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文学寻找刘崇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报告文学:寻找刘崇和————重庆市慈善总会志愿者服务总队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纪实(黄济人、冉彪、刘光华、高家云)【编者按:今年三月以来,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人民网、央视网、凤凰网、华龙网等各大中央及地方媒体对刘崇和学雷锋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为此,本文作者对刘崇和的事迹再次进行了深入实际的专访。】刘崇和,一个名字,一种信仰,一面旗帜,一种精神。30多年前,你悄无声息朝人们走来,默默无闻为社会、为人类奉献青春年华。一路上,赞美声、歌颂声,声声入耳。一路上,嘲笑声、讥讽声、妒忌声,震耳欲聋。30多年来,你振奋过、坚持过、犹豫过、彷徨过。一路坎坷,一路辉煌。你不屈不挠,带领学雷锋志愿者几十年如一日,使“为民服务”信念深入人心,让雷锋精神的旗帜在山城重庆高高飘扬。让我们看看刘崇和30多年来获得的荣誉:2005年1月31日,由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国家民政部、中华慈善总会联合在京召开的首届中华百位慈善人物颁奖大会上,刘崇和作为重庆唯一入选并获奖的慈善家,与来自香港的李嘉诚先生一道,被誉为“亚太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慈善人物”。2006年被重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为“重庆市文明市民”。1991年被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授予“重庆市学雷锋标兵”。2012年7月被中国公益总会重庆市工作委员会授予“中国重庆公益形象大使”。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全国学雷锋标兵”、“四川职业道德标兵”、“重庆市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由于刘崇和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先后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习近平、李长春、李克强、贺国强、回良玉、李鹏、李瑞环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2010年7月,重庆遭受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志愿者分分奔赴灾区抗洪抢险。2012年8月,“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刘崇和总队长带领50多名志愿者分三个小组冒着高温酷暑,带着募捐的3.6万元慰问金和价值数万元的生活物资,到涪陵、江津、合川等地看望灾区困难群众和孤寡老人。所到之处,灾区群众都流下了感激的热泪。志愿者们亲眼看见灾区的情况,又将自己身上的钱捐给困难家庭。苦涩的童年练就了人生坚强的性格刘崇和出生于1961年,他的爷爷刘永庆是一个有功于重庆的人。当年,刘永庆官至国民党中将高参,为人正直,有一颗爱国的心。在刘邓大军进军大西南时,邓小平派人找他做川军的工作,争取和平解放重庆。刘永庆周旋于川军高级将领之间做统战工作,使解放军入川没有遭遇大的抵抗顺利解放了重庆。邓小平称他为和平解放重庆立了一大功。然而,在“文革”中,刘永庆是国民党中将高参这段历史,被造反派残害致死,刘崇和的父亲被关押,母亲离开教师岗位失去公职。为了生计,母亲每天起早贪黑带着五个儿女割牛草、捡煤渣、敲碎石卖钱养家糊口,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邻里的好心人经2常及时送来一点米面,南瓜红薯等,解决了一家人的温饱,给童年的刘崇和留下了深刻印象。为此埋下了一个心愿:长大后也要学邻里的大妈大婶帮助别人。1966年,刘崇和的爷爷最崇拜雷锋,经常给5岁的刘崇和讲雷锋的故事。使刘崇和幼小的心灵有了一个英雄和榜样的概念,上小学了,学校要求学雷锋,他就来到“五保户”张婆婆家里,帮老人擦屋子、挑水,干家务活。回到家,刘崇和向母亲绘声绘色地讲起自己如何助人为乐,可是母亲没理他。反复讲了三遍,母亲突然给了他一记耳光:“你见过哪个街坊帮了我们还反复讲?