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学生就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策划书一、活动背景(一)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现象2011届毕业生人数660万,2010届毕业生人数630万,2009届毕业生人数611万。可见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详实的给出了2009届毕业生的相关数据。68%的就业率,还算理想。不多,有一数据表现了相对理想的就业率下的隐患,高达38%的人在半年内离职,其中近九成是主动离职。这给我们敲了记警钟。报告中还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高职高专院校是55%。200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211”院校为1.7个,非“211”本科院校为1.9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其中,俗称“跳槽”的主动离职竟占到了88%。而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70%“大学生离职率高,说明初次就业质量不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学生面对不太满意的就业去向犹豫时,就业指导老师便说“先就业后择业”,劝他们先干着,以后找到满意的工作再跳槽。不过,随着经济复苏,就业紧张的氛围缓解,2009届毕业生跳槽的心思便活动起来。对企业而言,每招聘、录用、培训一个应届大学生,都要付出相应的人力和物力成本。大学生动辄离职,势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也使企业这部分付出形同虚掷。“这样的情况如果频繁发生,‘吃了亏’的企业很可能在下一年度削减校园招聘的名额,形成‘往届生跳槽频、应届生求职难’的恶性循环。对职场新人个人而言,频繁离职也会对职业生涯产生负面影响。初涉职场就要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若刚开始工作就总是“三分钟热度”,形成定势的话,不利于新人们的职场进步,以后再找工作时,一份“三年打五份工”的简历也很难赢得未来雇主的信赖。在2产生如此恶劣的影响下,我们小组经过多次的讨论,结合实际情况,确定了本次实践的主题。(二)目前提供的就业政策:国家: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生就业后,原则上都要安排到基层见习。见习期为期一年。对入学前已从事一年以上有关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经所在单位批准,可免去见习期。毕业生在见习期间,不得报考研究生(包括出国或进修)。见习期满后,毕业生本人写出总结,经过民主评议,由单位做出考核鉴定,填写考核鉴定表,并将鉴定材料载入个人档案。毕业生由于本人原因达不到见习要求的,经所在单位讨论,报主管部门批准,延长见习期半年至一年。延长期结束后仍达不到要求,另行安排工作,工资待遇按毕业生转正工资标准低定一级。对表现特别不好的,经批准后,予以辞退。国务院决定从2009年起,用3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是国家疏通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改善基层人才匮乏现状的重要措施。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是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到地方政府确定的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用人单位就业见习,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提供基本生活补助。各级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教育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了解见习高校毕业生的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后,组织公益性的供需见面会、双向选择活动,帮助见习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见习高校毕业生见习期满由见习单位优先录用。见习期满仍没有落实就业单位的高校毕业生,由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和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继续进行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二、实践主题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国家亟待解决的难题,“先就业再择业”,这一观念容易让学生产生误解走极端,因为它抵消了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企业忠诚度。作为在校大3学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就业实际形式,在部分企业展开实践,了解现今合肥及巢湖部分企业大学生就业及短期内离职的基本情况,探讨大学生就业发展趋势、汇总部分企业大学生就业离职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并把有关问题向上级反映,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参考意见。对此,我们集中一个星期的时间,深入各企业公司,采用实地走访、采访和发放调查表等方法,调查了解各企业大学生离职情况和企业对此的看法;同时,了解在实习的大学生对工作的态度及他们对离职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三、实践目的和意义(一)实践目的1、在当今追求个人价值的市场经济时代,人的商品属性越来越凸显,个人流向位高价厚的地方也是无可非议的。人往高处走,古今同理。但如今大学生跳槽频率直线上扬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和思考。2、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普遍大学生都认为就业很难,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而大部分企业认为中国大学生对社会需求而言,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探讨出现这种分歧的观念的原因。3、很多毕业生的愿望和社会需求呈错位状态。一方面,很多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很多基层第一线单位,有很多岗位应该由大学毕业生来充实,但大学生期望值过高,不愿意去;另一方面,一些毕业生的素质、能力跟社会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单位想找到理想的毕业生,事实上也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仍然频繁跳槽或正为跳槽做准备,这又是为什么?4、很多大学生把工作经验当成了工作经历。认为多进几家企业多做几份工作,那么再找工作时就可以说曾经在哪些公司任过职,希望给企业的感觉就是你工作经验很丰富。频繁盲目的跳槽对自己和企业的发展到底有多大的影响,利与弊。5、通过对企业领导和人才市场大学生求职者面对面的交流,提出怎样去降低跳槽率的解决办法,建议,让更多的大学生找到更合适的工作。4(二)实践意义1、对于应届毕业生,工作岗位有,后备力量足,应届毕业生该如何定位自己?如何使自己在找工作时赢得企业的青睐?在工作单位怎样才能对企业有归属感?如何打算未来的工作之路?毕业生要给企业安全感,企业才能在实习期满后中用你。坚持是很多毕业生多欠缺的。累了,苦了,受委屈了,就选择逃避。不能把一件事坚持做到底。只要可以坚持下去,企业必会重用大学生。通过实践,分析大学生心理,给毕业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希望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2、对企业,大学生擅自的离职对企业造成了损失,如何减少损失,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离职率。通过我们的实践课题我们会尽可能的找到解决意见。使企业减少损失,增加大学生对现任工作的忠诚度。