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继续教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继续教育体会把课堂参与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读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这本书后,我的体会更深刻了,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设计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学起来的教学环节,更应体现一个“趣”字,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谓“趣”就是课堂要上得有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二、把合作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教学是师生全方位交往的生命碰撞过程,既有师生间的互动,更有学生间的互动。这里的学生互动,既有行为互动,也有思维互动;既有知识交流,也有情感的交流与合作。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的生生互动,把学生由传统班级教学中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同时培养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作出评价,并且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小组合作学习也为学生提供了练习口头表达能力的机会,学会用清晰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1群体的阅读活动使有些学生的自我意识处于潜藏状态,而个性化阅读需要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阅读中的自我意识实质是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自主意识。真正有效的阅读,必须依靠阅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理解,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达到阅读的目的。教师的职责,是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情绪化的“场”,唤醒学生的“自我”,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不会流于形式,而且学生的积极性及灵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迸射出创造性的火花。三、把读的时间留给学生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我觉得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克服那种浮光掠影,泛泛读上两三遍的做法。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正如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文本与生活之间的联系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朗读目的与情感之间朗读时间与情感的联系。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2小学语文各类课堂教学要把握哪些关键点【问题与困惑】教师培训的现场正在进行关于“小学语文各类课堂教学最关键问题”的参与式讨论。主持讨论的教师提出:下面针对阅读类课堂,每一位教师把你认为必须解决好的最关键的问题,用列关键词的方法提出来,至少提出三个。于是,教师们开始各自思考,并在笔记本上写“关键词”。接下来,主持者请大家将自己想到的“关键词”抄写在黑板上,并鼓励说,不要管别人是如何设想的,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理解与建构。参加培训的教师纷纷上台板书,一会儿,黑板上出现大量的“关键词”:读通句子理解词句初读精读美读感悟阅读对话问题设计思维训练阅读方法读正确多元理解阅读积累拓展延伸情境营造组织活动读懂导读读写结合语言训练积淀语感阅读欣赏激励评价激发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语文素养阅读能力……随着教师们把一个又一个的词书写出来,坐在下面的老师逐渐疑惑起来,这么多“关键词”“关键问题”呀?“最关键的”应该是“少而精”吧?如果有太多的“关键”,也就不是关键了,“关键”多了该如何把握呀?【思考与解析】小学语文各领域课堂教学的关键问题,是针对该领域课堂教学必须完成的最基本的目标任务,从而必须解决好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它是一种接近目标的任务性问题,是一种针对性极强的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问题;它不是一种措施、方法层面的问题。上述参与式讨论情景中,为什么教师们会提出那么多“关键问题”及“关键词”,主要的症结在于思路不清、定位不准。有些问题不是直指该领域的目标任务(如“语文素养”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总体目标);有些问题是各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不具有针对性(如“拓展延伸”);有些问题彼此之间不在同一级概念层面,此隶属于彼,或ABC共同隶属于D(如“读正确”“读通句子”“理解词句”等都属于“读懂”);有些只是达成目标的方法、措施和步骤,不是关键问题本身(如“导读”“问题设计”“情境营造”等);有些问题在这个领域是不作为主要问题的(如“思维训练”不属于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任务,它是各领域3教学共同关照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之一);等等。