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备课讲座必修①第一、二章(一)编写指导思想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为培养全面发展、有科学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新型人才服务。2.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潜能和兴趣爱好进行选择。3.教材呈现的方式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教师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有利于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的开展。4.注意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观点。教材的编写注意表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使学生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正反两方面的作用。5.有新意和时代气息。教材在概念和规律、过程和方法的学习与探究等方面的设计要合理、有趣、有新意,使学生喜欢阅读,愿意参加所设计的活动。在取材上要选择那些鲜活的和能反映时代气息的内容,如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与物理有关的内容、国内外科技新发展的情况等。(二)教材特点(共同必修)1.注意基础性,兼顾差异性2.联系实际,注重兴趣3.注重学生的探究活动4.关注科学的人文内涵(三)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备课一.本章教材概述二.本章教材重难点分析三.课时分配建议第1单元1.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1学时)2.时间和位移(2学时)第2单元3.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2学时)4.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2学时)5.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2学时)四.教学要求与建议第1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质点的概念。能明确物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看作质点。⑵知道参考系的概念。知道选取参考系时,要考虑到使运动的描述尽可能简单。⑶知道坐标系的概念。能够用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和位置的变化。2.过程与方法⑴领悟质点概念的提出和分析、建立的过程。⑵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初步掌握科学抽象这种研究方法。⑶通过数形结合的学习,认识数学工具在物理学中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体验,使学生保持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⑵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相互合作、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并使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逐步形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⑶体验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一科学抽象,养成正确处理问题的方法,学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矛盾的哲学价值观。重点:质点概念的理解、坐标系的建立。难点:理想化模型-质点的建立,及其相应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1.关于质点:2.关于参考系:①物体的大小和尺度对研究的问题不产生影响;②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③物体的自身转动或物体上的某部分的运动与我们对其整体的运动的研究无关时,我们可以把物体抽象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4.例题:【例1】在下列情况中,物体可被看作质点的是(AC)A.研究火车从南京运行到上海所需时间B.研究火车通过长江大桥所需时间C.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运转D.研究人造地球卫星的姿态调整教学建议:1.关于质点:2.关于参考系:①物体的大小和尺度对研究的问题不产生影响;②物体上各点的运动情况相同(这种运动叫平动);③物体的自身转动或物体上的某部分的运动与我们对其整体的运动的研究无关时,我们可以把物体抽象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4.例题:【例2】甲、乙两辆汽车在同一平直的公路上行驶,甲车内旅客看见窗外的树木向东移动,乙车内旅客发现甲车向西移动。如果以地面为参考系,则下列说法中可能正确的是(AD)A.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甲车速度大B.甲、乙两车都向西运动,乙车速度大C.乙车向西运动,甲车不动D.甲车向西运动,乙车向东运动第2节:时间和位移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验时刻与时间间隔。⑵利用矢量的观点区分路程与位移。结合大量实例,让学生学会确定位移、计算位移。⑶通过对位移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像位移这样的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⑷要求学生知道位移在一个直线坐标系里表现为坐标值的差值,方向由初坐标指向末坐标。2.过程与方法⑴借助演示实验、实例或问题,让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解释现象并从中提炼出知识,形成位移等概念,体会位移的矢量性。⑵积极参与实验设计,发现问题并交流讨论。⑶设计探究性课题,结合生活实例,合作探究矢量相加的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分组讨论问题,使学生既学会表达自己又能倾听别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⑵联系身边有积极意义的实例,在学生学到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高尚情操。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位移的概念及表述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本节的难点。教学建议:1.关于时刻和时间间隔:除了在概念上区分外,建议教学中最好画出时间轴,让学生搞清时间轴上的点表示时刻,两点间的长度表示时间间隔。2.关于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们用一个有向线段表示它,这条线段的长短表示它的大小,而箭头表示它的方向.路程是表示物体发生位移的过程中通过的实际路径的长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本节用“坐标差Δx=x2-x1”表示位移,特别是位移方向性在“坐标差”中的体现,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学生会感到困惑,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例题【例1】关于位移和路程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A.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就是位移B.物体沿直线向某一方向运动,通过的路程等于位移的大小C.物体通过的路程不等,位移可能相同D.物体的位移为零,路程也一定为零【例2】如图所示,一辆汽车沿着马路由A地出发经B、C地到达D地.A、C、D恰好在一条直线上.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位移又是多少?方向如何?(2200m、1800m、北偏东53°)第3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知道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义、单位及矢量性。⑵理解平均速度的概念,会用平均速度公式解决一些简单问题。