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词句品析,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都知道,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拥有的言语形式。因此,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我一直反对那种追求热闹形式而缺乏平实厚重的课,总觉得这样的课堂容易远离文本。记得:设计平实,教学过程思路清晰,讲得精,点得实,引得活,练得巧,抓主句,析关键词,品得有味精致,阅读指导很厚实。当时感觉这节课最吸引我的就是对阅读指导中的词句品析非常细腻,认为此乃这节课最成功的地方。阅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而词句品析,在落实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通过品词析句,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感悟、理解课文。余映潮老师对于阅读教学有过这样的警语:“阅读教学的三要素是诵读、品析、积累”,可见,品析之重要性。而抓住重点词句的品析理解课文内容,是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也是学习语文,感悟语言的有效策略,这已经是语文界的共识。例如,笔者在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时,有这样一个片段:师:下面请大家再读一读文章,看看文中哪一处情节最让你感动和敬佩,并且说说你的理由。自己先阅读、寻找、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学生自读,勾画,点评,然后小组讨论。师:小组交流完了?哪个小组能说说你们组深有同感的一处情节?生:我们小组认为课本103页关于奥茨的那一段很感人,也很悲壮。师:“感人”、“悲壮”,这两个词用得很好,请大家记下来(板书),现在,请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加深对“感人”、“悲壮”的体会。生齐读。师:在这一段中,“战栗”一词大家认为表现了什么?生:内心的战栗,对奥茨的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的敬佩。师:除了敬佩还有什么?生:应该也含有悲痛和惋惜。师:补充得好。是的,因为大家都知道奥茨这一出去意味着……生:(齐)死亡。师:在奥茨的身上,我们不难看到一种精神,是什么精神呢?生:不畏惧死亡,大无畏精神。生:为别人着想,舍己为人的精神。师:是的,这就是奥茨,选择了死亡的奥茨。选择了死也就是选择了让其他队员的生,也就是选择了高尚和尊严。……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正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抓住重点词语进行品味,从而体会人物的闪光点,帮助学生体会到了语言的表现力。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自主感悟,在品析时教师不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在朗读、辩析中,体验文章的情感,体验语言的功效。这样的词句品析,语文学习很有功效,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二、通过品词析句,可以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课文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由字词组成的文字,每一篇课文必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字词,这些字词既是一定意义的载体,也是一定情感的载体。它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对事物的态度。因此,感悟作者在课文表达的情感,从重点词语入手品析词句,这是感悟的有效策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比较对文本谴词进行进一步的揣摩理解,鉴别欣赏,更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与运用。例如笔者在教学《春》时的教学片段:师:第3段写春草,写得很细。从哪些方面写的?哪些词用得特别好?生:“钻”写小草有很强的生命力。“嫩”写它的质地。这两个词都用得生动。生:“绿”是写颜色,用得很准确。“……满是的”是写范围。生:“软绵绵”好像是写姿态。师:对。假如作者是这样写“小草悄悄地从土里长了出来”,感觉怎么样?生:没有原来的好。“偷偷”用得好,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而且显得小草像捉迷藏似,在你不经意间,原本藏得好好的它,一下子就“钻”出来了,小草好可爱。那个“钻”字也用得非常好,那是挤破了土钻出来的,那样草的生命力才显得旺盛。师:哦,说得多好,想象力很丰富。哦,你要补充?生:我觉得原文用得好。草从泥土里钻出来,那是小草在盼望春天。春天来了,我要出来,我要出来,人们在盼望春天,所以没注意到小草。当发现时,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大地都绿了。师:哦,你是说人盼春,草也盼春,春意盎然,太形象了。记下来。生:老师,这段是写春草,为什么要写人们的活动?师:问得好。谁来说说?生:草软绵绵的,又嫩又绿,吸引人们呗。生:是不是写人们是为了写草?生:我认为是。……好像也不是。盼望已久的春天来了,人们出来活动,就是那个…那个…,哦,我与春天有个约会嘛!春天的小草的确惹人怜爱,我与小草亲密接触。反正是我爱春天,我爱小草,我爱大自然!全班笑,老师也笑了。师:富有诗意,不错。应该说这里正面是写了人们迎接春天,同时又侧面写出了小草的嫩、绿、可爱。很好,记下来。师: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草很嫩很绿”,而是说“嫩嫩的,绿绿的”呢?生:迭词,用了迭词强调突出草的嫩和绿。师:读起来有什么感觉?生(摇头晃脑):嫩嫩的,绿绿的,还有软绵绵的,很有节奏,很陶醉的样子。师:哦,表达了作者喜爱之情。对吧?生齐:对。师:这样的春天很富有生机与活力,记下来。请大家朗读这一段,并把它背诵下来。……哪个词好,好在哪里,与另外的词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学生在理解交流时,自己已经融入了到文本之中了。不仅感悟了文本,还让其思维过程得到很好的开拓。同时,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的主要方式。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只有在不同词语、不同句式的品读比较当中,才能发现课文中语言运用的妙处,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对语言和语境有所感悟。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了比较的策略,把“钻”和“长”、“偷偷地”和“悄悄地”进行比较,在比较中感悟小草旺盛的生命力,想象小草惹人怜爱的情态,感受作者对生命由衷喜爱与欣赏的情感,学生感悟到两个词含义的不同,并能够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想象、理解,学生不仅有了感悟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在以后的运用中对两个词的使用就能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是抓住了关键的语言训练点,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这样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得知于课内,运用于课外,体现了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三、通过品词析句,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谓品词析句,就是对文章集中精力,由表及里,精思熟读,抓住重点句子和重点词语去品味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有的文章语言隽永,引经据典,情节生动,可以利用这些作品为依据,指导学生精读,要求学生找出重点句,重点词,全身心投入,做到边读、边想、边勾画、边批注,把自己从重点词句中体会到的写在旁边:可以想想句子的言外之意,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可以想想作者用词的巧妙;可以想想作者的表达方法;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思考并展开联想和想象等等。