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研究李彪(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300072)根据WTO相关协议,年底国内金融业将全面向外资开放,外资银行将全面进入国内银行业,国内商业银行将直接与外资银行展开更大范围和更加激烈的竞争。我国商业银行要想保住国内市场并进入国外市场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就必须对当今国外商业银行的管理体制、经营特征和发展方向有很清晰的认识,才能取长补短,才能既借鉴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宝贵经验,又避免重犯国外银行发展中的失误,才能抓住当期的机遇大力发展中国银行业乃至完善中国的金融市场。与我国的商业银行相比,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包括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体系从总体上讲,是比较先进的,也是比较完善的,银行的客户服务观念很强,服务产品多,品种功能齐全,经营效益也非常好。但由于信息技术和知识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金融业日新月异的发展,国外的商业银行也在发生急剧变化,而且这种变化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总的来讲,当今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是从五个不同的方面来进行的,或者说是具有五大发展趋势,而且这五大趋势也并不是相互独立分割开来,而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并构成了当今国外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个新绝唱。本文下面就将对国外商业银行的发展变化从这五个不同的方面分别加以阐述,并从中引申出可供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的一些经验和建议。发展趋势一:国外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且这种趋势还在日益加强过去,在经济学领域,人们都认为市场应当充分竞争,因而“小”是最合适的。但是,由于市场的激烈竞争,对于每个经济主体而言,“大”才是求胜的基本条件,也是能够生存下去的基本要求,因而出现了“规模经济”的概念。这种概念在国外的商业银行系统甚至其他金融领域,都表现的非常明显,出现了频繁的银行合并浪潮。在大小银行的划分标准上,国际经济学界一般采用的指标有两个:各银行的一级资本总额即“核心资本”总额和各银行的总资产规模。就各行的总资产规模指标而言,只有总资产在3500亿美元以上的银行才可以称为“大银行”,总资产规模在400亿~3500亿美元之间的银行只能被称为“中等规模的银行”,而总资产在400亿美元以下的为“小银行”。按照这个标准来分的话,我国的商业银行除了四大国有银行可属于“大银行”,交通银行属于“中等规模银行”,而其他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几乎均属于“小银行”,这就表明了我国商业银行在规模上与国外银行相比是不存在任何优势可言,尽管有四大银行支撑,但它们的盈利状况却实在不容乐观,呆坏账比例过高。国外商业银行“求大”的动机不外乎两个:生存的需要和发展的需要。从最近几年全球银行业的发展动态来看,更多的是前一种情况,即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选择。当然,大银行与其他中小商业银行相比较,具有很强的优势,且这种优势非常明显,主要体现五个方面:其一,大银行拥有巨额资产和雄厚的资本实力,能够给社会公众以信心。这一点,在我国表现得更为明显,大多数消费者客户对四大商业银行很认可,尽管它们存在很多并不尽如人意的问题。其二,大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往往较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业较强,从而其稳定性也就更强。其三,大银行的市场影响力比小银行要大,能够更容易地吸引客户,更方便地去抢占市场。其四,大银行往往能够得到市场的高度关注和政府的特别保护。这是因为大银行掌握大量的金融资产,对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倒闭,影响的不仅是银行和员工,还可能波及到全社会,影响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在银行出现问题时总会出面挽救它,而且客户和其他债权人也会去支持它,即使这并不是出自于承担社会的责任,而仅仅是从“私利”的角度出发的。这一点,在我国的银行体现内也表现的很明显,由于前几年四大国有银行存在大量的呆坏账,政府为支持其上市而投入了血本。另外,在我国对商业银行的支持,还表现政府对某些行业的托市上,比如房地产等行业,其实这也是政府出于保护商业2银行减少其不良贷款的目的之一。其五,大银行的单位运行成本可以更低,特别是通过兼并而扩大规模时,节省成本的优势就更加明显。如美洲银行通过兼并美国太平洋安全银行,既保持了业务的继续增长,又以关闭大量相重叠机构而节省了大量支出。国外商业银行扩大规模来“求大”的途径也不外乎最一般的两种方式:内涵式的扩大和外延式的扩张。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的内涵式扩大主要是指通过银行自身力量大积累去求得对市场的逐步扩张,采用的方式包括:通过采用良好的市场扩张战略来扩大客户群;以创新性的金融产品来吸引更多、更优质的客户;以良好的经济效益来争取股东的支持,争取员工的更加努力工作;通过调整分配比例,增加银行积累,使得银行资本实力逐步得到充实;银行通过挂牌上市和定期配股,来扩充资本实力,而非上市银行则要通过定期的定向募集方式来争取扩大股东队伍,争取外部资本的注入;通过机构网点的扩张,形成完善的国内网络乃至国际和全球化网络体系。商业银行在规模上的外延式扩张是指通过资本市场的运作进行相应的购并活动,而且这也是国外商业银行实现其扩张的主要手段。因为商业银行要实现扩张目标,就必须有跳跃式的发展,就必须采用非传统的手段,而并购就是实现银行跳跃式发展的捷径。通过银行之间的相互并购,可以迅速扩大规模,来追求大银行所具有的优势。这一点,对于目前的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股份制银行是极为重要的,因为金融业全面开发已迫在眉睫,为与外资银行进行竞争,仅靠目前的资产规模是远远不够的,而银行之间的相互并购则是迅速壮大实力,并实现规模经济的最佳捷径。在的大商业银行中,排在前20位的大银行的无不是通过多次的合并才形成目前的规模,比较典型的有:(1)1998年4月6日,原花期银行(Citibank)与原旅行者集团(Travelers’Group)合并后所组建的花期集团(Citigroup),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服务领域最广的全能金融集团。按照2001年7月《银行家》杂志的排名,花期银行的一级资本名列全球第一位,总资产列全球资产排名的第二位。(2)1998年4月13日,美洲银行(BankofAmerica)与北卡罗莱纳州国民银行(NorthCarolinaNationalBank)合并后组成新的美洲银行,成为美国第一家业务和机构都横跨东西海岸的银行,并且它的分行数量和存款总额在当时都在美国排第一位。