做好事怎么能老是炫耀呢?”从那以后,做好事不能张扬在儿时的心灵扎下了根。刘崇和的住家离大坪街上较远,上街的路是一条泥巴小路,遇上下雨天,一片泥泞,很难走,邻里有一些孤寡老人上街一趟极不容易。于是,他上街时常常主动为一些孤老带点油盐一类的东西,后来发展到专门为孤老们上街买东西,弄得邻里都喜欢他,一有事就喊他:“小毛弟,去给我称点盐回来。”或是喊“小毛弟,快去给陆婆婆提桶水。”他是有喊必应,一蹦一跳跑得飞快。帮助得最多是五保户、烈军属刘爷爷、张婆婆、卢婆婆、熊婆婆。每当他为人家做了件好事,心里特别的兴奋,有一种快乐感。就这样,刘崇和做好事从小学做到中学,从左邻右舍做到社会。渐渐,帮助人成了一种本能,只要见人家有困难,他就会伸出手来助一把。每每帮助了人家,他心里就涌上一股快乐的感觉。久而久之,他对“快乐”二字有了一定定义:关心人,帮助人,就是快乐。他不管别人对快乐怎么理解,至少,他是这样感觉的。这时候的刘崇和已从重庆六十七中毕业,长成了一个大小伙子,艰苦岁月的磨练使其更为成熟。自他把帮人为乐作为生活中一大快事后,便把好事做到了社会。他为孤寡老人徐志坚挑水,一挑就是八年;他为七十多岁的孤老太太巫大清修房补漏随喊随到;他为瘫痪的徐树荣老人翻身、洗澡、换衣、洗刷,一干就是七个春秋;他将跌伤的陈于祥老人送医院抢救,挂号、拿药,自己掏腰包付款,不留姓名悄然而去;他为患癌症的孤老刘淑君送药品、营养品,精心照料,使老人生活在温情中生命延长了六年,为大坪九坑子老人彭德怀做家务、送节日慰问品、维修黑白电视、送给老人自己组装的彩色电视机,一干就是十七年。解人急难,好似雪中送炭。他热情似火,常把人间真情送到老人、小孩、以及一切有困难的人面前。这已成了大坪一带的美谈。都知晓,有一位做好事不留名的青年,常常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出现了,为你排忧解难,任劳任怨。虽说他做的事不是惊天动地,只是一些任何人都可以做却少有人做的区区小事,然而,就是这些小事给人心里一股暖流,让人感受到人间有真情。不过,严格的说,刘崇和做这些好事都是无目的,碰上了就做。如果说他照此下去的话,他只是重庆茫茫人海中一个热心人而已,不会成其为今天的重庆“学雷锋”的标兵也不会有今天的“重庆市慈善志愿者总队”。然而有一天,一桩事,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有一天,刘崇和路过大黄路一修理电器的小店时,碰上了这样一桩事。一位瘦小的农民老大爷背着背篓满头大汗的来到修理店的铺门,嘴里不住的说:‘‘终于找到家修理店了!终于找到家修理店了!’’开店的是个大块头的中年汉子,一脸傲气“老头,你修啥子?”瘦老头忙放下背篓,小心地抱出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来,说他从远郊的陈家桥搭车来到大坪,到处找修理电器的店找不到,走了大半天才在大黄路找到这家修理电器的店,故而有些喜出望外的样子。刘崇和从小就对电器修理有着浓厚的兴趣,小时候还曾自己装过矿石收音机,有时家里的半导体收音机有小毛病,他拿来几经摆弄就响了。每次上街,只要见修理电器的店在修理电器总要逗留一阵,偏着脑壳看人家修理。于是,他悄然站在一边,想看看中年汉子是如何处理这台电子管收音机的,也长长见识。这一看,心里就不平静了。那中年汉子连收音机也没打开,就说要二十块钱的修理费。七十3年代的二十块钱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瘦老头急了,说:“师傅,你连机都没开,啷个就喊恁个高的修理费?中年汉子道:“你老头懂啥子?这是技术!你修不修?不修各自背起走!”瘦老头没办法,只好让其修理。刘崇和见中年汉子把收音机后盖打开,只把断了的电源线一焊接,收音机就好了。瘦老头见中年汉子这么快就修好了,就说:“老师傅,你只修一会就要收这么多钱,是不是少一点?”中年汉子凶声凶气地说:“你给不给钱?不给钱这收音机就拿不走!”瘦老头央求说,他跑这样远的路来修理这台收音机,是因为他家里一个瘫痪的老伴,就靠这台收音机来陪伴她,想唤起中年汉子的同情。然而,中年汉子铁石心肠不听瘦老头诉说,坚持要收二十块钱。瘦老头无奈之极搜满全身的口袋连路费也没留仍未凑齐二十块钱,不是刘崇和上前解囊相助,瘦老头硬是拿不走收音机。这桩事使刘崇和深深的感受到,学雷锋不光是简简单单的擦窗扫地,群众更需要的是技术性的服务。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一门实用性的技术,更好地为民服务。于是,刘崇和自费上夜校、拜老师,刻苦学习无线电技术。学成后,就利用节假日、星期天时间背上帆布工具包到六店子、中梁山、石坪桥、黄沙溪一带义务为民修理收音机、电视机。所有的零件,大一点的零件用自己节省下来的钱买,小一点的零件便到不远的东方红无线电厂工业拉圾堆里去捡。