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诠释第1页共3页生命之价值,选择的意义-------《拯救大兵瑞恩》影评专业:13级中文教育姓名:王苗苗学号:2134051051摘要:有些电影只配充当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些电影则注定成为记忆的里程碑。《拯救大兵瑞恩》无疑属于后者。一部与奥斯卡最佳影片擦肩而过的电影他没有失去奥斯卡奥斯卡失去了他开场的二十分钟二战场景、几乎还原了真实的二战....在船上的时候、军官告诉士兵们该怎么做、士兵们亲吻十字架一打开船门、子弹扫射而来、你该怎么做?那就是登上了人间地狱,毫不做作的还原了二战的惨象...拿着自己断了的手、拿着自己已经从肚子出来的肠子.......战争总使人联想到史诗,史诗十有八九会描写战争。二战是人类历史到目前为止最大规模的一场战争,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首宏大史诗,而诺曼底登陆,则是这诗章中堪可与《伊利亚特》相比肩的段落。关键词:二战诺曼底登陆拯救人性一.影片简介《拯救大兵瑞恩》是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经典战争电影之一,影片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派遣一支特种分队登入敌境,目的只是为了营救一个名叫瑞恩的美国伞兵。因为瑞恩的三位兄长相继在战场上死亡,为了不再让她的母亲承受丧失这最后一子之痛,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上将遂下令将瑞恩救出敌占区。该拯救小组的任务就落在了刚刚完成登陆任务的约翰·米勒上尉身上,而米勒上尉和他的部队刚刚经历过奥马哈海滩登陆战的惨烈激战,伤亡很大,此时米勒已经顾不上闲暇歇息,而必须组建一支小队即刻出发开始拯救任务,他匆匆地挑选了几位身边较为优秀的士兵,然后又临时从别的部队征召了几名专业兵种,在别的部队还在原地休整的时候,米勒的八人小队又开始踏上长驱直入敌方占领地带,在茫茫未知的广阔地域中寻找一名叫瑞恩的士兵的征途,迎接他们的将是战火的洗礼和对生命价值的重新认识。而得救后的瑞恩,也毅然决然的选择了继续留在战场,为世界和平的到来做最后的奋战......该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开头的诺曼底登陆抢滩场面,相当程度的重现了当年战争的残酷与惨烈二.影片背景星条旗随着优美的号音在逆光中飘荡,白发长者蹒跚着走向墓场...他的回忆将观众带到奥马哈海边的登陆点---我们看到了圆顶的M-1头盔下肃杀的表情,历史文化诠释第2页共3页仿佛无尽灰暗的海与天,汹涌澎湃的浪涛,舱壁中祁祷的士兵,伴随着紧张的气氛开始的是钢与火交织而成的登陆血战---诺曼底登陆战役。诺曼底登陆战役是20世纪最大的登陆战役,也是战争史上最有影响的登陆战役之一。诺曼底登陆成功,美英军队重返欧洲大陆,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态势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诺曼底战役中作战的盟军主要由加拿大、英国及美国组成,但在抢滩完成后,基本上自由法国及波兰也有参与这场战役,而当中的士兵有来自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希腊、荷兰和挪威等。进攻诺曼底在登陆的前一天晚上展开,空降兵空降作战、大规模的空中轰炸。而两栖登陆战则在1944年6月6日早上开始。诺曼底战役持续了超过2个月,最终,盟军成功建立滩头堡,并在1944年8月25日,解放巴黎,宣告结束诺曼底战役。这部片子的开头展示的25分钟的登陆战就是这场著名战役,短短的25分钟几乎还原了整个二战的惨象:当子弹射入脑颅,鲜血尚未溅到地上;当利刃插进胸腔,心脏仍在舒张抽搐,生命已然逝去,留下的那些些痕迹,也只如流水滑过指缝后,手上残留的水渍般轻易蒸发。导演斯皮尔伯格用二十五分钟时间,强迫我接受这个震撼——身处战争中的人,就如我们指尖下的虫蚁。三.影片引发的思考1.关于“人性”面对成百上千的十字架,触摸每个名字,每个人都会想到这曾经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拯救大兵瑞恩》的开头就预示着人性主题的分量。在老瑞恩悲情的眼神中回荡着逝去的一幕幕残酷的真实的而又感人的场景。立足战争的残酷性,无意颂扬我方或打击敌对一方,这正是被褪去了正义光环战争场景的张力所致。这是注定了无法用调侃、讽刺或幽默来冲淡的浓浓悲情,这些都浓缩在了瑞恩动容的一瞬间,并定格在了我的脑海中无法消散。人性是战争中不灭的主题。当米勒上尉带领他的部下去寻找瑞恩时,他只是履行了军人的天职。