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小筑出品品味经典,走进大师第1页共4页做人当如邵逸夫他曾拍摄过一千多部经典电影,打造了一个无法重现的电影王国神话,造就了一大批大明星、大导演和名编剧,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诸多“第一”和“之最”。香港富商豪贾云集,但以经营影视而步入香港富豪排行榜唯有他一人。他在英国、美国、新加坡及香港、内地等地都有巨额捐赠,合计金额早已超过三十亿元。在古今中外捐资助学史上,他当之无愧可称为第一人。1990年,为表彰他对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杰出贡献,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以其名字为一颗新发现的行星命名。这颗行星的名字叫“邵逸夫星”。为业:兄弟同心,其利断金20世纪,邵氏电影几乎独霸香港影坛数十年。邵逸夫的创业成功,来自于他们五兄弟的团结一致,来自邵逸夫心中的“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信念。1907年,邵逸夫出生于宁波镇海庄市朱家桥老邵村一个富商家庭。其父邵玉轩育有五男三女。邵逸夫排行第六。邵逸夫的父亲是个十分精明的商人,看中了初兴于上海的电影业,于是来到上海,成立了在中国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一影业公司”。而邵逸夫,因当时还小,才中学毕业,父亲希望他能考大学,但他被兄长们的拍片搞得坐不住了,经大哥同意,他在片场中觅得一个“伙计”之职。邵逸夫就在片场中成长起来,他肯钻研,很快,电影制片各个环节他都了如指掌且能挑得起担子。从摄影、编剧到导演他样样都能干得很好,成了大哥的得力助手。后来三哥邵山客去了东南亚发展。结果,邵山客带去的几部“天一公司”的片子大受欢迎,一时爆棚,忙得邵山客恨不得有分身之术,马上拍电报回上海,让六弟邵逸夫“出山”速来新加坡帮衬,共闯天下。那时邵逸夫才十六岁,接到电报惊喜万分,火速南下,与三哥邵山客开始了南洋的电影创业生涯。他们几乎跑遍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角角落落,冒着被毒蚊叮咬的危险,挑着放映电影的担子,转战在割胶场等华人聚集地。当时还是手摇无声放映,他一格格地摇着影片,也摇出了自己在南洋的事业天地。从此,邵氏电影家族犹如“前店后铺”。邵逸夫在前冲锋陷阵,不断增加戏院,而制作则由兄弟们负责。邵逸夫始终牢记着“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的话,兄弟团结,相互扶携。1931年,邵逸夫前住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途中轮船触礁沉没,幸亏其命大,落水的邵逸夫抱着一小块木舢板,在茫茫的大海上漂泊一夜后终于获救生还,然而灾难并没有吓退年少的邵逸夫,他很快从惊吓中调过神来,从美国好莱坞买回所需的“讲话机器”。1932年,在邵逸夫的倡导下,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这部电影为邵逸夫大规模进行电影制作闯开了道路,邵逸夫成了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开山鼻祖。那时,邵逸夫才二十几岁,而他在电影方面的才华也开始显露出来,几个兄长也看出了这个弟弟的才华和雄心壮志,于是放手让这个“少帅”执掌邵氏影业的大印。1957年,已经在电影界打拼多年的邵逸夫从新加坡来到香港,开始创立属于自己的电影事业,并一跃成为邵氏电影的新一代领军人物。邵逸夫倾力打造位于香港清水湾,占地近八十万平方英尺的邵氏影向2014年1月7日去世的邵逸夫107岁的一生致敬!百度地图上的逸夫楼,密密麻麻,近3万座。它们比任何文字都更有力量!香港特首梁振英对TVB荣誉主席邵逸夫离世表示哀悼,他赞扬邵逸夫长期大力推动演艺发展,又在香港及内地作出公益事业,十分值得尊重。阳光小筑出品品味经典,走进大师第2页共4页城,影城气势恢弘,被称为“东方的好莱坞”。邵逸夫最早在香港推行电影明星制,如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张彻……无不出自“邵氏”门下,在华人世界引起巨大的反响,倾倒无数观众,风靡香港和东南亚。为身:克己之功和容人之量邵逸夫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知人善任,团结了一大批人才,更在于他的时时克己和博大的胸怀。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除了有善于经商的精明头脑外,克勤、克俭、表率作用的人格魅力更是赢得大家爱戴的关键所在。尽管他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但他干一样,专一样,从不懈怠。