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301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浙江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张文军奉化溪口2019/12/302国家教育部从2004年秋季起在广东、山东、宁夏、海南等4省(自治区)开始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拟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2005年江苏省进入。2006年福建、辽宁、浙江、安徽等省开始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2019/12/303一、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三、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在新课程中的地位与作用2019/12/304一、改革背景小例子:衬衫换飞机场的背后:8亿件衬衫换一件空中客机一封学生来信2019/12/305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2019/12/3062000年,完成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奋斗目标,至2004年已达到93%。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2240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63%。“十一五”高中毛入学率将达到85%。国家在提供了基本的就学机会、满足人们的入学需求后,教育将转入全面提高质量的新阶段。2019/12/307浙江省2004年,我省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段的15年基础教育,成为全国第一个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省区。2005年,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高,全省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达到91%。从1999年到现在,我省高校数量从1998年的32所增加到74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从11.35万人增加到65.13万人,普通高校录取率从35%提高到71.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8.96%提高到34%,位居全国省区第一位。高中教育从金字塔型向矩形转变2019/12/3082000年前后,开始高中新课程研制的前期准备和基础研究:国际比较我国高中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现状的调查学科发展分析学生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的研究公民素养的需求分析对北美、欧洲、东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90年代以来开展的高中课程改革作了比较研究。(一)国际高中课程比较研究结果2019/12/30101.培养目标方面,各国普遍关注:•公民的责任•个性发展与生存能力•创造力与批判性思维•交流、合作与团队精神•信息素养•国际视野(1)谋求课程的基础性、多样化和选择性的统一。2.课程方面呈现以下几个趋势:(2)将学术性课程与学生的经验和职业发展有机结合。(3)适应时代要求,增设新的课程。(4)赋予学校更多的课程自主权。(5)倡导学生自定学习计划,实行学生选课指导制度。(6)实行学分制。2019/12/3013(二)我国高中课程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反思的结论1949年以来,我国正式颁布实行的有关高中的教学计划主要有9次,其中3次为前次计划草案的修订意见。颁布时间文件名备注1950年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2年中学暂行规程(草案)1953年中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对52年规程的修订1963年全日制中小学新教学计划(草案)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附表一我国颁布的历次中学教学计划时间文件名备注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对78年计划的修订1990年《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对81年重点中学教学计划的调整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对96年课程计划的修订附表二:1981年2000年高中课程计划比较一览表项目1981年1990年1996年2000年任务与要求(或培养目标)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重点中学应模范地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普通高中教育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并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普通高中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的基础教育。普通高中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侧重地对学生实施升学预备教育或就业预备教育,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奠定基础。普通高中教育是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的高一层次基础教育。普通高中教育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为高等学校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素质良好的普通高中毕业生。课程结构单一的学科类课程单课性必修+选修分科性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为必修+选修课。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科类课程和活动类课程组成。学科类课程分为必修、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三种方式。活动类课程包括校会、班会,社会实践,体育锻炼,科技、艺术等活动。校会班会、社会实践和体育锻炼是全体必须参加的活动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列入计划。课程门类课程设政、语、数、外、理、化、生、史、地、体等共10门。必修课开设政、语、数、外、理、化、生、史、地、体和劳技共11门。必修学科设有思想政治、语、数、外、理、化、生、史、地、体、艺、劳技共12门。限选学科设有语、数、外、理、化、生、历、地、劳技共9门。必修课设有思想政治、语、数、信息技术、外、理、化、生、史、地、体、艺、综合实践活动共13门。选修课设有数、信息技术、理、化、生、史、地共7门。学段初中、高中统一安排,各三学年。初中、高中统一安排,各三学年。独立设置高中学段,三学年。独立设置高中学段,三学年。学时26—29课时/周(6天工作制)注:为实际上课时数36—38课时/周(6天工作制)注:周活动总量33课时/周(5天工作制)注:周活动总量34课时/周(5天工作制)注:周活动总量选修特点分科性选修高二分流分科性选修高三分流选择性修习(实际形成)高二分流选择性修习(实际形成)高二分流课程管理国家管理国家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级别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级别在管理体制上,我国属于集权化类型,几十年来历次教学计划均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颁发,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转发,学校照办。