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初探西庄中学教研室刘志军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是国家规定高中阶段学生的必修课,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通过学生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02年,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我校开展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探索,在实施过程中,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处理好课程的继承与改革的关系,妥善处理好教师、教材、学生与社区等相关要素的关系,创造性地落实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与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明确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思路思路不明,工作就会没有章法,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效果。为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发挥其应用的功能和作用,我校确定了以下的实施思路。具体而言,就是要实现几个结合:1、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教师队伍建设相结合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课程本身没有现成的教材,其教学方式也不象原有的课程在教室里进行,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之间进行合作探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指导,就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研究指导能力。研究性学习需要研究型教师,这是研究性学习正常开展并使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实现发展、转变学习方式的关键因素。在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中,必须始终将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研究指导能力作为一个至关重要的工作来抓。2、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课堂教学改革相结合研究性学习和学科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两个部分。学科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和形成的学习能力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材料,学科教学中的许多内容可以在研究性学习中拓展和延伸。忽视学生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知识的依托作用,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将成为无源之水。这就要求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学科课堂教学要紧密结合起来。一是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技能;二是充分利用学科中可以探究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使学生体验知识发生的过程,增强教学过程的研究性,逐步转变教学方式的单调性。进而实现研究性学习的课内外结合,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效果。3、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开发课程资源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指向自然界、社会、学习生活与自身等领域。客观上要求在研究性学习开展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重视书本知识学习的同时,学会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世界,注重将所学书本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也即是说,要拓展、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课程资源,在开发与探究中生成课程内容,进而构建出体现本校特点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体系。4、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式改革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评价是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研究性学习过程发挥着导向和质量监控作用,也是及时地指导和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活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研究性学习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态度与体验,重视学生在过程中的收获与发展。在评价中,就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统一,坚持对学生进行参与研究性学习过程的态度与行为相统一的评价。5、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与教育科研相结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新生事物,要通过教育科研进行探索,逐步摸索出适合于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开展研究性学习之路。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指导教师实践,增强研究性学习实施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二、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实践围绕上述思路,学校进行了以下方面的实践:1、加强队伍建设:通过校本培训和组织教师到他校学习,使干部和教师们从思想上重视了研究性学习课程,使教师们明确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流程和方法。2、建立规章制度: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制定:《大峪中学落实新课程计划实施方案》、《大峪中学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细则)》、《大峪中学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细则》等,从总体上规划了我校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目标、步骤与程序、人员职责、管理与评价等,为我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制度保障。3、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管理领导小组,学校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各年级组长、指导教师、学生课题组组长等五个层面的管理体系,具体负责领导、组织、指导、监控、协调、考核、评价及组织实施与具体管理工作。落实了人员职责。4、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在新高一学生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指导,利用开学后的两个半月,每周3课时,分散对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研究方法”的授课,使学生大致了解‘研究性学习’是什么、为什么要开展、及怎样开展等基本知识。做到思想上重视,激发一定兴趣。5、规范研究性学习实施过程:按照学校制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三个阶段、八个步骤”,重点抓好以下几个环节:选题指导与操作。各学科教师提供以学科教学内容为核心的课题20多个。打乱班级界限,由学生选择课题研究方向。均衡课题组成员数量,成立课题研究小组近30个使每位指导教师负责近20名学生。课题论证与撰写开题报告。由指导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课题论证,实现由问题到课题的转变,保证研究课题的科学性、方案的可行性、研究的实效性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研究的“做什么、为什么做(课题界定与表述、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内容的具体表述)”、“怎样做,能否做(研究步骤、途径和方法、每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人员分工、对困难的预计与对策)”、“做成什么(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文献综述、方案设计等)”,撰写开题报告或研究计划。组织‘开题评审会’。逐个就每个小组的开题报告进行评审,指出其中的优点与不足,同时就课题及实施方案提出修改意见。课题研究与项目设计的实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研究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研究,收集资料与数据,整理加工。课题总结与汇报。在实施研究方案的基础上,各研究小组就研究情况进行总结,在一定范围内向学校或教师及其他小组汇报研究的成果,交流研究的心得。