他从最卑微的职位做起,一步步奋斗,最终成为电影公司的大老板。他熟悉电影制作几乎每个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在行,而在影片推广、发行、剧院管理方面更是行家里手。邵逸夫工作非常勤勉,精力过人。邵逸夫看电影之多,也堪称一最。中国的外国的,文的武的,好的差的,他逢片必看。他借此了解电影动态,以确定题材,制定拍摄计划。年轻时曾有一天看9部片子、一年看700部片子的纪录。邵逸夫说:“我天生喜欢看电影。”其实,这是一种执著和投入的表现。为了树立邵氏影业的良好形象,他对影片的质量严格把关。出现劣片,往往亲手烧掉,毫不手软。他说:“在早期,我整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邵氏出品,必属佳片。”邵逸夫自己制片相当严谨,绝不拍劣片。据称,邵氏在37年间,烧掉的影片以十部计。邵逸夫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他的知人善任有关。60年代,他聘用有“宣传鬼才”之称的邹文怀当他的《电影周刊》主编。邹氏跟随邵逸夫11年,常令邵氏影片“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平平无奇的影片也能卖个满堂红。其后,他大胆启用仅30岁的李翰祥,拍摄了卖座率极高的影片《貂蝉》。该影片囊括了第五届亚洲电影节五项大奖。邵逸夫的容人之量更是员工最佩服的地方。他自己每天九点钟一定到片厂,开会、试片等,他一定比别人先到,其他人员偶有迟到也不深追究。值得一提的是,邵氏的“金牌导演”李翰祥1963年在事业高峰期离开邵氏到台湾另谋发展,并带走大批技工好手,几乎动摇了邵氏根基,但邵逸夫爱才如命,70年代允诺他重返邵氏,这或许只有邵逸夫能够做到。邵逸夫的座右铭是:“我喜欢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永不会退休。成功之道要努力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我深深体会到拍电影是很大的刺激,它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这正是推动我努力工作的动力。”为众:散尽千金济众生多年来,邵逸夫一直稳居香港超级富豪排行榜上,他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是港岛屈指可数的大慈善家。“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这位以“大丈夫贵兼济,岂独善其身”为人生信条的影视巨子,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2002年,邵逸夫捐资创立的“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颁奖始于2004年。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美籍华人杨振宁说:“‘邵逸夫奖’的设立,将是人类历史上一件大事。”早在1973年他就设立邵氏基金会,致力于各项社会公益事业,为此他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从1985年起,邵逸夫开始阳光小筑出品品味经典,走进大师第3页共4页将关注的目光投向祖国内地。平均每年都拿出1亿多元用于支持内地的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对于中国教育事业更是情有独钟。正如他所说:“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教育为立国之本,邵逸夫为此多年来尽心尽责,不遗余力。据不完全统计,迄今,邵逸夫捐助内地科教文卫事业的资金达25亿元,捐助项目超过3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如今以“逸夫”两字命名的教学楼、图书馆、科技馆及其它文化艺术、医疗设施遍布全国各地。几年来邵逸夫还不顾耄耋之年,多次亲临大江南北视察捐赠项目。根在宁波的邵逸夫对故乡也倾注了很大的爱心。1987年后,他不仅多次回乡探亲访问,还先后捐资4000多万元帮助发展教育、文化事业。这些项目包括位于宁波大学西区的邵逸夫图书馆、逸夫教学楼、逸夫剧院以及其祖居地康乐园等。他在浙江其它地区也有巨额捐赠,如他为杭州逸夫医院的捐赠近亿元。百岁高龄的邵逸夫至今还秉承着年轻时的习惯:每天晚上睡五个小时,中午睡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工作、看电影。逢人问及今后的打算时,他总付之一笑:“退休?不,我不想安逸。”永不言休,以微笑昭示世人,笑对人生。这就是邵逸夫。