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洲兴龙国际购物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永洲兴龙国际购物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方案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2永洲兴龙国际购物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方案院长:总工程师:审定:审核:项目负责:技术负责: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3永洲兴龙国际购物中心项目基坑监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永州祁阳县新区,金盆西路与新兴南路交汇处西北角,西靠语溪中路。建设方拟在此兴建永州兴龙国际购物中心项目,该项目集商业、办公及居住功能。规划建设-2层地下室,地上分区建设6层商业楼,商业楼往上建设8栋高层住宅(商业)骑楼。地块东、北、西三侧建有多栋3~7层建筑。据走访调查,上述建筑为浅基础,砖混或框架结构。地下室为两层。根据甲方提供的规划条件及现有地形、地质条件。本设计将该基坑分为AB段(基坑南面)、BC段(基坑东面)、CD段(基坑东北面)、DE段(基坑西北面)、EF段(基坑西面)、FA段(基坑西面)共六段基坑进行支护。基坑支护周长879.20m。基坑安全等级取Ⅰ级,侧壁重要性系数取1.1。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及甲方提供的基坑设计文件以及规范要求,我们作了如下一个水平及垂直位移监测点布置方案,详见《观测点平面布置图》。二、监测的目的由于基坑沉降变形和坡顶水平位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周围建筑4物和边坡的安全。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增加,基坑安全风险随之增大。在基坑支护的后期施工及主体桩基施工过程中遇到下雨,影响基坑安全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因此,必须对基坑进行安全监测,做到定时监测,及时反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对策,消除事故隐患,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完善设计和施工方案,保证基坑从施工开始到回填期间均安全稳定。三、监测方法(一)、垂直位移监测1、垂直位移基准网的布设垂直位移基准点布设成闭合环,根据地形条件及规范要求布设在离基坑边缘30米左右的基坑周边,水准基准点设六点,均按规范要求埋设金属标志,详见《监测点平面布置图》。垂直位移监测网等级为三等,主要技术要求如下:垂直位移监测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1.00.300.60√n0.8√nDS05或DS1型水准仪,宜按规范中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每千米高差全中误差(mm)路线长度(km)水准仪的型号水准尺观测次数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与已知点联测附合或环线平地(mm)山地(mm)5二等2—DS1铟瓦往返各一次往返各一次4√L—2、垂直位移观测点监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分贰部分,即邻近建筑物观测点和坡顶观测点,建筑物观测点布设21点,均布置在墙体中部或端部,间距约20米。坡顶观测点沿基坑周边布置,亦布置在坡顶中部和端部,测点间间距约应小于30米,共布置35个点。沉降观测是整个工作的主体,基坑施工到各个时期的沉降变形量就在这一环节中反映出来,为保证测量的准确性,观测之前对所使用仪器按规范要求进行检验校正,观测按照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使用同一仪器和水准尺、固定观测人员、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工作的要求进行观测,精度严格遵行规范要求:水准观测的主要技术要求等级水准仪的型号视线长度(m)前后视较差(m)前后视累积差(m)视线离地面最低高度(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读数较差(mm)基本分划、辅助分划所测高差较差(mm)三等DS175360.323(二)、水平位移监测1、水平位移基准网的布设水平位移监测网采用导线网,布点4个,为便于管理和降低造价水平位移基准网和垂直位移基准网合二为一,采用独立坐标系统,一次布网。采用I型全站仪施测,测角精度为2″,测距精度为±(2+2ppm×D)mm。基准点均埋设金属标志,水平位移监测网等级为二等,主要技术要求如下:6观测技术要求:等级最弱边边长中误差(mm)平均边长(m)测角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误差二等±3.0200±1.81:100000测角要求:仪器精度等级测回数半测回归零差2C较差同一方向各测回间较差DJ238″13″9″mD=±(a+b×D)mm,为仪器标称精度。2、水平位移观测点监测按国家《工程测量规范》中四等导线测量有关要求施测。参考设计文件水平位移观测点共设35点,间距20-30米,沿基坑周边共布置,采用坐标法观测。将全站仪架设于稳定基准点上,直接观测测点坐标,取三次平均值作为初始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前一次的观测值为本次观测值位移值,本次观测值减去原始观测值为累计位移值。