,到岚皋、到宁强、到安塞、到榆林、到绥德、到凤翔……前后三月,发放调查问卷600多份,足迹遍及三秦大地。沿途所见,感触良多,一些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下面仅举紫阳县与安塞县为例。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紫阳县在2002年被文化部授予“民间艺术之乡”称号。而安塞县先后被国家文化部授予“民间绘画之乡”、“剪纸之乡”和“腰鼓之乡”,并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民歌之乡”。3在2006年9月19日晚上的座谈会上,紫阳县委一位官员就如何振兴紫阳民歌①,请教当时在座各位,其态度之热诚,措辞之恳切溢于言表。作为一个学者,我这次来紫阳是为一个叫做“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课题做问卷调查,面对的问题与“振兴紫阳民歌”似乎有些关联之处。就在当天早上,我在县城以北六公里处的向阳镇贾坪村做了问卷调查,收回的55张填好的问卷为我们提供了以下的内容数据:87.27﹪的人认为当地没有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98.18﹪的人没参加过文化站或文化室等组织的活动;98.18﹪的人认为参加当地的文化活动不方便;25.45﹪的人喜欢能够亲身参与的文化娱乐活动;94.54%的人对目前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评价为“不满意”;据该村村长贾学奎说:他们村会唱民歌的年轻人很少,十成里连一成都不到。而正是这个贾坪村,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是陕西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活跃的先进典型,是陕南有名的民歌师范村。那时村里几乎人人都会唱民歌。老年人唱,年轻人唱,小伙们唱,姑娘们唱,干活的时候唱,生活的时候唱,贾坪村俨然就是一个歌的海洋。1975年春季陕西省民歌工作会的现场会,便是在该村召开的。我并不打算将以上的情况告诉这位官员,他在这里为官已近四年,这些情况想必他是知道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的是,为什么会形成今天这个局面呢?46月份我曾来过贾坪村,那次来是为了听茶歌,确切地说,是想听茶妹子唱茶歌。但村支书贾学锡告诉我,茶妹子都到南方打工去了。陪同我的县剧团小贾告诉我,即便找到了茶妹子,她们也未必就会唱茶歌,该村女孩都在广东东莞台资企业做鞋,一年里回不来两个月,茶妹子已变成鞋妹子。到哪座山,唱哪里歌,据小贾说,她们中不少人已学会了粤语歌。我暗自思忖,对于这些“一年里回不来两个月”的茶(鞋)妹子来说,东莞和紫阳,哪个是家乡?找不见茶妹子,我们只好找茶大妈和茶大婶。茶大妈叫刘国琴,娘家原是高桥人,今年已经48了。她说她从小便会唱茶歌,但当我们请她唱的时候,她却用各种理由来推托,后来扭捏了半天,才给我们唱了一首《十爱姐》:一爱姐来好人才,十人见了九人爱,好像仙女下凡来。二爱姐来好头发,梳子梳来篦子刮,梳个盘龙插鲜花。三爱姐来好眉毛……当刘国琴唱到“六爱”的时候,说什么也不愿往下唱了。为了动员茶大妈,我便用“超女”来启发她,要放心大胆地“想唱就唱”。她说她听过“超女”,但“难听死了!”茶大婶叫夏召美,今年刚刚43,据为我们引见的贾学锡书记介绍,夏召美“很能唱”,因为她的嗓音很好。夏召美唱了一首《倒采茶》。这首歌的歌词有二十四段,曲调却只有上下两句(从曲式上讲,属于典型的双句体):5腊月里采茶下大凌,王祥为母卧寒冰。王祥为母寒冰卧,天赐鲤鱼跳龙门。冬月里采茶冬月冬,秦琼打马过山东。他在山东为好汉,丢下妻子受孤单……夏召美的嗓音倒是不错,但她唱歌的时候面无表情,眼睛也是时闭时睁,有的歌词忘了便顺着调子往下哼,加上旋律翻来覆去就那么两句,让人听起来像念经,并不觉得有多好听。贾书记倒是很大方,到底当过宣传队长,主动给我们唱了一首:这山呀望见那山高,望见乖姐捡柴烧。你没的柴来我给你捡,你没的水来我给你挑。莫把乖姐晒黑了。……说老实话,这位宣传队长的歌声也未见得比大妈大婶的好多少。第二天,我在紫府酒店二楼用早餐的时候,突然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摇滚乐,我向吧台摆了摆手,音乐停了。我问那个放摇滚的姑娘爱不爱唱山歌,她说她嗓子不好,我追着问道“你爱不爱听?”,她给我说了实话——不爱听!她是当地人,叫吴家艳,家在农村,21岁,初中文化程度,是这里的领班。吴家艳告诉我,她们喜欢“超女”,喜欢刀郎,喜欢摇滚,喜欢四大天王。她还说,他们的经理是个文化人,格调比较高雅,经理在的时候,她便放吉它、钢琴、萨克司,经理不在的时候,她们便放流行音乐和摇滚。说到紫阳民歌,吴家艳说不光是她不喜欢,她所认识的一班小姐妹中,基本上没人爱唱,没人爱听。6不仅是吴家艳,也不仅是贾坪村,我在紫阳随机采访过许多年轻人,在民歌与流行歌曲之间,他们大都喜欢后者。就像刘国琴不喜欢“超女”一样,吴家艳她们就是不喜欢民歌。既不爱唱又不爱听,紫阳民歌还怎么振兴?须知:民歌之所以能从古至今,到处流传,最直接的动因便是老百姓的喜闻乐见。换句话说,唱民歌是他们寻找快乐的需要。那么紫阳的先民们为什么选择了民歌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呢?在我看来,那是因为他们当时的生存环境使得他们别无选择!紫阳地处汉水上游,秦岭和大巴山之间。千百年来,自然条件恶劣,地处偏僻,交通闭塞,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化生活,种地累了,男女就相互唱着打情骂俏;妇女在家里做活,一个人孤独寂寞,便唱个民歌解闷;放牛的单身汉,常扯起山歌宣泄心中的压抑,并从中得到愉悦……另据有关文献载:紫阳水长歌长,山多歌多,紫阳县北是秦岭,南是大巴山和米仓山,山山相望,山路盘桓,唯有歌声方能在山岭间传递信息交流情感,民歌都是源于生活的源于自然的,紫阳乃是山水迂回的地方,紫阳的民歌便也婉转绵长。