谢幕的黄金时代,不落的黄金人格2011年12月7日,104岁的邵逸夫宣布将卸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董事局主席等职务。在很多人心中,“邵逸夫”的名字就像个符号一般不可磨灭。与邵逸失一起退隐的,是香港电影一去不回的黄金年代;商不会与这位老人一起离开的,是他带给我们的黄金般的高尚品格与慈善理想。这位老人所经历过的百年,远比他所拍摄的任何一部影视作品都要精彩动人。邵逸夫经典语录:1、我的财富取之于民众,应用回到民众。2、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3、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4、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邵逸夫关于创业和工作的励志语录:1、我喜欢不停地工作,工作是我的嗜好,我不会过早地就退休。成功之道要努力与苦干,并要对自己的工作有兴趣,运气只是其次。我深深体会到拍电影是很大的挑战,它能带给我无穷的乐趣,这也正是我努力工作的动力。2、在那样艰苦的生活中,我学到了许多东西,这些东西让我一辈子受益。如果我不经历这一段生活,不会有今天。现在青年人,心很高,学问也很深,但是不能够吃苦,是一大缺陷。邵逸夫关于教育的名人名言:1、中国要强大,关键在于教育及培养人才,将赚到的钱捐献在教育事业中,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2、国家振兴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培养人才是民族根本利益的要求。素材应用范例创新抢分素材1:敢为天下先1926年,三哥带邵逸夫去开拓南洋市场,逐渐站稳脚跟。美国的有声电影始终压倒无声电影,邵逸夫提出:“现在大家都困难,舍不得拍有声电影,我们正好乘虚而入!”1931年,邵逸夫到美国购买有声电影器材,乘坐的轮船触礁沉没,邵逸夫在大海上漂了一夜,死里逃生,最终从好莱坞带回了“讲话机器”。阳光小筑出品品味经典,走进大师第4页共4页1932年,邵逸夫任制品和导演的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引起轰动,将中国观众带人“有声时代”。创新抢分素材2:香港精神:“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是一个“有宁波地域色彩及香港打拼历史”的传统商人。这双重身份令他“懂得捱”和“能吃苦”。邵逸夫的“悭吝”早已传为佳话。创业时期的他曾经连剧务去外面用20元买100个生煎馒头的申请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食堂卖的馒头一个才l毛钱。20世纪70年代,邵逸夫每年要看六七百部影片,最高纪录是一天看9部。甚至古稀之年,他仍坚持每天工作16个小时。邵逸夫于花甲之年创办“TVB王国”,40多年来干劲冲天,被誉为“香港精神”的代表。创新抢分素材3:创建传奇的“TVB王国”20世纪70年代末,香港电影市场逐渐萎缩,邵逸夫将事业重点转移到了当时新兴的电视产业上面。他以参与合资的形式,创办了香港无线广播电视有限公司(TVB)。由他成立的无线艺员培训班先后培养了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张曼玉等大批顶尖巨星,几乎撑起了整个华人演艺圈的半壁江山。1980年,邵逸夫开始集中力量经营TVB所属的明珠台和翡翠台,并使两台收视率长期独占鳌头。TVB实现了从本地新闻节目为主到本土制作节目和电视剧为主的转变,逐渐成为香港本土电视文化的主流力量。创新抢分素材4:人生态度:要做就做到最好邵逸夫几乎熟悉电影制作每一个方面和环节的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精通,而影片的推广、发行、剧院管理他更是行家里手。早年经营邵氏电影时,邵逸夫请来邹文怀和何冠昌两位高材生,后来,他们都成为邵逸夫的得力助手,心甘情愿地为他的事业付出自己的所有。创新抢分素材5:“抢”出一片市场当亚视靠外购剧《还珠格格》创下30点的最高剧集收视纪录后,邵逸夫加紧推出《创世纪》,彻底瓦解了亚视的攻势。邵逸夫还大力推行免费电视,让电视走近广大普通群众,以精彩的剧集和节目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考场速用片段1:追求完美邵逸夫曾说:“我做事的态度,便是要把每件事都做好,即使是最微细的部分,也要彻底做好。一样事情不做到十全十美,我是绝对不放松的。”你是否有发现,走到最后的胜利者,都有追求完美的性格?追求完美不是缺点,而是严格要求自己,给这个世界一份最好的礼物。考场速用片段2:成功需要“变”从20世纪20年代从事电影业到现在,邵逸夫目睹了中国电影和电视的成长与兴衰,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