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教学设计发布者:崔金龙(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1.高考说明中的要求及要求层次氧化还原反应(层次Ⅱ);氧化剂和还原剂等概念(层次Ⅰ);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层次Ⅱ);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配平反应方程式及有关计算(层次Ⅲ)。2.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学生的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二)教学背景分析氧化还原反应贯穿于高中化学教学过程的始末,高三学生站在已学习完全部高中化学知识的高度上,对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层面上的一种深层次的全面整理、归纳、提升。北京市高中示范校高三学生已经能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分析产物、书写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步步引向深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本节课以创设问题情境,搭建学习的台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科学方法为主线。教学手段: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将学生分成八组,每组六人,组长负责制。技术准备: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具体如下:①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②用5毫升医用注射器,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2(三)本课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氧化还原的概念;2.了解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3.掌握重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的常见反应;4.能判断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过程与方法:1.通过总结物质在反应中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陌生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与配平,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情感。2.通过自己动手实验,真切体会化学实验过程中“注意药品用量、注意防止污染、注意合理操作顺序”等要求的内涵,在实施过程中变被动操作为主动注意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物质作氧化剂还是还原剂与元素化合价的关系,重要氧化剂和还原剂的常见反应。*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书写与配平。教学方法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学习教学仪器药品大试管2个,具支试管一个,带吸管胶一个,5ml一次性注射器一个,医用葡萄糖瓶塞一个,一根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滴管二个洛娃洁厕灵、龙安84消毒液、五十五度红星二锅头酒、98%浓硫酸、饱和K2Cr2O7溶液、(四)教学实施过程引言: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知识,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解释一些现象。请大家看小片。播放视频3板书:氧化还原反应一、概念间的关系师问:视频中的问题你们能回答吗?(片中问题:84消毒液为什么不能和洁厕灵混合使用?)视频中答案:会爆炸,会腐蚀瓷器……学生答案:产生氯气。过渡:究竟你们的答案正确,还是片中被采访者的答案正确,老师不能断言,咱们做个实验来检验。投影:装置图交待实验:试管里装2ml洛娃洁厕灵,用细线吊一张普通A4粉色纸湿纸条,用医用葡萄糖瓶塞密封,5ml注射器中抽取1ml龙安84消毒液。演示实验:将注射器中的84消毒液通过胶塞注入试管里,不拔下注射器。提醒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观察后描述实验现象:甲说:产生大量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黄绿色。乙说:湿粉纸褪色;师生总结:实验现象表明,它俩混合会产生氯气。师问:大家分析氯气是怎样产生的呢?请看资料投影:相关资料:洁厕灵主要成份:无机酸84消毒液主要成份:NaClO、NaCl学生:分析反应原理(用离子方程式表示)填写学案学生代表板演:ClO-+Cl-+2H+=Cl2↑+H2O教师追问学生如何想的,让他展示思维过程。学生:氧化还原反应价态趋中原理。过渡:ClO-+Cl-+2H+=Cl2↑+H2O这个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那咱们找找反应中的:投影:1、概念题:①体现氧化性的离子,②由Cl-转变为Cl2发生了反应,③Cl2的氧化性比ClO-的氧化性,④Cl2是产物。师问:产生的氯气有毒,会污染空气。