3、对于我们自身的意义(1)“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此次实践能够很好的使我们认识社会,投身社会,服务社会,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使我们对理论知识掌握更为牢靠。(2)锻炼了我们的积极进取,拼搏向上的品质,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3)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团队合作的意识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对我们以后融入社会及自身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4)深入了解就业形势,了解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加强了对就业的认识,对我们以后找工作有很大的帮助;(5)通过采访各种的相关人员,锻炼了我们的交际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6)对培训基地的实地的考察,在扩展视野的同时,将更多的学到书本以外的知识和技能,将有益于我们终生。5四、可行性分析(一)国家政策方面1、国家出台多项措施力推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今年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可以享受国家代替偿还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的奖励政策,其中包括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达到3年以上(含三年)的学生和应征入伍的高校毕业生。今年就业政策的另一个特点是政策与岗位配套出台,就业岗位的规模数量大大超过了往年。今年新增加的科研机构科研助理岗位预计可吸纳毕业生10万人。农村教师特岗计划,从过去的3年5万多人增加到一年20万人。服务外包企业未来5年内,将新增毕业生就业100万人。为帮助大学生就业,中央财政直接投入近55个亿,地方财政(投入)数十亿,中央财政投入可以直接帮助40万毕业生就业,相关部门、地方财政出台的一些政策和资金,可以帮助上百万大学生就业。2、国家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向边远地区、向农村分流3、各地政府出台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1)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要大力开发基层管理和服务岗位,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对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的高校毕业生实行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扩大中央有关部门实施的面向基层就业项目规模。(2)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6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普通高校专科以上毕业生,直辖市以外的各地城市要取消落户限制。企业吸纳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可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3)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特别是创新型企业更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困难企业保留大学生技术骨干。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的单位要积极聘用优秀毕业生,高校的科研专项可吸收毕业生参与研究,其劳务性费用和有关社会保险费从项目经费中列支。(4)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建设完善一批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为高校毕业生创业提供一条龙服务。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5)强化毕业生就业服务高校及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采取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就业服务。(6)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所有高校都要确保毕业生在离校前都能参加学习实践活动。完善离校未就业毕业生见习制度,从2009年起,用三年时间组织100万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开展见习。在高等职业院校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7)建立和完善困难毕业生援助制度积极为离校后未就业回原籍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将登记失业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对就业困难和困难家庭毕业生给予重点帮扶。如:大连: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牵线搭桥青岛:职业培训广覆盖7吉林:大学生就业观念需转变(二)大学生就业现状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11万人。截至7月1日统计,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人数增加44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同比基本持平。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副司长张浩明说:“大学生就业现状在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不利影响的情况下,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在社会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出现同比下降的情况下,2009年高校毕业生总数比2008年增加52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必然走向大众化,在中国这个转变过程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就业人口高峰交织在一起,从而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当代大学生择业观的特征:1、择业目标理想化。大学生就业时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选择经济收入高、有发展前途、能够体现自我价值的单位和职业。北京、上海、深圳及东南沿海城市成为许多重点高校毕业生的首选,而发展前景好、经济收入高的外资企业也成为大学生竞争的热点。2、职业定位由“专业对口”转向“一专多能”。当代大学生在择业中,不再固守“专业对口”这一传统观念,希望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通用型人才,只要用人单位薪金报酬、工作环境适合,专业不对口也会踊跃加盟。3、就业途径由“一次就业”向“多次就业”发展。在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今天,许多大学生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之路。先选择一个可以生存的职业,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职业流动,“逐步到位”,实现自我价值,已成为当今大学生一种现实的职业选择。目前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问题81、对职业的高期望值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偏差。一方面,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多地集中在条件艰苦地区和基层单位,如果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