1981年制定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针对当时教育的实际情况,强调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在此前提下,既要注意自然科学的教育,也要注意人文科学的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81年计划计划中提出了高中二、三年级开设4节选修课,但由于种种原因学校仍然是必修课一统天下。在81年计划中的分科性选修从高二开始分流,分为侧重于文科(一)、理科(二)两类教学计划,从这个时候开始形成了高中文、理分流的办学模式。81年的教学计划一直实行了10年,在当时中断了10年正常教育的情况下,它对恢复正常的教育秩序,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是由于此计划是为重点中学制定的,全国师资水平和办学条件相差极为悬殊,统一执行这个计划势必影响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90年的调整意见针对这种状况,对计划做了较大调整。如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类课程改变为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但它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中教育中存在的文、理偏科,学科知识结构不完整,学生负担过重,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弊端。1996年的高中课程计划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制定的:自1993年秋季起,在全国试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96年使用新大纲、新教材的初中生毕业必须有一个新的高中课程计划与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相衔接。1996年的高中课程方案的特点:首次把高中作为独立学段制订课程计划,并明确提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建立了以学科类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打破了多年来学科课程一统学校的局面,为学校办出特色、学生个性发展留有一定空间。按照优化必修课、加强限定选修课的原则构建的学科课程体系,增强了课程的选择性。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根据时代要求、学科发展作了较大更新,其中,地理、英语、语文等学科变化较突出。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增强了课程对地方和学校的适应性。总之,计划较之过去增加了灵活性和弹性。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后,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加快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教育部基教司在两省一市两年多试验的基础上,组织专家对1996年的《课程计划》进行了较大修改,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放在一个极重要的位置上来考虑,2000年的试验修订稿与96年计划相比,其主要变化有:培养目标中十分强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对德、智、体、美、劳目标提得恰当而又有时代性。课程设置相对合理•信息技术从选修课正式列为必修课;•将原活动课发展为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安排;•设置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项目。课程安排上给地方和学校留有更大空间。整体看来,我国历次教学计划的共同特点有:高中办学的目标一直提双重任务,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为社会培养优良的劳动后备力量(1981)。强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既要重视抓智育,又要注意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1981)。教育教学中十分注意基础,如1981年的计划提出扎实打好基础,特别要打好语文、数学和外语的基础。全国统一计划、统一课表、统一教材。成绩与贡献满足了当时国家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迫切需求,对迅速恢复正常教育秩序,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积极作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科知识体系相对完整的课程体系。满足了当时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为学生进一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问题与不足课程缺乏多样性和选择性,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多样化需求。课程内容以传授知识为核心,忽视学生生活经验,不能反映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新的成就。课程实施中教学观念落后,方法单一,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创新和实践的机会。应试倾向严重。追求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发展过程,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评价的手段、内容、方式、目标单一。管理方式过度集中,过分统一,不能适应地方和学校以及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控制的课程文化2019/12/3033(三)我国原高中课程状况调查2001到2002年间,教育部在北京、黑龙江、辽宁、江苏、广东、江西、广西、河北、山西、宁夏等10个省(市、区)对学生、教师、校长和社会人士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学生样本14036名、教师样本1650名。2019/12/3034校长、教师认为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2019/12/3035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2019/12/3036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019/12/3037教师、校长对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关系的认识只有9.3%的教师和5.4%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较紧。43.2%的教师和54.2%的校长认为高中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严重脱节或有较大脱节。7.735.546.547.840.19.35.405101520253035404550严重脱节较大脱节有一定联系联系较紧教师校长2019/12/3038学校开选修课的情况30.269.8020406080开了没有开学生是否希望开选修课92.67.40102030405060708090100是否92.6%的学生希望学校开设选修课,但69.8%的学生反映学校没有开设选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