咱们如何处理?4学生齐答:用NaOH溶液吸收过渡:今天老师介绍一个新方法。投影:2、硫代硫酸钠可作为脱氯剂,已知25.0ml0.100mol/L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转化为Cl-,则S2O32-将转化成A.S2-B.SC.SO32-D.SO42-师说:咱们总结一下氧化还原概念间的关系..并填写学案师问,生答,师板书:氧化剂得什么产物?表面特征?实质?过程?结果?氧化剂具有何性?还有谁有氧化性?它们有何区别?(有序表示....),老师巡视。总结板书:二、解题关键:得失电子守恒。分析过渡:高考就这么考咱们,给一个陌生情境;考点概念辨析;进而考点定量关系,如计算、配平。请看高考题,投影:2006年上海高考24题:1.⑴请将5种物质:N2O、FeSO4、Fe(NO3)3、HNO3和Fe2(SO4)3分别填入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H2O板书:三、陌生方程式书写、配平方法学生做题,出两种答案①反应物是铁和硝酸②反应物是氧化二氮和硫酸亚铁教师分析学生两种答案:1、少量铁和硝酸反应产物是硝酸铁,说明硝酸的氧化性强于正三价铁。反应物是Fe和HNO3不可能是N2O和Fe2(SO4)32、产物中已有水,反应物中必定有氢元素。板书:1、根据价态变化找出氧化剂、还原剂;⑵反应物中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__________,被还原的元素是_________。⑶反应中1mol氧化剂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________mol电子。5⑷请将反应物的化学式及配平后的系数填入下列相应的位置中:师讲:“独家秘方”一分子配平方法,并和学生一起配。过渡:今天咱们创设一个完全陌生情境,你们知道交警是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的?学生:吹气老师:你们知道往什么化学物质上吹气?投影:交警让司机对填充了吸附有K2Cr2O7的硅胶颗粒的装置吹气,通过某些现象,即可证明司机是酒后驾车。过渡:你们想看究竟是什么现象吗?我们来模拟一下。投影:,装置图见右用品:大试管、带塞和导气管的具支试管、五十五度红星二锅头酒、K2Cr2O7溶液、98%浓H2SO4步骤:①取2mlK2Cr2O7溶液于一大试管中。②加1~2二滴管浓硫酸并振荡。③往具支试管中加2~3ml五十五度二锅头酒,塞上塞子。④往具支试管中吹气,将乙醇蒸气吹入大试管溶液中。投影:友情提示:Cr2O72-橙红色,Cr3+蓝绿色要求一、找出反应物,推出生成物,组成一个未配平的化学方程式。学生很快找出反应物:K2Cr2O7+C2H5OH+H2SO4氧化产物有学生认为是CO2;也有人认为是CH3CHO老师:讲.有机物化合价标法、引导学生分析..氧化产物究竟是哪种物质。指明乙醇在溶液中被氧化,乙醛能被弱氧化剂氧化。板书:2、根据变价原则推出..氧化产物、还原产物;CH3COOH和Cr2(SO4)3要求二、请写出未配平的方程式:K2Cr2O7+C2H5OH+H2SO4-Cr2(SO4)3+CH3COOH+K2SO4板书: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进行配平。(先金属离子,后酸根离子,最后氢原子,检验用氧原子)2K2Cr2O7+3C2H5OH+8H2SO4=2K2SO4+2Cr2(SO4)3+3CH3COOH+11H2O6小结:本节课所涉及的反应中,氧化剂分别是:NaClO、HNO3、K2Cr2O7咱们来总结一下常见的氧化剂、还原剂(投影仪体现)板书设计:氧化还原反应一、概念间的关系二、解题关键:得失电子守恒。三、陌生方程式书写、配平方法1、根据价态变化找出..氧化剂、还原剂;2、根据变价原则推出..氧化产物、还原产物;3、根据得失电子守恒配平..写出的方程式。(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选题为《氧化还原反应复习课》,通过新情境复习了中学阶段氧化还原反应的所有主要知识。从课堂实施的情况来看,视频引入,创设的学习情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实验解答生活中的问题,激发学生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兴趣。通过做题,学生积极、主动回忆起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知识,通过归纳总结进一步落实巩固双基知识。分析近几年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的考法,让学生明白高考就这么考我,一点也不神秘,没什么可怕的。接着创设一个生活中常见但化学原理完全陌生的情境:交警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学生分组实验模拟过程,体会小组合作精神,当他们观察到实验现象时,非常的兴奋,让学生在兴奋点上突破难点,用化学反应方程式揭示化学实验现象的本质。我预设时间与实施过程中的差距,教学环节中预设的时间为30分钟,而实际教学中却用了40分钟。出现差距的原因:1、学生就能流利回答且相对完整,结果一位学生才补充完整。看来实验班学生基础知识不是非常扎实,以后复习中要注意基础知识放慢步伐。2、我事先认为会出现两种答案,正确率约80%,实施过程中只有60%,造成分析时间加长了,说明学生应用已学知识解题能力比预想稍差。学生本节后反馈题的准确率也相当高,大部分学生在课后反馈卡片上写:“老师,这7部分知识空前的明白。谢谢!”。但我的思维定势使本节课有一点缺憾(课后才知道)。一部分学生在反馈卡片上写:“老师啊,何小宇答错了,您怎么不分析?”我提问一位平时考试从未低于96分的学生回答问题,题很简单,我潜意识里就没想到他会答错,导致他回答选C(正确答案D),而我没有分析他的错因。我想在以后教学中我仍然需要不断提高,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