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其所好,让学生爱上数学益阳市桃江县小山湾学校肖亮“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这样说过。对于数学这样一门比较枯燥而又严谨的学科来说,要激发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主动性,我认为关键还在于“投其所好”,充分顺应学生的天性,引领他们发现数学的神奇与美妙。一、抓住孩子的好奇心——“老师,我也会变魔术了!”“接下来,是见证奇迹的时刻”,09年春晚后,刘谦的魔术红遍了大街小巷。我班上的许多孩子也对魔术充满了好奇。“魔术中也蕴藏着许多数学原理,何不将魔术带入课堂,让孩子们在探秘中学到知识呢?”我迅速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立即结合即将学习的内容,查找、编制了一些简单的数学魔术应用到教学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如,在学习数字奇偶性一课时,我表演一个猜硬币的魔术。走上讲台后,我将手中的十枚硬币零乱地撒在投影仪上,让学生可以清楚地从大屏幕上看到硬币的正反。我要求一位学生上台,告诉我他电话的末位数字(如,3),在我背过身以后,让他按自己报的数字,从这十枚硬币中任意选择相应个数(3个)的硬币,将其翻过来,再从中挑一个喜欢的硬币,把它用手盖住。随后,我把剩余的9个硬币收走。下面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了!我成功地猜出了盖子下面的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在学生对我的“眼力”感到十分惊奇,百思不得其故时,我再将魔术点穿,告诉他们我使用的是数字神奇的奇偶性,即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在整个魔术过程中,只需要记住三个奇偶数,一是硬币刚刚撒在桌面上时,暗暗记住了这十个硬币中有奇数个硬币还是有偶数个硬币正面朝上(例如图中有6个硬币正面朝上),二是观众说出的电话末位号码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例如3是奇数),三是在最后收走的9个硬币中偷偷地数一下其中有多少个硬币朝上,是奇数还是偶数。当知道了学生给出的末位号码数字是奇数还是偶数后,如果这个数字是奇数,那么无论观众把原来硬币中正面的翻成背面的,还是把原来硬币中背面的翻成正面的,也无论各翻多少个,翻的硬币总数一定是奇数个,那么原来有奇数个正面朝上,最后一定是偶数个硬币正面朝上;反之,如果一共翻了偶数个硬币,那么原来有奇数个硬币正面朝上最后还是奇数个正面朝上,偶数个还是偶数个。根据这一计算,最后对比一下收走的9个硬币中的正面朝上的奇偶个数,就可以推断出在盖子下面的那个硬币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学生们悄然大悟,下课后立即自己动手操作起来,乐此不疲,不时还会有人喜滋滋地告诉我“老师,我也会变魔术了”。通过魔术引导,学生牢固掌握了所教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发现了数学原来还可以如此有趣,学习的主动性也增加了。二、抓住孩子的贪玩心——大家一起玩游戏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特别是数学课的内容有的比较抽象,小学生活泼好动,学起来常会感到枯燥无味,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我适当地引入了数学游戏,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可操作性改变学生对某些枯燥、乏味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厌倦心理,消除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疲劳,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理背景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如:将传统的击鼓传花的游戏改编为数学游戏,让一名同学当鼓手,蒙住他的眼睛,其余的同学在急促的鼓声中依次传递一个信封,里面有些刚学过的数学题目。鼓声一停,信封在谁的手中,谁就抽出一张小纸,读出题后,在短时间内解答,其余同学用手势判断对与错。做游戏时,课堂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学生在兴致勃勃的游戏中巩固了新学知识,满足了学生好动好玩的心理要求,因此高效率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三、抓住孩子的好强心——“我也要摘星”学生是好胜好强的,希望得到教师和同学较好的评价,针对这一特性,我在教学中使用了“摘星星”的竞争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每个学生都有10颗基本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发言的,就可得一颗星,因开小差被当场批评的,扣除一颗星;在作业方面,字迹端正,练习全对且无抄袭的,可得一颗星,未按时完成或抄袭的扣一颗星。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对能主动探索新算法的,可得两颗星。同时,为防止后进生得不到星而破罐子破摔,对有明显进步的,可酌情加星。摘星的登记表格公开贴在教室内,每个人都能随时了解到自己的摘星情况。每个星期进行一次摘星总结,对摘星数量排列前10名的,奖励橡皮、铅笔等小奖品,增强摘星的吸引力。与此同时,我还在教室后的墙壁上“栽”了一颗“愿望树”,学生可以把摘星的感想和愿望写在小纸条上贴上去,我也会对个别落后的学生或表现优秀的学生分别写上鼓励或赞扬的话贴在“树上”,让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到活动中。活动持续了大半个学期,效果很好。学生无论是学习习惯、课堂纪律还是思考能力,都有了显著进步。“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只要秉持着老教育家陈鹤琴的这一理想信念,坚持探索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方法,投学生所好,爱学生所爱,相信孩子们都能快乐地学好数学,爱上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