6、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学校参与市级重点课题《区域综合活动实践课》研究,确立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与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的子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构建实施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体系;有教研组如物理、化学等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就确立了《高中化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应用研究》、《课堂教学生活化理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索》等课题,探索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途径与方法。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索取得的成效1、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们明确了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教师们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性学习指导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尝试运用新的教育理念与成果,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与研究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主动、探究与合作意识的培养与能力的开发;在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同时,自己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部分教师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提供了大量的优秀课例,使教师们在学习中共同提高,有的还总结了研究成果。如周晓兰老师的论文《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就获市教科所论文评比一等奖,杨秀岩老师的研究性学习课例《大气运动与环保》得到市地理学科专家的好评,李娟老师还将研究性学习与英语教学中倡导的“任务型教学”、合作学习等理念相结合进行了深入探索,受到学生的欢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通过学习与研究,学生掌握了将问题变成课题,课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实地观察、基本统计、总结等方法,培养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收集、加工、传播信息的能力。另外,初步的研究,加深了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的理解,延伸并丰富了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目光开始关注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周围的世界。通过研究性学习的体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始发生转变,主动地进行信息与资料的查阅、探究与加工,并形成自己的认识。3、初步构建了体现学生发展与学生需要的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体系(1)学科参透: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教育理念或策略,可以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目前学科课程的课堂教学仍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最终还得落实到学科教学中,在学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我校的实践证明,只要教学处理得当,原有的教学内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科参透式”既有效的指导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2)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进行:结合学校承担的市级课题《普通高中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学校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研究联系起来。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学生自选喜欢的校本课程,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课题或进行项目设计。如,在电子技术运用与制作课中,学生们运用学到的电子技术原理,动手制作电子作品,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学以致用。(3)通过社会实践进行:利用学校建立的六大德育基地中具有的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学生活动前,学生要通过听报告,查阅相关资料,从动植物、科技、环保、历史、琉璃制作、传统道德等方面选题;在社会实践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开展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既丰富了社会实践的内容,也强化了德育的实效,同时也为研究性学习拓展了实施的渠道。四、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需要进一步建立更为科学的研究性学习评价方案。作为促进教师和学生教学及学习方式转变的重要渠道,研究性学习无疑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强调对于学生过程的评价而不过分强化研究的结果,强调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的丰富体验,然而,它不是不重视研究的结果和在过程中的生成。当前,如何科学衡量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展的成效,成为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程进一步开展的关键性制约因素。2、需要进一步理顺研究性学习课程与会考、高考的关系。在高中阶段,高考科目得到教师、家长与学生的广泛重视。研究性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极为有利的;然而在在会考与高考的科目的学习方面,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否实现高效率、高效能,没能科学的判定,也使教师、学生与家长心存疑虑。因为高考、会考中也并没有直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3、需要进一步理顺小学、初中与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关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教学方式,基础教育和各阶段都在实施与贯彻。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实施研究性学习课程并形成序列,是保证研究性学习课程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浅谈历史教学中的美感教育西庄中学政史地教研组张占宏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要引导学生参与美的实践和创造,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关于课程价值,新的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历史课的审美价值,即历史是人类生活和奋斗的记录,充满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包含着社会美、自然美、科技美、生活美、人格美、文学艺术美等丰富内容,历史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过程。审美教育又叫做美感教育。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美感首先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但它又包含着理性思维的内容,在感性认识中蕴含着理性认识。只有理性的思维活动才能较深刻、较全面地体现着人的心灵的美,产生审美愉悦的享受。古人云:“诗贵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就是说只有通过思考,通过理性思维才能得到“言外之意”,才能得到意境、意味或韵味的审美享受,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也。美感给人以美好的喜悦,而且这种喜悦的感情给人以精神上的影响,可以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丰富人的情感,使人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激发人积极向上的情感。历史学科作为一门文化素质养成性质的人文学科,其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我们可以通过历史的教学对学生进行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的美感教育。其一,在历史教学的政治史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崇高美。在历史教学中,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