(3)在欧洲,德意志银行(DeutscheBank)分别于1957年5月2日和1998年11月30日先后进行了两次较大的合并活动:在第一次合并中,德意志银行把三家在德国很有影响的银行收归到自己旗下,巩固了它自身作为德国第一大银行的地位;在第二次合并中,德意志银行以每股93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的信孚银行(BankersTrust),从而极大地打开了美国市场,使得德意志银行开始大规模向投资银行进军,也更坚定地奠定了德意志银行作为全球资产规模最大银行的地位。此外,两行合并后,德意志银行的基金管理业务在全球排在第三位,证券托管业务在全球排在第四位。这些结果均表明德意志银行收购信孚银行不但做到了优势互补(业务互补和地域互补),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行的经营成本,提高了股本回报。从以上的全球三大行以及其他世界大银行的合并案例中,可以看到银行业的合并大致可以归纳为七种类型:为了扩大业务范围而进行的合并,如花期银行与旅行者集团的合并;为了配合战略转移而进行的合并,如汇丰银行通过合并将其总部搬到伦敦;为了扩大国际领域、加快国际化步伐而进行的合并,如德意志银行收购美国信孚银行;为了扩大国内活动地域的合并,如美洲银行与国民银行的合并;为了在业务上寻求优势互补而进行的合并,如1998年11月美联银行(FirstUnionNationalBank)同费城国民银行(Corestates)所进行的合并;为了避免在同一市场内恶性竞争而两败俱伤所进行的合并,如1998年原瑞士联合银行和瑞士银行的合并;为了巩固自己地位而单方面通过市场运作而采取的一种收购行为,即通常所说的“敌意收购”,如2000年3月,德意志银行收购德累斯顿银行。3当然,银行的“求大”也并不是无止境的,也并不是越大越好。因而,商业银行也存在一个“合理规模”,即在此规模下,银行的单位金融服务成本最低,利润最大。不过,这个“合理规模”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银行自身的管理体制的调整和优化而不断上移的。所以,尽管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存在“合理规模”,不能过分扩张,但是只要银行自身的资本充足、管理到位、内控制度健全、技术支持系统完善先进,则其“合理规模”是可以调整的。而对我国目前的商业银行来讲,除四大银行之外(由于存在管理等诸多问题),其他商业银行还远远未能达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合理规模”,因而,政府对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并购应当采取支持的态度,并提供相应的法律保障和技术支持。发展趋势二:国外商业银行追求业务活动领域的扩大,追求银行职能的延伸,追求服务功能的完善,追求金融产品的多功能国外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业就其业务经营领域的发展轨迹而言,基本上经历了一个“无限制→有限制→放松或取消限制”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特别是最近十多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经营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西方银行业开始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和改头换面的新金融机构形式来全方位、全能化地发展银行业务,发展成为了“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的“金融超市”。现在的西方商业银行不仅有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结算)和货币兑换,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业务;不仅有商业银行业务,还有证券包销、证券经纪、资产管理、财务顾问、企业并购策划等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银行业务,还有各种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金融业务,还有为普通工商企业提供的各种类似采购、销售甚至是计算机系统建设之类的经济业务;不仅有普通的经济业务,还有一些诸如社会保障、助残等社会工作。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从可能性上来讲也是能够成立的,这是因为:银行高科技发展很快,很多新技术是抢先在银行系统运用的,甚至有不少新技术本身就是银行所发明的;银行的管理法规日臻完善,中央银行和其他政府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愈来愈严格;商业银行自身的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也愈来愈科学、愈来愈完善;对银行业实行比较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政策的国家如美国、日本等的银行仍然出现很多问题,甚至有不少大银行倒闭,而推行全能银行制度的国家如德国和其他一些西欧国家等的银行业却很稳定,并未出现什么大的问题。此外,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除了具有上述前提条件之外,还具有更深层次的根源因素即金融市场运作内在统一性的客观要求。尽管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金融市场有不同的划分方式和名称,从大类上一般可以分为银行市场(融资市场、资金市场等)、信托市场(投资市场、基金市场等)、证券市场(资本市场等)、保险市场(财险市场、寿险市场、再保险市场等),但是从市场运行的角度而言,这些市场并不可以作截然的划分,相互之间是融合和交织在一起的,因而这就是为什么商业银行业务需要全能化发展,而且能够全能化发展的原因。国外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不仅仅具备很强的可能性,而且还有很强的优越性,这表现在:银行业务多元化,可以分散风险,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银行业务多元化、全能化使得收入来源渠道也多元化,且各种业务之间可以做到交叉互补,因而可以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银行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可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全方位、多功能的金融服务,这样既节省客户同银行打交道的成本,又提高了金融业的服务效率。当然,与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是既有利又有弊,都是一把双刃剑一样,银行业向综合化、全能化方向发展也并非有利无弊,因而,作为新兴金融市场中的我国银行业必须冷静面对国外银行业的这一发展趋势,一分为二地看待银行业务的全能化,这就要求清楚以下两点:其一,全球金融业向全能化、全方位经营发展的趋势并非是绝对的,而是需要根据各个国家金4融市场的不同情况、各个金融机构的不同业务和经营特长来确定最合适的发展战略;其二,银行的全能化趋势也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市场和金融稳定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