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效果分析刘枫2007.3.28一、引言研究背景研究对象本文结论结构安排1.1研究背景2003年底开始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经过外汇注资,财务重组,公司治理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目前三家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在香港或大陆上市。2006年底,中国政府承诺的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截至目前,已有12家外资银行获准将中国境内分行改制筹建为外资法人银行。1.1研究背景2007年3月20日,中国银监会批准汇丰、渣打、东亚、花旗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开业。这4家外资法人银行将在完成工商登记等法定手续后正式对外营业。与国内银行展开全面竞争。我们有必要对目前正在进行的银行改革,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应该说这种阶段性的总结与反馈也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为任何改革总是在试错的反复中才能最终走上成功的康庄大道。1.2研究对象本文将主要关注中国4大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进展,原因在于以上4家银行仍将占有国内银行体系的主体。2006年底,4大国有商业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农业银行的资产占银行资产总额的51.28%。我们将通过对改革进程的回顾、以及对信贷规模的增幅、贷款利率的变化、净利差的增减及地方信贷模式变化等方面的考察,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模式上转变的迹象。1.3本文结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在财务指标上取得阶段性成功,但是,财务指标短期、静态的达到银监会制定的改革目标没有太多实质意义,因为只要政府愿意,动用国家资源就可以在短期内实现这个技术性目标。股份制改革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定价基本没有实质性影响。没有明显的证据显示国有商业银行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经营及行为模式上,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上市不是进行股份制改革的目的,上市只是国有商业银行长征路上的新起点。要想保持既有的改革成果,必须继续深化改革。1.4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对国内外与银行改革效果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回顾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基本进程,在此基础上,对国有银行的一些技术性指标的改革效果进行简单的评价;第四部分从信贷定价等的角度评价我国有银行改革的初步效果;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二、文献综述Clarke&Cull(1999):对银行的注资,如果没有其他配套改革措施跟上,注入的资本也极有可能被银行代理人的轻率金融行为很快挥霍掉,此次注资行动很有可能成为“纳税人向银行所有者进行的一次转移支付”;世界银行(2001)的研究结果揭示出,政府之所以采取谨慎态度,是因为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政府对银行重组的注资几乎都错失了建立有效激励机制以鼓励银行审慎其未来行为的重要机会。Barnett(2004):对近期银行部门的发展及结构回顾;Karacadag(2003):对90年代中期开始的中国银行体系改革的回顾;文献综述Duenwald和Aziz(2003):对国内金融发展情况所进行的研究。实证结果显示,与邻近国家的金融体系比较,以省为统计单位以银行信贷为代表的国内金融发展状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善。Boyreau-Debray和Wei(2005):研究发现,在省级区域,投资与储蓄间保持着较高的关联性,并且在90年代,这种趋势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国有商业银行被赋予了更多贷款自主权。上述现象,意味着资金流动存在着较大的地域性障碍,其中银行贷款决策中非商业性因素的存在可以作为解释的原因之一。文献综述钱颖一(1995):一个向银行重新注资的好方法应是为银行提供重组企业的激励,而不是单独对银行注资;张杰(2000)通过对浙江和陕西两省国有银行经营状况的调查研究,发现国有银行的经营绩效与其所服务的经济性质密切相关。同样是国有银行,服务对象中民营经济占较高比例的地区,其经营绩效明显好于国有经济占比高的地区。张杰(2003)尽管快速步入市场经济轨道和实现银行市场化转型是转型经济国家的一种长期期望,但剧变式的银行私有化和市场化很难行得通。可是,通过政府的注资与刻意推动来使国内银行业达到巴塞尔协议标准的要求,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政府和银行业界竞相追逐的改革时尚,并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银行改革决策者的思维倾向。这种所谓的“巴塞尔协议约束效应”已被证明在许多国家的后果是灾难性的。3.1第一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恢复和兴建打破单一的中央银行体制,构建规范的双层银行体制,推行了央行和商业银行的分立,恢复和兴建四大国有银行。政府给予银行较大幅度的信贷自主权,但仍然实行行政性的管理体制,政府作为国家的代理人依然指导着诸如信贷计划等银行业务。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3.2第二阶段——国有银行商业化经营的定位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银行间市场竞争势头开始显现。1994年剥离四大银行的政策性任务,成立政策性银行。1995年《商业银行法》颁布实施。至此,四大专业银行无论从法理上还是业务上都开始向更具商业功能的银行转变,从而为更具市场化的银行业竞争奠定了基础。尽管如此,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寡头垄断的中国银行业生态并未有太多改变,而且在此期间,由于向传统的老工业企业和盲目重复建设项目发放贷款,四大国有银行形成了到目前为止的大部分的不良贷款。3.3第三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1997年第一次金融工作会议,对四大国有银行综合改革的目标、要求和基本政策作了规定。改革涉及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架构和经营创新等诸多方面。1998年财政部发行2700亿特种国债,用以补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使当年的资本充足率达到了8%,以满足巴塞尔协议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但是随着我国高储蓄倾向有增无减,资本充足率依然持续下降。1999年,成立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经国务院批准,按照账面价值等价收购和处置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约1.4万亿元。