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率升值对我国进口的影响资料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汇率理论概述(1)国际借贷理。论国际借贷理论(Theoryof工nternational工ndebtedness),是一种在金本位制下阐述汇率变动原因的主要学说,于19世纪60年代由英国的经济学家葛逊(Goshen)提出‘。该理论认为,外汇汇率变动是由外汇供求对比关系变动所引起,而外汇供求状况又决定于国际间商品进出口和资本流动所引起的债券债务关系。因而国际借贷关系是汇率变动的主要因素。该理论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是如何决定的,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减少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后来,凯恩斯学派对该理论进行了发展,充分重视了汇率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认为货币对外贬值会引起进出口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化,从而有利于改善国际收支,而国际收支的改善又会形成新的汇率均衡。(2)购买力平价理论。购买力平价理论(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是一种有很长历史且影响深远的汇率理论,是典型的汇率决定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古斯塔夫.卡塞尔(G.Gassel)创立。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货币的基本功能是价值尺度支付手段,而纸币并没有内在的价值,从根本上说,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是由货币的购买力决定的。卡塞尔认为,人们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外币具有在外国市场上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力;外国人需要本国货币也是因为本币在国内具有购买力。这一理论认为,在不兑现纸币制度条件下,各国货币间的比价应以各自货币的国内购买力为基础进行计算,汇率变动的原因在于购买力的变动。一般来说,一国货币的购买力是该国商品劳务的物价水平的倒数。这样,汇率水平及其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两国物价水平的比率及变动所决定。购买力平价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绝对购买力平价是指在某一时点上,两国货币的均衡汇率或购买力平价取决于这两个国家的物价水平之比。相对购买力平价从动态的角度出发,认为汇率的变动决定因素在于不同国家货币购买力的相对变化。绝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相对购买力平价解释了汇率变动的内在规律,二者是购买力平价理论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汇率处于均衡的时期相比,当两国通货膨胀不一致时,汇率就必须调整。也就是说,短期汇率是长期汇率的函数,即在外汇市场上,市场汇率围绕长期汇率上下波动,而后者主要是由各国的物价水平或购买力决定的。(3)利率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工merestRateParityTheory),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M.Keynes)提出,并经西方一些经济学家的发展而成为一种远期汇率决定理论。该理论认为:远期差价是由两国的利差决定的,并且高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定贴水,低利率货币在远期市场上必为升水,并且在没有交易成本的情况下,远期差价等于两国利差,即利率平价成立。利率平价理论在推理上是严密的,也较好地解决了远期外汇市场上汇率与利率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即期汇率变化与利率变动的关系。但该理论存在没有考虑交易成本、假定资本流动不存在障碍、分析方法基本上是静态分析、忽视投机者和政府的作用等不足。(4)汇兑心理说。汇兑心理说(PsychologicalTheoryofExchange),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法国学者阿夫达里昂(A.Aftalion)提出的一种汇率理论。其核心观点是:汇率的变动和决定所依据的是人们各自对外汇的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该理论认为: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除了需要用外国货币购买商品外,还要满足支付、投资或投机和资本逃避等需要,这种欲望是使外国货币具有价值的基础。因此,外国货币的价值决定于外汇供需双方对外国货币所作的主观评价。外国货币价值的这种主观评价又是依据外币的边际效用所作的主观评价。每个经济实体使外币有不同的边际效用,其主观评价也就不同。不同的主观评价产生了外汇的供应与需求,供求双方通过市场达成均衡,均衡点就是外汇汇率,这是外汇供求双方主观心理评价的集中体现。二、货币价值变动对于进出口影响的传统理论解释上世纪各国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很多关于货币价值变动对国际收支影响的理论,如价格一现金自动调节理论、国际收支的弹性分析方法、国际收支的吸收分析法以及货币分析法等。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该理论的创立者是大卫·休漠,他认为汇率的变动可以以价格作为传导机制而对贸易收支有自发的调节功能。其理论的观点是:若一个国家的国际支出大于国际收入时,外汇汇率有升到黄金起始点的趋势,从而黄金形成外流的趋势,当黄金流向国外则会降低银行的准备金,进而使得货币的流通量减少而形成货币紧缩对商品市场产生影响,使物价降低。而当本国的商品价格降低时,则在出口时就有了价格优势,在国际市场上的需求增加,出口的增加又会使得黄金流入,从而打一破贸易的逆差。其理论因为受时代限制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是要求贸易要素在经济体间的自由流动,其次是将黄金和商品完个孤立,对商品和黄金分离开研究,再次是只考虑了物价而忽视了其他因索对利率的影响2、国际吸收理论1952年SidneyAlexander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选择以一国的国民收入与支出关系作为研究的角度,进一步深化了国际收支研究,提出了国际收支的吸收论。通过调整凯恩斯的支出法表示的国民收入恒等式,得出:B=X-M=Y-(C+I+G)设A=C+I+G.A表示国内支出总额,也就是吸收。则公式变形为B=Y-ASidnevAlexander在以贸易差额是由国民收入和国内吸收决定的前提下,得出了当吸收大于收入时则出现贸易赤字,反之,则出现贸易盈余的结论。货币贬值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取决于货币购买力下降对实际收入和吸收的效应,以及边际吸收倾向。该理论强调将政策运用到对国际收支的调h土,通过对需求或是al_率的政策进行调整而达到改善国际收支的目标。存在的缺陷是模型成立的条件过于理想化,与现实不符。在生产要素完全自由流动的前提下,其将出口增加完全归结为货币的贬值。3、货币分析理论货币分析理论盛行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约翰逊和蒙代尔为主要代表人物。货币分析理论的研究方法和视角不同于以往任何一种国际收支理论,它不追求局部平衡,而是把重点放在国际收支总体的平衡,并将资本项目归入国际收支的研究范围,使之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中的国际经济活动。货币分析理论沿袭了货币主义学说的观点,并将其延伸到国际收支领域中,其基本观点是:只有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相匹配时,一国的国际收支才可能平衡。如果货币供不应求,由于国内超额需求的存在,外国资金会流入获取更高的利润,但同时对本国造成的影响是国际收支盈余;当货币供过于求时,由于国内存在过剩的流动性,会出现本币外流的现象,这对本国国际收支造成的影响是出现贸易逆差。