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报告文学抒写家国情怀(文学新观察)李朝全《人民日报海外版》(2016年05月12日第07版)家国情怀,包括爱国、爱民之情和追求国家富强、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的愿景理想,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传承延续了数千年的一种高尚人格,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古人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些格言所表达的都是文人士子的家国情怀。报告文学是文学的轻骑兵,报告文学作家历来有着强烈的社会担当精神,对祖国和人民怀有深沉的大爱至情,勇于承担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他们主动应合历史的脉搏,始终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在创作心态与取向上表现为爱国、报国、亲民、为民,始终将人民作为创作的中心。每当国有大事要事,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冲锋在前长期以来,广大报告文学作家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自觉从人民创造伟大历史的实践中汲取创作素材和题材,提炼创作主题和诗情画意,书写国家发展的辉煌成就。每当国有大事要事之际,报告文学作家总是冲锋在前,积极投身其中。在三峡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载人航天、中国高铁、“一带一路”等重大工程和战略的现场,都活跃着我们的作家,写出了诸如何建明的《国家工程》、黄济人的《命运的迁徙》、梅洁的《大江北去》、徐剑的《东方哈达》、李鸣生的《千古一梦》等一批优秀报告文学。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许多作家纷纷举笔创作了一批优秀的抗战题材文学作品。何建明在纪念南京大屠杀国家第一个公祭日来临之前出版《南京大屠杀全纪实》,王树增花费数年工夫创作了全景式反映中国人民全面抗战历史的《抗日战争》,张雅文推出《与魔鬼博弈——留给未来的思考》,徐锦庚写下《台儿庄涅槃》,程雪莉通过《寻找平山团》寻找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抗战精神……这些纪实作品都体现了文学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每逢国家重要节日或重大举措出台,如纪念长征胜利60周年、新中国成立60周年、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重要节庆,报告文学作家总是踊跃响应,创作相关题材的作品,受到读者欢迎和喜爱。而每当国家有危人民有难之时,报告文学作家总是主动与人民站在一起,呐喊鼓劲,为我们克服困难取得胜利发挥重要的精神支持作用。在非典、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特大地震、玉树地震等重大灾害之时,报告文学作家总是不顾个人安危,及时出现在抗灾抢险现场,记录中国人民抗击灾难的壮丽场景,鼓起人民战胜灾难的信心与决心,涌现出了诸如《北京保卫战》《瘟疫,人类的影子》《南方冰雪报告》《震中在人心》《生命第一》等一批精品力作。报告文学作品从多种角度体现家国情怀近年来,大批报告文学作品都体现了鲜明的家国情怀。在关注多民族融合发展历程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历史方面,阿来的《瞻对:两百年康巴传奇》表现了多民族凝聚融合的曲折过程。丰收记述60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艰难而辉煌的历史,写出《西长城——新疆兵团一甲子》。铁流、徐锦庚的《国家记忆——一本共产党宣言的中国传奇》,讲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史。薛媛媛的《中国橡胶的红色记忆》,追述当年5万名湖南人在云南西双版纳开发荒山、种植橡胶的生活。许多报告文学倾情反映中国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征程上涌现出来的重大事迹及先进人物。胡平的《瓷上中国》讲述景德镇这座现代都市艰难地浴火涅槃。王宏甲、刘建的《农民——一户中国农民的百年历史》反映中华民族几代人争取并实现的小康梦想。何建明的《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鲜活生动地记录了我国政府动用各方力量,用十几天时间从战乱中的利比亚撤离3万多名公民的壮举,冯锐的《亮剑湄公河》描述我公安部门通过国际协作抓获毒枭糯康的曲折过程,都彰显了我们国家的大国情怀和以民为本精神。曹岩、马泰泉等的《极度威胁》全面反映中国援非医疗队参与塞拉利昂抗击埃博拉疫情艰苦卓绝的过程,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不少作品注重通过精心刻画的人物,来表现普通人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彰显家国情怀。杨年华的《国旗阿妈啦》描写坚持48年不间断、天天在自家院子里升国旗的百岁藏族老阿妈,张扬了爱国主义精神。黄传会的《国家的儿子》、李春雷的《我的中国梦》,以感人的细节刻画了一个真实可信的共和国烈士罗阳。叶多多的《一个人的滇池保卫战》表现了“感动中国人物”张正祥这位生态斗士的勇气担当、执著坚持及凛然正义。肖亦农的《绿色毛乌素传奇》刻画了治沙英雄形象。刘先琴的《玉米人》塑造了为粮食丰收作出突出贡献的育种专家程相文。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刻画大学生从军群像,王贤根、吴潮海的《千古长城义务兵》塑造爱国护国的戚家军及其后代形象。有些报告文学聚焦国家科学发展,彰显为国效劳、改革创新精神。赵雁的《中国航天梦》记述中国从“神一”到“神十”的飞船发射过程,陈新的《探海蛟龙》《嫦娥揽月》分别关注我国海洋深潜工程和嫦娥奔月工程,戴荣里的《最完美的抵达》反映中国高铁建设成就,殷允岭的《“雪龙号”纪实》讲述雪龙号破冰船和我国南极科考的故事,沙志亮的《中国航母舵手》揭示我国首艘航母辽宁舰背后的故事。有的报告文学体现出为国分忧的情怀。任林举的《粮道》和陈启文的《共和国粮食报告》都聚焦国家粮食安全。李青松的《薇甘菊》关注国家生物及生态安全。陈启文的《命脉——中国水利调查》、秦岭的《在水一方》、蒋巍的《渴》等关注国家水资源安全。胡平的《情报日本》聚焦国家信息安全。更多的报告文学关注国计民生,关注人间冷暖,具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百姓情怀。黄传会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指出,数千万“70后”、“80后”进城农民工的命运将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及未来。阮梅的《世纪之痛——农村留守儿童调查》和弋舟的《我在这世上太孤独》分别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杨晓升的《失独——中国家庭之痛》聚焦失独家庭。爱新觉罗·蔚然的《粮民——中国农村会消失吗》关注种粮农民的生活质量。朱晓军的《“乌坎事件”调查》揭示中国基层政权建设过程中的艰难曲折。何建明的《爆炸现场》反映8·12天津港特大火灾救援工作,塑造了消防官兵感人至深的群像。文学的家国情怀是一种人文精神、人文关怀,它奏响了爱国主义最强音,反映了人民的深情召唤,是时代和人民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追求与精神支撑,也是文学作品的骨中钙、血中铁。家国情怀赋予文学作品以宏阔的视野及深远的价值,其作品更容易受到人民的欢迎与喜爱。我们呼唤作家更多更深入地关注家国天下,关注国计民生,写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