位移量计算公式:坐标增量ΔXn=Xn-Xn-1,ΔYn=Yn-Yn-1,选取与基坑边线垂直方向的坐标增量作为观测点的本次位移量,各次位移量之和即为该点的累计位移量。测量精度:按《建筑变形测量规范》中三级变形测量的精度要求施测,水平位移观测的精度为3.0mm。四、测量执行规范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程》(GB50497-2009)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7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4、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五、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使用的仪器:本次沉降观测使用苏光DSZ2型水准仪(带测微器),测量精度达±0.7mm/km,精确读数至0.01mm,估读至0.001mm。水准尺使用瑞士莱卡产2.0m铟钢尺,仪器使用前均检测检校。人员组成:成立观测组,成员包括技术负责人一人,项目负责人一人,观测人员二人,技术负责人及观测人员均具有从业资格。六、内业计算及成果整理观测工作结束后,应及时整理和检查外业观测手薄。垂直位移监测网每测站的高差全中误差应按下式计算:MW=√1/N(WW/L)式中:MW—高差全中误差(mm);W-闭合差(mm);L-计算各W时相应的路线长度(km);N-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的个数。内业计算取值精度的要求应符合下表的规定监测网等级方向值边长坐标高程水平位移量垂直位移量三等0.1″1.0mm1.0mm0.1mm1.0mm0.1mm观测点的变形分析应符合下列规定:⑴、相邻两观测周期,相同观测点有无显著变化;8⑵、应结合荷载、气象和地质等外界相关因素综合考虑,进行几何和物理分析。监测结束后,应根据工程需要提交下列有关资料:①、观测点平面位置图;(平面控制成果;高程控制成果)②、水平、垂直位移测量成果表;③、变形分析报告等。(水平位移曲线图;垂直位移曲线图)在每次测量后应及时提交如下资料①观测记录;②每一次观测的绝对和相对变形值;③以图表的形式标示各观测点的变形变化情况;④及时对基坑安全提出预报。七、监测进度计划及频率安排本基坑工程等级为一级,监测频率按施工进度严格执行规范规定,为了保证测量精度,边坡开挖前连续观测3次取平均值作为初始值,当基坑开挖深度≤5米时1次/2d、5~15米时1次/d,浇筑底板后≤7d为2次/d、7~14d为1次/d、14~28d为1次/2d、>28d为1次/3d,随着施工进度延伸,当监测值相对稳定时可适当降低监测频率;当达到报警指标或观测值变化速率加快或出现危险事故征兆时,应加密观测,基坑监测报警值严格执行规范规定值。本项目现场观测持续到主体结构至±0以上为止,时间约6个月。八、报警指标及应急预案9由于工程施工规模大、施工难度大,且工程本身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除严格按设计和有关规范施工和监测外还应有必要的应急预案,避免事故发生,确保工程顺利进行。根据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对该工程监测项目提出以下警戒值:1、当位移监测数据不收敛,坡顶位移过大时,应立即进行开挖土原位回填;2、局部坡面坍塌时,采取如下措施:上覆盖彩条布遮挡,防止雨水冲刷,并迅速采用土钉挂网固定;喷射快干早强混凝土。同时及时通知设计方、委托方、监理及施工方,配合采取措施,防止发生安全事故。九、监测质量保证措施施工前应对现场进行调查,并作详细记录,必要时可拍照、摄像作为施工前档案资料。在施工前应进行初始观测,初始观测不少于3次。监测工作应固定观测人员和仪器,采用相同的观测方法和观测路线,在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施测。监测期间应定期对基准点进行联测以检验其稳定性;在整个施工期内,采取有效保护措施,确保其在整个施工期间正常使用。在监测点周围设置明显标志并进行编号。注意保护监测点,严防施工时损坏。观测时,应按仪器使用程序和仪器生产厂家说明书的要求进行观测,根据观测设计对仪器进行基准测读和定期测读,确保与观测仪器相应的最高精度和观测资料的可靠性。每开始观测一组新读数前,应对观测仪表进行检验,以确保其良好的工作性能。观测数据应记录在10专用的表格中,并随时和上次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当出现读数异常或可疑现象时,应进行重读,并和上次的观测数据同时记录下来。当监测值出现异常时,及时签发报警通知。对所有的不正常影响因素都应作文字记录。观测数据应认真计算整理、仔细校核。在报表和报告中,应结合施工工况、天气情况、周围环境变化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及时提出工程建议。十、建议1、由于本基坑四周环境复杂,因此需要对基准点、监测点进行保护;2、施工过程尽量做到分层开挖,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分析后,作出开挖方案。3、由于本基坑情况比较复杂,监测方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和设计方、业主方、监理方、施工方等方面协商后,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监测点布置及监测频率。湖南化工地质工程勘察院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六日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