在阅读教学中,如果不断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学生就能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体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也就较为深入、透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当然,品词析句虽然很重要,但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能是一部分,对词句进行过多的品析就显得有些喧宾夺主了。而一篇课文,需要品析的地方往往因人而异,品析的深浅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学中教师还应善于把握时机,在必要的地方切入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有足够的教学机智,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总之,品词析句在阅读教学中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不断探索,更好地协调好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品词析句。曾经学过课改方面的许多知识,也听过不少课改之后的公开课。但是,课改在本校真正实施起来还是从这个学期才开始。总结这一学期在课改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归结如下:一、课改的收获1.新课改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为理念,变教学中教师的“一言堂”、“独脚戏”为师生、生生、师师多向合作交流互动。于是,曾在课堂中比较强势的我,努力改变在课堂中的主角身份。在生字教学中,我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死记硬读,让孩子们在小黑板上书写难写或易错的字,在交流、汇报中记住字音,字形,且鼓励他们用自编的巧记方法来识字;在课文内容的教学中,我增添了如下环节:“这篇课文你最喜欢哪部分,为什么?”“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呢?”“令你最感动的部分在哪?”“你从中明白了什么?”等等;在练习题讲解中,我鼓励学生自己来当小老师讲解较为容易的题;此外,我采用多种奖励方法来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写作业,背书,成绩进步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的确高了不少,课堂变得活跃,热闹起来;孩子们背书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业也注意工整了;个别孩子的成绩有大幅度地提高了。2.《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每一阶段的阅读数量作了一定的要求,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在学校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我带头捐书,和孩子们一起成立了小图书角。还选出了图书管理员,制定了管理制度。这从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孩子们的阅读量,增长了一些课外见识,同时也培养了他们阅读的兴趣,在鼓励摘抄优美词句的过程中,让孩子们积累了不少写作素材。但是,我不得不承认,在教学中,初涉课改的我还存在不少的问题。课改中凸显的问题没有让学生彻底适应自己的主体地位有一部分孩子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固定着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安排学生合作、小组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生动活泼,实际上真正参与讨论问题的学生凤毛麟角,其余的学生要么在小问题上纠缠不清;要么一言不发,洗耳恭听;要么浑水摸鱼,讲题外话。因而有时候小组合作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并无实际效果,而且浪费了时间。从而也导致了一种极端化的趋势,好的学生更好,差的学生更差。(二)语文素养还不够我十分明白传统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也懂得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的危害。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却往往有心无力。反复思量,我的问题主要在于不能真正“放手”,不放心让学生自己去领会,感悟。即老师说得太多,过于啰嗦。此外,在实现师生民主平等的过程中,我有时过于迎合学生、迁就学生,只要学生开口说了,我都会给予鼓励。所以导致有的学生抓不住课文的重点来理解,提出的问题都是毫无意义的。因而也就耽误了教学时间。从而便会出现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的情况。凡此种种说明,我的语文素养还不够,自身素质还不适应课改的要求,在思想上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脱胎换骨的过程。(三)学校硬件设施还需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但在农村小学由于资金有限,既没有丰富的图书资源,又没有开通网络。所以,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能到哪里去找呢?即使有为数不多的计算机,学校一没网络,二也明令禁止学生使用(这也难怪,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确实把握不好)。因此“电脑”,“上网”等词对这个穷乡僻壤中的孩子们来说,完全是些陌生词。这些孩子从自己仅有的几本教科书中能找到什么呢?因此课前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无疑是一句空话。我想利用网络增加教学信息量,给学生看看外面的世界,那也只能是“无米之炊”。课改的今后走向1.把握好课堂讨论,课堂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要有明确的目标。例如设计“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精彩”,“文章的哪里令你最感动”等问题时,要明白有怎样的目的性:想让学生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想要得到什么?是对写作手法的了解?还是对内在含义的领悟?学生应该从哪个角度,用什么方法和思路去阐明“精彩”、“感动”的缘由呢?此外,面对孩子们的讨论时要注意适时调控,不能让孩子们“眉毛胡子一把抓”。2.朗读教学中要授之以“渔”。朗读是品味文章的一个重要手段,好的朗读要建立在理解课文,品味课文语言之上的。所以在教学时要多问几个“这里应该怎样读”,“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语调来读”,“为什么要这样读”等,这样在教会了学生朗读的方法的同时也能让学生品味文章的语言,体会文章的情感,可谓一举两得。此外,还要注意,抓重点语句来进行朗读训练。3.写作教学中要多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首先会注重学生平时的语言积累;其次在平时说话中要注意用词准确,语句通顺;再次对学生的习作要给予恰当的鼓励,不要打击学生的写作兴趣;最后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尤其是在每次游戏或活动之后,布置适当的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