厂里扫出来的工业垃圾常常有许多可以用的小零件。选的地方都是比较偏僻的居民点,旨在照顾上街不便的老人。他每到一处,就先为行动不便的老人特别是孤老傲一些挑水、修房补漏一类的事,然后摆上维修摊修理,常常从早忙到晚,连水也顾不上喝,修理不完的,下一个星期又来接着修理。他背着帆布包一出现在这些居民点,老人、小孩都围上来,奔走相告:“修理收音机、电视机的小青年又来了。”他义务为民服务,从不留名,人们也不知晓他姓啥名啥,只看见他每回来总埋着头一声不响的干活,总有傲不完的事。他的义务维修摊一时成了这些居民点的一道风景线,若是一个星期没见他来,一些老人总要叨念着他。久而久之,他成了一种习惯,每逢节假日、星期天就不由自主地背上帆布包往外走,好似有修理瘾。若不出门就浑身不自在,但只要坐在了居民点的义务维修摊上,浑身就有了使不完的劲。这时候,刘崇和已在九龙坡水产公司一个门市部工作,一个月仅百十块钱工资大部分都花在了义务服务上。工资花光了就找母亲要。他母亲在杨家坪开了家小照相馆,生意不错,贤能的母亲知晓义务服务做好事已成了小儿子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他的事一律开绿灯。他的一位哥哥和一位姐姐也事业有成,成了本市成功的民营企业家,远在美国的舅舅也有自己的实力,这些都成了他有力的物质后盾。有了家人的支持,他越干越起劲,走街串巷为民服务,先是步行,继而骑自行车,再是骑摩托车,风里来雨里去,忙忙碌碌。每每他把修理好的收音机或电视机送到老人手里,看着一张张笑脸,他心里就有着说不出的高兴,再累也不觉得累了。因此也练就了一身维修电器和组装电视机的本领。有人说,刘崇和硬是有病,自己平时舍不得吃,舍不得穿,舍不得耍,把钱和精力都费在义务维修电器上面,究竟是为那桩哟!在当时,社会上喊出”一切向‘钱’看”的口号,一些人把整个身子都钻进钱眼里,有人说这话并不奇怪。然而,他看到的是,由于社会上金钱思想泛滥,好些人原本善良的心被扭曲了,社会上一些好的风气渐渐淡化了,在人们遇难无助时,多么希望周围的人伸出一双双充满爱心的手。他现在做的正是冲着这一点来的。虽说,他做的事极其微不足道,但他相信只要一点一点的去做,终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就是大众。若干年后,刘崇和成了精神文明建设者,使众多的志愿者加入队伍中来,当年这些想法为他思想境界的升华作了很好的铺垫。在刘崇和为民服务的日子里,总感到有做不完的事。他往往是早出晚归,回到家里4已累得不行了。有一天,他终于感觉到了一个人力量的有限。一九七九年初冬的一个星期天早上,刘崇和像以往一样背上帆布包,到小龙坎一个约定的点摆义务维修摊。天下着沥沥小雨,冷风骤起,裹来几分寒意,然而一摆上维修摊,便陆陆续续冒雨来了好些人。打头的是一位七旬老大爷。老大爷颤抖的拿着一台收音机过来对他说:“小兄弟,我这收音机坏了有两个月了,一天不听这东西,心里就闷得慌,可这么大个小龙坎却找不到修家用电器的。”接着,一个中学生拿着台收录机来了,雨水淋湿了这个中学生的头发,手上的收录机却用塑料布裹得严严实实的。再接着,一个老太太拄着拐杖来了……这一天,他不停的接活修理,在冷风中一直坐到傍晚,带来的零件也用完了,可维修摊还排了不少的人。望着人们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他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把事干完,让大家满意而归。他披上雨衣骑车离开小龙坎回家,一路心里十分歉疚。他回到家里已经很晚了,疲惫不堪的他却辗转难眠。他想,这些年来自己单枪匹马,总感到力不从心,要做的事太多,如果有更多的人都来和他一起做那该有多好。坚韧不拔的性格,使重庆第一个“学雷锋青年服务队”诞生刘崇和萌发了组织一个服务队的想法。刘崇和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在水产公司实习的商业技校学生陈启军。两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一拍即合,决定以“学雷锋”的实际行动,来净化社会风气。经过一段时间探讨、酝酿,他们联络了好友曾志武、孙春明、袁廷友、周树民、杨进、廖代明。大家都觉得,人活着应该像雷锋那样为社会做些好事。1980年3月5日,也就是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纪念日这天,八位青年聚集在刘崇和家里,成立了“学雷锋青年服务队”。这是重庆第一个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他们从建队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