3.3第三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综合改革这一阶段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进程,但总体上看,银行经营管理还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特别是银行的财务状况仍然不佳,历史包袱沉重、资本金严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严重不足。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现状,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4现阶段——股份制改革2002年金融工作会议明确了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中国金融业改革的重中之重,改革方向是按照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股份制改造。2003年底,国家决定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新一轮的改革,确定了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为方向、以实行股份制改造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为手段的改革方针,并选择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试点。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财务重组、内部改革和严格外部监管,真正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行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银行,创造条件并选择有利时机在境内外上市。银行战略投资者投资比例附属条款中国工商银行2006.1高盛投资团(包括高盛集团、安联集团及美国运通公司)10%一个董事会席位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资产管理、人力资源培训等方面展开合作中国银行2005.8苏格兰皇家银行、美林集团及李嘉诚公司10%一个董事会席位在信用卡、公司业务、个人保险等方面展开合作2005.8淡马锡控股5%一个董事会席位承诺在中行IPO时,购入不少于5亿美元的股权中国建设银行2005.7淡马锡控股5.1%一个董事会席位承诺在建行IPO时,购入不少于10亿美元的股权2005.6美国银行9.1%一个董事会席位在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信息技术、财务管理等方面合作大约50名美国银行的高级经理进入建行并提供咨询服务在建行海外IPO时认购5亿美元的股份,数年内可增持建行股份至19.9%国有商业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情况表一三大国有银行经营指标对照(单位:%)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行监管目标20052004200520042005200720052004盈利能力指标2资产净回报率0.720.610.920.90.591.00.60---权益净回报率12.6210.0417.9917.713.3=1311---成本收入比率339.340.0245.1346.8740.735-4535-45---资产质量指标4不良贷款比率54.625.123.843.924.693~53~53~5拨备覆盖率80.5568.0266.7861.6454.260-8060-80---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充足率10.4210.0413.5711.299.89=8=8=8核心资本充足率11.088.574---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银监会相关数据四、风险管理和信贷决策4.1基于年报基础上的贷款效率4.2贷款定价4.3信贷净利差4.4银行信贷与企业绩效4.1贷款效率报告银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提高银行信贷决策水平。各商业银行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的确在下降。2004年,主要商业银行中不良贷款的绝对值减少了3950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13.21%,降低了4.5%。2005年,不良贷款比率降低到8.9%,不良贷款余额下降4980亿元。2006年,主要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率进一步降低到7.5%的水平。其降低的原因主要包括:不良贷款的核销;不良贷款按账面价值向资产管理公司的转移;由于新增贷款较低的坏账率对旧贷款不良比率的稀释。图1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05101520253020022003200420052006不良贷款比率主要商业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表三:中国主要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单位:%)不良贷款所占比率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25.620.115.610.59.22中国银行22.516.35.14.62中国建设银行15.29.13.93.84工商银行24.421.219.04.69中国农业银行36.630.826.8n.a.股份制商业银行11.88.15.04.22.81主要商业银行23.217.813.28.97.51来源:银监会网站、各商业银行年报4.2贷款定价贷款定价就是确定银行资金的市场价格,即贷款利率。贷款利率以基础利率为中心,根据贷款风险潜在风险大小加上一定的利差来调整。“基础利率”实际上是货币市场利率,即以国库券、定期存单或其他货币市场利率为基础,而并不是银行确切的资金成本,但是它为确定资金成本提供了一个尺度,因此在此利率水平是银行或借款人可以使用某种资金来源。表五:商业银行利率规定变化年份贷款(人民币)存款(人民币)1996年所有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1倍;官方设定利率;1998年大、中型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1倍;小型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2倍;不变;1999年大型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1倍;中、小型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3倍;不变;2004年1月所有企业:官方利率水平的0.9倍-1.7倍;不变;2004年10月贷款上限放开,下限为官方利率的0.9倍;上限没有变化;利率下限放开;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2005.1)4.2贷款定价从2004年利率放开后,在随后的三个季度,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利率有所提高,在2005年第二季度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基准利率的1.34倍。但是,从2005年4季度到2006年全年,利率水平又有较大幅度的下降。2006年前三个季度这一倍数分别为1.05、1.03、1.04倍。银行利率差异变化不明显的原因主要归咎为:银行规模过于庞大,以至于改革的执行过程过于缓慢;此外,资产流动性过高,也是导致贷款利率低水平的倾向。商业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走势图0123456783Q20044Q20041Q20052Q20053Q20054Q20051Q20062Q20063Q20064Q2006贷款利率00.20.40.60.811.21.41.6基准利率的倍数商业银行一年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