三、人民币升值对我国对外贸易影响的回顾由于人民币严格意义上的波动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开始的,1994年起中国就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1997年后看起来像固定汇率,是因为金融危机时亚洲国家货币大量贬值,可是人民币坚持不贬值。2002年一2003年期间我国顶住了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处在一个“超稳”状态。2005年7月21口我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自此,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目前以接近7.0。所以本文就从1994年汇率并轨至今的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口贸易的影响作个简单回顾。1第一阶段:1994年一1997年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进出口贸易情况1994年1月1口,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使十几年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这次改革将所有外汇供求关系都纳入了市场轨道,人民币汇率基本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只是根据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情况公布汇率,规定银行间市场的汇率浮动幅度及银行售汇市场的浮动程度,并通过中央银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对人民币汇率实施有管理的浮动。由此,人民币汇率开始了稳中略升的过程。从1994年至1997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升值了4.8%o100美元兑换人民币的数量从1994年的862元人民币到1997年的829元人民币。由于1994年至1995年国内物价上涨加快,人民币兑美元实际升值了3.9%。尽管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水平调高,却没有出现逆差或顺差下降的情况,反而从1994年贸易顺差53.9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底的404.2亿美元左右。2.第二阶段:1998年一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进出口贸易情况我国政府顶住了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贬值的巨大压力和2002-2003年国际社会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将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基本稳定在828元兑100美元左右的水平。中国名为实行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为实行盯住汇率制的国家。由于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与东南亚各国很相似,东南亚多数国家大多也选择了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因此在此期间在各国货币相继贬值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使得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升值。尽管如此,我国的贸易顺差的局面却一直未变。受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的出口竞争国(如泰国,马来西亚)的影响,我国的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从1998年的434.7亿美元降至2001年的225.5亿美元。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再加上2002年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贸易顺差迅速回升至304.3亿美元,2003年贸易受“非典”的影响短暂下降,2004年又回升至2002年的水平并有所提高。2005年又大幅度提高达到1018.8亿美元,在此后的2006年和2007年,我国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2007年年底达到2622亿美元。总之,种种迹象表明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在短期并不存在显著的效果影响。表2-1我国历年进出口贸易额(1994-2005)(单位:亿美元)3.第三阶段:2005年7月以来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及进出口贸易情况2005年7月,中国进行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改变了人民币单一与美元挂钩的,而建立了根据市场需求变化,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2005年7月21口来,人民币汇率在美元坚挺的情况下,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突破了10%,并且有行家预测在未来的两年里,人民币对美元有进一步升值的趋势,最终将突破7.0这个关口。在这个阶段里,如表2-2所表示,虽然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但出口额与进口额仍然以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出口额的上升幅度要大于进口额的上升幅度四、总结:货币升值对外贸的影响汇率变动对外贸的短期影响当生产出口商品使用本国原材料时,本币国内价值贬值的情况下,本币汇率升值会使出口商品的价格大幅度上涨,导致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本币升值仍会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涨,导致商品的出口减少;本币国内价值升值,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是否上涨及上涨幅度的大小,由本币国内升值使出口商品本币价格下降的幅度和本币升值使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的幅度共同决定,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引起出口增加;若前者等于后者,则不影响出口;若前者小于后者,则只会较少地减少商品出口。而当生产原材料来自海外时,本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与进口原材料在出口商品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高低成反比,比重越大,则汇率升值减少出口的作用效果越小;反之,效果就越大。本币升值对进口的影响表现为:进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不受他国汇率变动的影响,因此本币升值会使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从而导致国内商品进口的增加。汇率变动对外贸的长期影响目前理论界有关汇率变动对外贸的长期影响的讨论可分为两种:中性论和非中性论。所谓中性论是指汇率变动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对一国的贸易影响趋于零。因为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只可以在短期内存在,而在长期内各种制约因素逐步抵消了由汇率变动形成的价格竞争优势。所谓非中性论,即汇率变动不仅在短期内可以促进一国的出口贸易扩大,而且可以促进一国出口贸易的长期、稳定发展。其理由是:汇率变动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不仅表现为短期内价格竞争优势的形成,更重要的是,这种短期贸易促进功能可以为启动一国潜在的、有利于动态比较优势的各因素发挥作用,进而推动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笔者认为,汇率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