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教育的含义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地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规律: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去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起作用的;三者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合乎目的地变化*学校教育制度广义国民教育制度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旧中国学制的沿革1902壬寅学制1903葵学制1912壬子葵丑学制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地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教育的起源与发展生物起源说: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制度代表人物:(法)利托尔诺(英)沛西熊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教育的发展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体现:①超越日常教育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经验纳入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③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罗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教育研究及其方法教育研究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从事教育研究必修遵守研究的伦理原则: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和无害原则。教育研究的特点: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选择研究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计划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A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②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③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制约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A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B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①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第二节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教育与科技的关系A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影响教育的内容③对教育技术的影响B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教育与文化的关系A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文化影响①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体统揽个性塑造传统扩展重点突破第三节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理论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环境A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3教育(主导)A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B个体个性化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4个体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和阶段性,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某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受损,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超常发展);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4稳定和可变性,稳定:即不所以更改内容和方法,可变:也要充分挖掘潜力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个体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个别差异性*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第一节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含义广义:存在于一切教育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狭义:国家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确立的工作总方针,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一)国家的教育目的(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三)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活动、教育对象的发展)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①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智力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的需要*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评价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个人本位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代表人物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法国萨特社会本位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鼎盛时期:19~20世纪初代表人物: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观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来说,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理解为二者在实践中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地发展上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概述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1999.6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性质-要求-途径)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注意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方向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