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讲义及教学笔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培训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培训人:何元诚培训时间:2014年7月6日—2014年7月16日参与人:数学组教师培训课时:40课时培训地点:二年级教室培训过程:引入:本次培训重点讨论七个当前热点问题,如“数学是什么”、“老师,我的想法有道理吗?”、“接受”还是“发现”和“还有其他方法吗?(算法多样化)”“估算,怎样为好”、“如何把握数学中的起点”、在复习中“是单纯回忆还是鼓励创造”等等。下面我们就选几个当前热点问题来反思对照一下自己平时的教学。一、数学是什么这一问题历来都有各种不同的回答。可是,作为一个数学教育工作者,如果连“数学是什么”都没有搞清楚,那还是真有点说不过去,但要仔细、深入地去研究这个问题,还确实有些难度。有人说,数学是一种工具;也有人说,数学是一种语言;还有人说,数学是一种文化......。那么古今中外的数学家们也是各执一词,教师们可以参看书的2---5页内容。那么归总起来,数学是一种多元的复合体。《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关“数学是什么”的叙述有:“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可见,《课标》中也是将数学看成一个多元的复合体,不能简单地将数学等同于命题和公式汇集成的逻辑体系。数学通过模式的建构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现代技术渗透于数学之中,成为数学的实质性内涵。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学中的规定。数学中的规定和生活中的规定一样,是有好处、有必要的。例如,十字路口中的红绿灯,规定红灯停、绿灯行。如果没有这个规定的话,那么交通事故就会连续不断,社会就会不得安宁。数学中运算顺序的规定,就像生活中的红绿灯,它保证了数学中的“秩序”。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清数学名词和符号的形成、意义和运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史,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勇气,提高思维品质,令辉数学中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进而逐步具有良好的数学意识,从而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数学素养。第二学时课程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从课程标准的制定到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该始终贯穿和体现这一基本理念。从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潮流来看,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发展和更新日益加速,欲成为新时代的有用人才,必须善于学习、实践和创造。现代教育观念强调以学生为主,要求受教育者不仅是学到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新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案例1:请你再仔细想一想P11案例2:老师,我不是胡闹P11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我们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养成与人交流的习惯,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每位教师都希望运用恰当的评价,以期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如何才能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起到应有的作用呢?(一)、深入了解,客观评价(二)、正确性和可接受性(三)、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四)、适当的高于现实评价(五)、评价要有发展性1、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二、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促进者”是教师的一种新型的角色,如果我们的教师一味地按照教学大纲机械化地对学生进行“教”,那么我们的学生就会变成教师教鞭下成批量生产出来的不会自主进行有效学习的产品,这样我们的学生更不会变成一个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人。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学大纲、教科书规定了给予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没有规定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这就是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由此可见,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如果能促进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让他们自己探索教科书表面上没有的东西,自己探讨学习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学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幸福,这样教师才算是真正教会了学生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担任促进者这一角色,首先要清楚在学生的学习中,教师要以一个配角的身份出现,就如同在化学实验中的催化剂,责任是有效的促进学生学习。三、担任促进者这个角色有以下几个特点:1.做好一个旁观者。在语文教学中,会有许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教师不能清闲地在一旁休息,作为旁观者要积极地听,积极地看,认真的思考学生讨论的问题,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该如何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一个好的旁观者是积极地旁观,积极的观察学生的动况,而不是积极地参与,如果他参与学生的活动中就相当于在干涉学生的自主活动。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让学生分组讨论一篇课文应该怎样分段,教师在一旁听的时候听到有学生分析的不和自己的答案一致,这时教师不要在一旁就开始积极地展开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分析的是否正确,教师这样插一手都会打击学生活跃的思维,打击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觉得只有老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才是标准的答案。2.给学生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不干涉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并不是让教师对学生放手不管,而是要用各种适当的教学方法给学生精神上、心理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地活跃,热情更高涨。在学生出错时,教师要做的不是一味的责备学生,而是要理解和鼓励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建议和帮助,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发言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更应该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己,给学生更多的支持和鼓励。3.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如果有的学生缺乏主动的精神,没有学习的积极性,缺乏被教师辅导的动机,教师强行对他辅导,强行的要他学习,这种强制学生的行为会引起学生的抗拒,而且可能会让学生因为这种强制更加地厌恶学习。这正如西方谚语所说:“你可以牵马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它饮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当教师成为一个促进者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给学生更多的自由,也要注重教育学生遵守纪律,让学生知道纪律的重要作用,教会学生与他人友好相处。教会学生自律才能更加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学习,才能保证课堂教学顺利的进行。4.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当好促进者这一角色,就应该和学生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生机勃勃的学习氛围。“责任、自由、权利只是健康的、美好的和幸福的师生关系的必要条件,不是他的充分条件。这不一定能够保证健康的、美好的、幸福的师生关系的出现。相处的理性规范使得师生关系处于一种‘它治’的状态,师生都不是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由存在。在相依中,师生都是‘自治’的。”师生关系到了一定的和睦程度,教师与学生就能在一种十分友好的气氛中相互配合学习,达到一种“教师为辅,学生为主”的学习状态。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厌恶学生,学生讨厌教师,正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如何能学好,教师如何能教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的,有思维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同时学生又要尊重教师的劳动。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总之,随着教师群体逐步从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我们的教师们就应该将更多的把目光积聚在学生身上,明确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的角色,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定位,从传统的教育观念当中转变过来,不断的改进自己,要求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以此来适应现代教育,为自己的教育事业划上光辉的一笔,用自己的力量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3、课堂:师生平等的对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存在着一种“沟通”与“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相互的。在课堂中,教师启发学生,学生触发教师灵感,师生双方“捕捉”对方的想法,双方产生积极的互动,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应在平等中进行对话。平等对话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与心灵的交流。第三学时数感与直觉数感一词出自于英语的“Number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它是新课标提到的六个核心概念之一,也是课标的一大亮点。课标在总体目标中明确提出:使学生经历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由此可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建立数感,是数学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任务。说到数感一词,我们常常会联想到“语感、方向感、美感”等类似的词语,这些词语中更多的包含了一种直感的涵义,也就是人们对某种特定的事物或现象或属性方面的敏感性,以及相关的鉴别判断能力,其过程是很直接而又迅速的,与之相关的思维更多的是形象思维。而数感,就是要培养学生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数量关系方面的敏感性,包括对数的相对大小做出迅速的判断,对数的意义与实际生活联系的直接把握,以及能够进行估算,并对估算结果进行合理解释等方面的能力。所以数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之一,是人“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建立数感是数学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3、能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做出合理性的解释具有数感的人,容易将有关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时,能自然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来处理和解释。数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是将数学与现实联系起来的桥梁。数学直觉思维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思维形式,它具体表现为思维主体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从总体上直接加以认识和把握,以一种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并迅速解决问题或对问题作出某种猜测。联系上文,可以看出数感和直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数感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而数学直觉思维的发展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第四学时1、尊重学生的前提课程实施即是将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教师的课程权力中最大的一块是课程实施的权力,长久以来一直是如此。相关的教育法规中规定的教师的教育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