⑶知道瞬时速度的概念,知道速度和速率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建立正确的自然观。1.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知道速度和速度以及它们的区别是本节的重点。2.利用极限法由平均速度推导瞬时速度是本节的难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建议:1.关于坐标与坐标的变化量:本章只讨论物体沿直线运动,以这条直线为x坐标轴,这样,物体的位移就可以通过坐标的变化量来表示,Δx的大小表示位移的大小,Δx的正负表示位移的方向。2.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是物理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需要学生逐步理解。速度定义是高中物理第一次向学生介绍这种方法,教师一定要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体会其简洁和谐之美。平均速度的意义在于平均速度是作为精确定义瞬时速度的前提而引入的,没有平均速度就无从定义瞬时速度,当Δt很小时,平均速度逼近瞬时速度。本节“做一做”和“说一说”两个栏目都是扩展性学习内容,前者偏重于动手操作,后者偏重于思考。其更多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考,或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题【例1】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某时刻速度是10m/s,那么这个物体(CD)A.在这一时刻之前0.1s内位移一定是1mB.在这一时刻起1s内位移一定是1mC.在这一时刻起10s内位移可能50m;D.如从这一时刻起开始匀速运动,那么它继续通过1000m路程所需的时间一定是100s【例2】一物体沿一直线运动,先以3m/s的速度运动60m,又以2m/s的速度继续向前运动60m,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平均速度是多少?(2.4m/s)【例3】用飞机进行航空测量.飞机在保持离地面500m的高度上匀速巡航,速度大小为400km/h.飞机上测量仪器可在120°视角范围内测量,如图所示.试计算飞机每小时测量的覆盖面积有多大?(680km2)第4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打点计时器的原理及其使用方法。⑵掌握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的能力。⑶能测定平均速度,画出v-t图象,通过图象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2.过程与方法⑴能分析、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⑵掌握建立图像的一般规律,了解用图像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⑶掌握在极短的时间内物体的瞬时速度近似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这一近似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和实验态度。⑵注意培养学生尊重原始测量数据这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打点计时器的使用方法。难点:对纸带上记录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测定瞬时速度,画出v-t图像,并通过图像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教学建议:1.这是高中物理中的第一个学生实验。这节课有三个目的:⑴学会使用打点计时器;⑵用打点计时器测瞬时速度;⑶用图象表示速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2.由纸带上某两点间的位移Δx和相应的Δt就能算出它们之间的平均速度。与过去的教学不同的是,本书由此又向前走了一步,说明,在Δx(或Δt)很小时,这样算出的平均速度可以看做瞬时速度。实际的测量技术测得的瞬时速度都是在某小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而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瞬时速度。变样处理拉近物理课与实际、与技术的距离。3.用图象表示物理量的变化,在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方法,本书在这方面加强了很多。这节实验之后用图象表示速度时,思路与过去有些不同。4.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验素质。例题【例1】下列关于打点计时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C)A.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直流电源B.打点计时器使用低压交流电源C.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02sD.使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相邻两个点的时间间隔为0.1s【例2】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使用交流电源的计时仪器,当电源频率为50Hz时,振针每隔0.02s在纸带上打一个点,现在用此打点计时器测定物体的速度,当电源的频率低于50Hz时,数据计算仍然是按照每隔0.02s打一个点来处理的.则测出的速度数值与物体的实际速度相比,是偏大还是偏小?为什么?【例3】如图所示,是一条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0,1,2,3,4,5,6是六个测量点,每相邻两个测量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各测量点到0的距离如图所示.求出各测量点(除点0,6外)的瞬时速度并画出速度一时间图线.答案:(1)v1=0.195m/sv2=0.40m/sv3=0.51m/sv4=0.69m/sv5=0.70m/s第5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要求:1.知识与技能⑴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物理意义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知道加速度的公式、符号、单位。⑵理解加速度的矢量性,能判断物体是做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⑶知道平均加速度与瞬时加速度。⑷理解匀变速运动的意义,能用v-t图像描述加速度。2.过程与方法⑴利用一些更通俗的生活事例,如百米起跑,赛车起跑的速度变化快慢情况或者通过播放相关录像片断的方法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顺暢地引入加速度的概念。⑵在与学生进行新知识探究的同时,适当加入几道针对性练习及能力提高的题目,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⑶通过布置研究性课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收集分析数据,体验加速度在生活中的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⑵通过研究性课题,能让学生领略到生活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⑶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并能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教学重点、难点1.加速度的概念及与速度快慢的区别是本节教学的重点。2.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建议:1.加速度是力学中极为重要的概念且非常抽象的概念2.通过一些事例(汽车的加速性能是反映汽车质量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组织同学思考、讨论,从而使学生明确:⑴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有的速度变化快,有的速度变化慢;⑵研究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有意义的;⑶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3.对于加速度的定义式中的速度变化量的教学,可根据不同学校、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方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