在我们看来,进入到各领域课堂教学层面,真正必须解决的“最紧要”的、“起决定作用”的问题,肯定是“少而精”的,它在“行动与目标”之间,一定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这样的问题,不论旧课程也好,新课程也罢,还是将来语文教育将来会在什么新的背景或状态下进行,它都相对来讲是“关键”,解决不好,这个领域的教学问题就不算也不能成功,所以,我们说这样的问题具有“最基本、最原始、最朴实”的特性。我们确立这样的问题,是基于语文教学几十年实践的沧桑曲折与语文教学研究所积累的成果。当今小学语文教学现实课堂遭遇的问题,是从一线语文教师提出的“关键问题”中筛选、集中而构成。那么,这样的关键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各领域究竟有哪些呢?一、识字类课堂识字类“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想识、愿识”的问题这一问题在课程标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领域均以第一条提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而事实上,现实的识字教学容易搞得枯燥,随着识字任务的增大,学生对识字的兴趣逐渐衰减,这个问题不解决,几千字的识字任务如何能够完成。2.“获得‘四会’”的问题这是识字落到实处必须重视的问题,也是传统识字教学积累的经验,“四会”主要是指会认、会写、会讲(了解并尽量说清字义)、会用。当然,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识写分开”要求,这在其中是要予以恰当处理的。3.“自主识字”的问题这在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中是提得非常响亮的。第一学段是“学习独立识字”,第二学段是“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第三学段是“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这样层层提高的目标要求,自然是要通过一节又一节的识字课来体现。二、阅读类课堂阅读类“有效课堂”为达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以下几方面。1.“读懂”的问题面对一篇文章(含课文),首要的就是将它“读懂”,没有读懂,何谈进行了阅读?何谈完成阅读教学的其他目标任务?“读懂”的问题,课程标准用了“了解”“理解”“体会”“感受”“领悟”“体味”“体验”等词语来描述这种状态要求。读懂不仅包含对文章大体的理解,还要“理解词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有见解、有感受等。这里要说明一下,为什么没有将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都提到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所谓激发兴趣)作为“关键问题”呢?因为从事实上,文本本身富有情境性、趣味性,只要教师处理得好,学生就4会对读书有兴趣;还有,儿童天生具有阅读的欲望,如果不是外在因素对其产生不良影响,这种欲望是不容易消亡的,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能力的增强,他们会发现文章里面有无限的乐趣,阅读兴趣自然会不断增长。所以,课程从第二学段起,再没有提阅读的兴趣要求。因而,阅读兴趣可能是个问题,但不是最关键的问题。2.“读好”的问题如果说对于一篇文章,学生由外至内,大略地了解内容是很容易的,但由内至外地传达、表现、外化,则不是那么容易。对此,课程标准在各学段都提出了“读好”的要求:(学习用、用、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表现是读好的重点要求,这里第一层次是读正确,所谓“正确”是指字正腔圆,语言规范,还书面语言为普通话口语的标准与规范形态。第二层次是读通顺、读流利,所谓“流利”指语言自然流畅,语调和谐,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选择得适宜,给人以标准的口语语感。第三层次是有感情,有韵味。所谓“有感情”,在读中能体现出词句段本身的喜、怒、哀、乐,或赞美、批评、憎恨、嘲讽等语言情绪与情感。这一层次要以前两个层次的“正确”“流利”为基础,是语感到位的高级体现。“读好”还包括能默读、诵读,能用一定的方式表现各种文体的读。3.“语言学习与运用”的问题这是阅读教学实效性差的最关键问题之一,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虚脱、悬空、漂浮,实质性地说,是训练不落实的问题。阅读教学是进行语言文字及语文基本功综合训练的途径和阵地。前者是词句段篇训练,主要是词句训练——这贯穿整个小学阶段。这一方面,课程标准强调得最多:第一学段“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第二学段“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从语文基本训练的角度看,阅读教学要通过师生及其与文本的对话并进行:(1)朗读、默读、诵读等读好、读美的训练(前已单列);(2)听话、说话及口语交际训练;(3)“潜作文指导”(品味作者如何遣词造句、表达思想感情、构筑篇章结构等)及读写结合训练;(4)语文(甚至超越语文的)学习方法(尝试、运用)训练(课程标准重点强调“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5)思维训练(如分析、综合、概括、推理以及比较、对比等,当然思维训练是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及语文基本训练来体现的)。在一堂课中,这些方面,都做得扎扎实实,而不是浮光掠影,不是浅尝辄止,那阅读教学课才是有效的。4.“语言积累,语感积淀”的问题这是语文“过渡性大纲”和课程标准都非常强调的,这个问题真正落实好了,也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要求“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要求在承接上一学段的基础上“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扩展自己的阅读量,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同时,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还要求,“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加强“积累、体验,培养语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