搜寻的人员不知道瑞恩是谁,长得什么样,他们希望瑞恩最好别是个孬种。因为他们为此已经损失了两个弟兄。当杀敌和杀俘走的如此之近,这轻轻跨越一步的罪恶每个人是否都能够承担的起?秋风扫落叶似的对敌态度,是否在塑造了铁血硬汉的同时也会掉了他残存的人性呢?显然米勒上尉不是这样一个硬汉。当他说出自己竟曾是个英文老师时,我心中的结一下子混乱得无法打开了。尤其是他说出,“当谈论到我曾经的职业时,人们通常会指着我说,显而易见啊。而现在似乎并不是那样了。”这种无奈的改变侵润着他的心灵,使他无力、让他彷徨、总之没有让他成为一个硬汉,他仍有人性和博爱之灵魂。在损失了同伴后的,他男子汉似的痛哭了好一阵。人性还是占了上风,他始终没有办法下令杀死已经投降的德国士兵。2.关于“母亲”在这部电影里,“母亲”是决不能回避的命题,这也是战争不可能回避得了的命题。这两个字不需要再用多少语言增添分量了,八人小组寻找瑞恩并和他并肩战斗,瑞恩拒绝返回坚持履行职责,谁敢说没有母亲的呼唤在默默支持?奥马哈滩头,被炸得血肉模糊的年轻士兵,凄惨地呼喊着母亲。瑞恩的母亲打开家门,发现自己的三个儿子躺在阵亡通知书上时肝肠寸断,倒地不起。田野行历史文化诠释第3页共3页进,军医韦德不无感伤地念叨着:“想想那个倒霉蛋的老娘吧!”还是韦德,在雷达站饮弹泣血,弥留之际的话语真切地让人不忍卒闻:“妈妈,妈妈,带我回家……”人们其实从未长大。在母亲面前,我们的“成熟”、“豁达”或是“知性”统统烟消云散。惭愧的是,我们对待母亲的温暖就像对待自己的名字,平时不易想起,提到时才恍然惊觉。幸好,我们和瑞恩他们感知的那种苦难之间还隔着一层幔帐,在幔帐未被捅破之前我们有足够的时间。3.关于“选择”《拯救大兵瑞恩》有一个中心议题:八个人救一个人,值得吗?这不仅是以米勒上尉为首的小分队的心结,也是很多观众的疑惑所在。这也是《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人小组面临的抉择。置身于瞬间万千生命消逝的战场,他们却要冒生命危险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脱离危险。在影片中八名展示选择拯救,“瑞恩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符号。”“我们的任务是赢得战争!”“找到他,把他带回来。”明白“八个救一个”才是我们人生的真谛,不必要的疑惑就会少很多。这些是使他们做出抉择的推动力。除此之外,影片也给了我们答案---瑞恩值得被救,值得八个人去救!当他可以选择回国的时候、他义无反顾的选择留下这和前面的假瑞恩形成了对比、他生命的继续、也代表着美国希望的不灭可这一直坚持的希望、随着时间、慢慢变迷惑...影片最后、回到现在、瑞恩站在坟墓前、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说到:“我好好的活了。”“我是个好人吗?”导演马上点出了答案他妻子回答到:“你是个好人”我活下来了、可是他们却死了、这值得吗?值得、因为你是希望、不仅是那个家庭的希望、也是那场战役的希望、也象征着美国无数的希望...犹记得瑞梅尔残破的桥头,霍瓦斯中士面对着米勒上尉,柔和的眼神融化在夕阳的余晖里:“有一天我们回首往事,会觉得拯救大兵瑞恩是我们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完成的一件杰作。”这句话解开我心中所有的疑虑。抛开这些,作为观众的我同样认为,瑞恩应该被救,这样一个拯救可以给以为痛失三子的母亲一个安慰,给千千万万个被战争破坏的家庭一个希望,从道德层面来说,这也是值得的。因为盟军反攻,目的就是为了铲除希特勒和法西斯,解放所有被战争铁蹄蹂躏的人民,让包括犹太民族、法兰西民族乃至日耳曼民族在内的每一个普通百姓都能在蓝天下自由地呼吸。八个人救一个人所体现出来的是对个体生命和价值地高度重视和尊重,这与盟军反攻的目标和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一切无妨是悲剧,但只要那大写的“人”字不动摇,历尽恒河沙数的劫难也不会失去那份纯真的坦然和希望。更何况,生命与生命之间不负责任的价值比较毫无意义,生命的本能也不会给予人们权衡利弊的时间。当我最终看完这部影片时,留于脑中记忆最深刻的,再不是开场的那二十五分钟。而是已经受伤的米勒上尉依靠在残垣断壁上,无力但却坚定的举起手枪向德军坦克射击的镜头。还记得他战前的职业吗?而“那一刻”他已成为英雄!“太疼的伤口,你不敢去碰触;太深的忧伤,你不敢去安慰;太残酷的残酷,有时候,你不敢去注视。”(龙应台《四千三百年》)我们还在不敢注视过去的时候,不要忘了,战士们有多勇敢。不顾生命保卫国家的勇敢是至高的。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忘记我们伟大的先驱,如果不是他们浴血奋战,也不会有现在大局上的和平。有些电影使你欢笑,而这部电影,每分钟都值得思考。