从内容上看,紫阳的很多民歌都是以生产劳动、谈情说爱为题材的,比如紫阳是知名的茶叶产地,到处茶山,孕育了山民的各式采茶歌。看来,“山里人生来爱唱歌”是有其自然社会条件的。随着中国现代化步伐的大步迈进,紫阳今天的面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从当地农民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来看,紫阳民歌7所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与社会条件同昨天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一些村子里的青年农民外出打工,长年不归,即便采茶之季的田间农活,雇请的也是外来民工;有些地处深山老林的村子由于退耕还林的需要,已被政府干净利落地整村迁出,当年连环的生态链条如今彼此已不再衔接,须知:原汁原味的紫阳民歌必须滋生在原产地原生态原居民的基础之上。如今紫阳人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已改变,古老的紫阳民歌已然断绝了其生存的本源——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没有放牛的牧童了,哪来的牧笛;没有砍柴的樵夫了,哪来的山歌;没有老式织布机了,山歌中所谓的“姐在房中织绫罗”也失去了现实的支撑;至于前面提到的那个:“山里人生来爱唱歌,开口一唱几大箩”也经不起时间的消磨。因为如今即便是山里人,装东西也早就改用塑料袋而不用筐箩了。还有那些年代久远的民间传说,什么“秦琼打马到山东,王祥为母卧寒冰,”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简直就是符号障碍,他们根本听不懂。即便是紫阳民歌专家张宣强强调曲调中所蕴含的那个“审美价值”②,也与年轻人的审美取向格格不入,比如那首《倒采茶》,承载24段歌词的旋律只有两句,显得既冗长单调,又乏味枯燥。从历史角度看,山歌是自然经济的产物,茶歌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如今中国已经到了市场经济阶段,进入工业文明时期。艺术方面的教科书中曾经告诉我们,唱歌源于“劳动的愉悦”。但同是“劳动的愉悦”,在工厂做工和在家乡采茶的愉悦是不一样的,试想,如今的茶妹子们,一年里倒有十个月在工厂做工,车间里轰鸣8的机器声完全遮蔽了她们记忆中那个寂静的茶乡——即便她想要放声高唱,那歌也只能是《机器猫》或《喜唰唰》,而绝不是《南山竹子》和《采茶忙》。明代戏剧家王骥德曾断言: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用现在人的话来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阳民歌需要原汁原味地加以保持;作为一项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它的价值取向则完全两样。紫阳民歌能否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在保持基本韵味的基础上加入新的艺术元素(如音乐的、舞蹈的、文学的等等),使之能够产生新的韵味,从而与青春的心灵吻合与时代的精神合拍,成为今日年轻人追捧的对象。因为我们更看重的是,紫阳民歌作为当地一种传统的文化资源,能否为紫阳的新一代农民提供快乐,丰富他们今天的生活。很显然,你不能指望刘国琴夏召美他们来领导紫阳民歌新潮流,因为他们所唱的紫阳民歌已经远离了今天的生活。新一代的紫阳农民需要新的紫阳民歌,没有新的紫阳民歌,他们当然会做出别的选择。社会文明的进步与物质生活的提高为当今农民提供了多元选择的可能性。事实上,今天的农村青年需要比他们前辈多得多的文艺样式来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岂止是一个紫阳民歌。这次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文化报社三家共同设计的“关注农民文化需求”的调查问卷中,第一栏设问“日常文化娱9乐生活主要有哪些”的相关选项多达17项:看报、看杂志、看文学作品、看电视、看电影、看演出、听广播、唱卡啦OK、跳舞、看影碟、玩扑克、打麻将、打电子游戏机、上网、收藏、文艺创作、其它。这在三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眼界扩大了,世界缩小了。当农民面对一台电视机的时候,他的感觉和城里人一样:地球真的变成了一个村。事实上,紫阳政府可以民歌为依托来振兴紫阳民歌,但紫阳民歌无论再怎么振兴,也不可能取代紫阳农民全部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看到,随着当今文化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娱乐空间的渐次拓宽,年轻一代势必更为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的所好所爱。他们倒不一定在乎这种文化娱乐的具体样式是来自城市或是来自于家乡,来自他乡或是来自西洋。新一代的农民不仅需要新一代的歌,确切地说,需要新的文化生活。而眼下令人尴尬的现实则是,旧的乡土文化正在衰亡,而新的乡土文化还未生成——特别是乡土文化中的本土文化,还正处于胚胎之中,根本无法与当下如日中天的都市文化相抗衡。为了振兴紫阳民歌,当地政府做了许多工作,从1998年开始,每年举办民歌大赛,一年一个举措,一年一个花样,2006年是“百名妇女茶山对歌”,各乡镇选拔歌手队伍参赛,选拔过程就是各地的歌会。此外,县委宣传部文化局与紫阳县茶叶产业办公室还联袂出了《紫阳茶歌》的VCD,文化

1 / 2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